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陽
老同學的兒子在杭州就業安家,媳婦馬上要生產了,婆婆必須得