網購裝備燒烤、自製豆芽豆腐、學炸苕面窩……這些武漢人都被逼成...

2020-12-23 荊楚網

楚天都市報記者 滿達 張皓 劉孝斌

有多久沒在燒烤攤前大快朵頤?

有多久沒在街邊小吃店駐足,咬一口香氣撲鼻的苕面窩?

有多久沒有吃過新鮮的豆腐和豆芽?

宅在家裡的武漢人,與美食分別了太久。但不少市民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開始解鎖一道道美食。

工具不夠、食材有限,這些都不是問題。他們在追逐美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一個個硬是被逼成了「廚神」。

網購全套裝備 家裡自助燒烤

家住光谷的孫先生,是名重度燒烤愛好者,平時每周一般都會吃一次。

孫先生的燒烤

這次疫情期間,久居家中的他,吃不上燒烤,那叫一個欠得慌。

從事地產行業的他,沒打算回南京老家過春節。

一個人留在武漢,反正有大把的時間。

何不練練廚藝,自助燒烤解饞?

前不久,他花了近兩百元,網淘了燒烤的全套裝備。

烤爐、烤網、木炭、竹籤、孜然調料……應有盡有。

他又網購了雞爪、羊肉串、牛板筋、韭菜、麵筋等豐盛食材。

就這樣,他在家裡的陽臺上開始練起了燒烤。

每隔兩三天,他就會犒勞一下自己。

至今已烤了六七次了,手藝自然是越來越好。

吃燒烤,自然少不了喝點啤酒。

吃飽喝足,他不忘做點有意義的事。

曾去漢口的一家方艙醫院做過幾天的志願者,

有個公司捐獻了兩萬件防護服,

他又負責協調志願者分發到武昌漢口的多家單位。

他說,一個人家裡蹲,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不過,再難,也要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想吃豆芽豆腐?小事,自己做

爆米花瓶子裡長出豆芽,豆漿變豆腐,小米烤成鍋巴,麵粉成噴香麵包……

張瓊做的豆芽

最近這一個多月,武漢光谷新世界恆大華府居民張瓊女士,每天給自己做各種美食,羨煞旁人。

1月19日,張瓊老公開車帶嶽母和孩子回十堰,打算回去幾天就返回武漢。沒想到的是,疫情嚴重了,40歲張女士只好一人宅在武漢過年。

以前工作忙碌的張瓊,只有在周末時,才有時間製作美食。

現在獨居在家的張瓊,徹底成了製作美食的達人。

她的朋友圈全是各種美食圖片,收穫了一大波點讚。

想吃炒豆芽了,買不到咋辦?簡單,自己做。

找兩個塑料瓶子,用老虎鉗捏著燒紅的釘子,在瓶底均勻地扎一些小洞,便於滴水。同時,準備兩塊黑色的布,遮光用。

接著,用黃豆或綠豆,加水浸泡五到八個小時,直到表皮撐開,有白色小芽冒出來。將發芽的豆子到瓶子中,不要太滿。

用清水淋透豆子,既保證每顆豆子都浸泡到水,但水不能太多,以免豆子長期被水浸泡。淋水後,用黑色的布或者袋子遮起來,放在相對溫暖的地方。接著,每隔六七個小時淋一次水,豆子儘量不見光。

還有一個訣竅。最好在豆子上放置一塊小石頭或其它重物,這樣長出的豆芽更粗壯。

5天到一周時間,就可以吃上新鮮豆芽了。

熱心好鄰居送來了兩條黑魚,想用豆腐煮了吃。可是買不到豆腐,不用慌,自己也可以做。

張瓊做的豆腐前磨豆

頭天晚上把黃豆用水泡上,把外皮去掉,用破壁機將黃豆打成豆漿,用篩子過濾兩到三次。在煮沸後的豆漿中,加入少許白醋和水的混合物,靜置五分鐘,就出豆花了。將豆花,慢慢舀入放好紗布的模具中(也可用其它帶框物品替代)。系好紗布,上面壓上重物,保持十到一刻鐘,豆腐成功。

趁著豆漿煮沸後,可舀一杯熱豆漿喝。豆花形成後,舀了一小碗豆腐腦吃。切一小塊豆腐,和魚一起煮豆腐魚湯,奶白色的濃湯,味道美美噠。

張瓊做的豆腐

剩下的豆渣也沒浪費,加上切碎的芹菜碎和火腿,混上雞蛋和麵粉,烙上幾個餅,也是人間美味。

看完,是不是覺得不難,不經意間口水也流出來了?張瓊說,大家跟著她的步驟,也能做出口渴的食材。

學炸苕面窩,顏值不夠味道來湊

金燦燦的苕面窩剛從油鍋裡撈出來,潘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拍了一張照片,發到了朋友圈。

雖然這個苕面窩形狀不太規整,顏值不夠高,潘先生咬了一口後,連連點頭說正式自己想念的味道。

潘先生家住洪山區和平街,平日裡特別愛吃武漢的苕面窩。

自從疫情發生後,潘先生就吃不到這種街邊美食了,心裡欠得慌。

3月7日,潘先生打開外賣APP,發現居然有紅薯出售。「真是喜出望外,冬天的紅薯最甜了。」潘先生趕緊將紅薯加到自己的購物車。當晚做紅燒排骨時,潘先生加了一些紅薯,覺得還蠻甜。第二天下午,他決定做苕面窩犒勞犒勞自己。

苕面窩這種小吃,雖然平時吃得多,但自己做還是頭一次。

潘先生煎苕面窩

潘先生先在網上學習了做法,覺得不算難。他將紅薯切成碎丁,再將麵粉調成麵糊,和在一起。接著,他將食材放進油鍋裡炸,直至麵餅呈焦黃色時撈出。

雖然苕面窩不像小吃攤買的那樣圓圓的。潘先生說,這可能是自己沒有專業的工具,但味道確實很完美。

「顏值不夠,味道來湊。打個70分吧。」潘先生笑著說。

苕面窩出鍋

閉關期間,潘先生廚藝大增,還學會了做糖醋裡脊、奶香南瓜粥。他說:「味道很不錯,家人都說好吃。」

醬油瓶擀餃子皮,還做汪涵同款蔥油麵

家住洪山區保利心語的李女士,春節被困在了潛江的婆家。

一家三口難得和公婆、小叔子相處這麼長時間,李女士決定用美食填飽大家的胃。

「第一次做的是拔絲蘋果,跟著抖音學的。」李女士說,拔絲蘋果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誇讚,自己的信心大增。

接著,她和婆婆決定做一頓餃子。將麵團和好後,沒有擀麵杖,李女士就地取材,用醬油瓶來擀麵。不過,因為擀的麵皮比較厚,她擔心煮不熟,最後決定煎了來吃。「困在家裡,能吃一頓餃子,還是很幸福的。」她很是驕傲。

李女士和家人包餃子

作為汪涵的粉絲,李女士經常在電視節目中看汪涵做蔥油麵條。她自然不會放過這次大展身手的機會,將汪涵同款的蔥油麵送到家人的餐桌上。接下來,她還做了焦嫩可口的可樂雞翅,也受到了家人們的誇獎。

為寶寶學做小饅頭,有些挫敗扔不氣餒

在學習廚藝的這條道路上,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路開掛。家住武昌區的袁女士就有點受挫。

袁女士的寶寶快兩歲了,平時特別喜歡吃小饅頭。疫情期間,袁女士呆在家裡,又買不到小饅頭,決定親自上陣,給寶寶做一次美食。

袁女士做的小饅頭

團購了麵粉和酵母,在抖音上搜了一個小視頻,袁女士開始現學現做。沒有擀麵杖,用保溫杯代替。等著發酵、蒸熟,當她花了兩個小時將8個小饅頭做成功,發現寶寶一點都不愛吃。「寶寶一個都沒吃,還是很沮喪的,只能打零分。」袁女生略有些鬱悶。她自己嘗了一下,覺得可能是發酵沒操作好。

「不能因為一次失敗而氣餒,我還會繼續嘗試,直到寶寶愛吃。」袁女士說。

相關焦點

  • 面窩的兄弟 吃熱乾麵的另一選擇
    上篇介紹完了武漢的面窩,這次隆重推出它的兄弟——苕面窩。雖然也是面窩的一種,但是和面窩又有很大的差別。它是把紅薯(武漢稱苕)加入到面窩原料中,炸時就用炸面窩的鐵勺子炸。苕面窩的食用既可以單獨成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為
  • 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更見艱難中的「武漢精神」
    楚天都市報評論員 屈旌宅在家裡的武漢人,與美食分別了太久。但不少市民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開始解鎖一道道美食。工具不夠、食材有限,這些都不是問題。他們在追逐美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一個個被逼成了「廚神」。
  • 面窩——武漢街頭的人間煙火
    一座城市,總有一些關乎味覺的記憶,讓人魂牽夢縈,總有一些人在回憶裡熠熠生輝。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受地理環境和碼頭文化的影響,長時期的積累養成了「過早」文化。在老巷子和街頭邊隨處都有支起的油鍋和攤子,帶著些市井氣的隨意和喧囂。如果說熱乾麵象徵著武漢人的日常生活,那面窩一定是遊子的鄉愁了。
  • 武漢名小吃-面窩
    其實這世上,所有圓滿的結局,都是靠清醒的自己,努力去拼來的。 武漢名小吃一面窩,一個人可以操作。 本人專業從事面窩小吃七年多,算是改進面窩原創人。說實話真正好吃的面窩是有獨家配方的,市面上很多炸制的面窩根本上不了臺面。
  • 武漢小吃系列五——面窩,詳細圖解完美配方,好炸不沾勺
    面窩, 和武漢熱乾麵、豆皮一樣,是非常受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遍及武漢大街小巷,它通常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年)。
  • 武漢味道:熊阿姨不再,但她的面窩重新排隊了
    前幾天跟葛老師探討面窩為什麼叫面窩,而不是叫米窩的問題。百度百科的說法是,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這是以炸貨工具給食物命名。我是持懷疑態度的。發散思維,提兩個推理,最簡單的,搭配熱乾麵,就叫面窩。
  • 自製沙茶麵,酸辣爽口,吃得超滿足
    自製沙茶麵By 陳麻麻。自製沙茶麵。原料:麵條、沙茶醬、蒜蓉醬、豆腐、魷魚、香腸、鵪鶉蛋、魚豆腐、丸子、蛋腸、豆芽、鹽巴、雞精、糖。做法步驟:第1步、豆腐切成三角形醃製少許鹽巴備用。第2步、盤子放麵粉將豆腐兩面裹上麵粉。第3步、放入鍋裡炸,炸至兩面金黃即可出鍋。第4步、炸好放碗裡備用。
  • 木耳肉皮炸豆腐奶白菜和豆芽炒肉皮的做法教程
    豆芽炒肉皮豆芽炒肉皮怎麼做好吃?做豆芽炒肉皮需要什麼食材和配料?為您提供豆芽炒肉皮最正宗的做法,讓你零基礎學會豆芽炒肉皮的家常做法。, 香滑軟糯,看著就要流口水小貼士:看著步驟比較多,實際操作很簡單木耳肉皮炸豆腐奶白菜木耳肉皮炸豆腐奶白菜怎麼做好吃?
  • 童年的回憶,武漢特色小吃苕面窩,在家自己做,香甜酥脆,解饞了
    童年的回憶,武漢特色小吃苕面窩,在家自己做,香甜酥脆,解饞了大家好!我是紫色浪漫,又到了分享美食的時間,前段時間去看望婆婆,走時婆婆給我帶了一大袋紅薯,都是婆婆自己種的。這幾天每天都是換著花樣吃紅薯,紅薯粥,烤紅薯,紅薯餅等,甜甜的紅薯全家人都很喜歡吃。
  • 武漢面窩,傳統過早美食,明年春天要相約一起去吃嗎?
    小編一直都有聽說武漢人是非常重視早餐的,所以有「過早」一說,而且早餐的種類真的是非常的豐富,除了我們熟知的熱乾麵,還有豆皮,面窩,黃金餃等都是當地的一些特色小吃。之前就有看過一對年輕博主,挑戰武漢30過早不重樣的視頻,很多都看著流口水。
  • 「碳水天堂」武漢 十三種常見熱門早餐 每天吃不重樣
    武漢的一直都有「過早」的文化,在武漢人心中,早餐是很重要的一餐。早起在武漢街頭逛會發現很多種武漢早餐,推薦幾種熱門的美食。油餅包燒賣油餅包燒麥是武漢獨有的吃法,燒麥可以單獨吃,油餅是現炸的。包裹住燒麥可以很好的吸油,早餐吃一個就飽了。
  • 趙良雲的面窩人生
    趙良雲是隨州為數不多堅持做油炸面窩的人。 其實,對於做炸貨,趙良雲也是一個門外漢,但從小習慣了吃苦還有心細的趙良雲十分注重觀察和學習。「看別人怎麼做,然後再自己摸索。」趙良雲說。 誰也想像不到,沒有人教,也沒有請教過別人的趙良雲通過觀察和摸索,硬是在短時間內學會了做炸貨,炸紅燒肉、炸三鮮、炸魚、炸蠶豆花生米、炸各種圓子,她樣樣都做的得心應手,甚至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
  • 武漢這50家老牌美食,據說地道的武漢人都知道
    武漢越來越冷,在這樣的天氣裡,美食能帶來無窮的溫暖,好吃的太多,有時候還要反覆糾結一下「今天吃什麼呢?」儘管武漢的美食店一個接一個的冒出來,但是老牌餐廳的地位還是不能小覷,這些當地品牌店,最老的比你年齡還大!今天就讓十分君帶著大家一起看看,那些武漢老牌美食。
  • 武漢小吃系列一~五合集,重油燒麥、豆皮、糯米雞、米粑粑、面窩
    武漢小吃很多,開通百家號的時候我就想著至少一周做一種武漢小吃寫出來,讓在外地不能吃到家鄉美食的朋友可以學著做,也讓沒來過武漢的朋友更多地了解武漢美食。很多外地朋友到武漢只知道去戶部巷,實際上更多的武漢地標美食隱藏在街頭巷尾。
  • 武漢人過早:面窩配蛋酒,美味你就有,一試就上手
    要數這最讓人垂涎欲滴的除了熱乾麵之外,還有這面窩與蛋酒。蛋酒,蛋酒,字如其名,僅僅兩樣食材,雞蛋和酒釀,撒上點兒白糖,就可以輕鬆做成,要說到詳細步驟,都用不到30字。武漢人的過早,可不僅僅滿足於這一碗蛋酒,配上這面窩才地道。就像咱們非武漢人吃早飯,只有豆漿肯定是喝不飽的,要配上油條才勁道嘛。
  • 豆芽炒韭菜
    以前我奶奶做豆芽菜時,要一根根掐掉頭尾,相比之下,堂堂美食之都的這家茶餐廳,竟顯得粗鄙了。發豆芽比較簡單,一般家庭即可自制。綠豆用清水浸隔夜至出芽,盛入瀝水籃中用紗布覆蓋,置陰暗不通風處(專業製作一般放置在大水缸當中),每隔四五個鐘頭淋水一次,如此反覆,夏天溫度高的話四五天便可食用。
  • 一塊豆腐,一把豆芽,簡單一煎一炒,爽口美味,全家人都盯搶著吃
    一塊豆腐,一把豆芽,簡單一煎一炒,爽口美味,全家人都盯搶著吃一盤豆芽燒豆腐讓我回味無窮,小時候外婆愛燒這個菜,她把對後代的愛都融合到裡面,雖然是個奇怪的組合,不過,確是令我特別懷念的一道菜。每次回去看望外婆,老人家都滿心歡喜,年紀大了,背也彎了,還弓著背到處忙來忙去,給我們弄吃的,而這道豆芽炒豆腐,幾乎是每次都有不少人會經常食用豆芽,只因它經濟實惠。但很少人知道綠豆芽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使用得當,利於健康。清熱消暑、解毒利尿、主暑熱煩渴、解酒。
  • 湖北人都知道的特色小吃十大排行榜!
    周黑鴨對於很多湖北人,只能說這個小吃發展太猛,其實對於湖北人來說,周黑鴨於熱乾麵相比,少了那些情懷!第一名:熱乾麵第一名還是給到武漢熱乾麵,畢竟那些年的早餐少了它那還是真不習慣!熱乾麵對於很多湖北人來說,這個太熟悉了,湖北當地隨便一條小街上,只要有擺早餐鋪子的,那必須有熱乾麵的存在。當然這些年的發展,蔡林記熱乾麵也算是武漢熱乾麵的招牌了!
  • 武漢最地道的45家宵夜、過早、餐館、小吃統統在這裡了
    燒烤的亮點應該是在他家的孜然,牛蛙10元/只,個頭大,肉入味,另外肉串,脆骨和乾子都很不錯,最後推薦店裡自製的花生奶。    你離青山只差了一碗鹿鳴春、110熱乾麵、羅氏面窩、120油炸、121炸春卷乾子、五仲炸肉、常相聚、獅龍燒烤、二胖燒烤、永信海鮮、廠前牛肉麵的距離。(到青山這些都可以嘗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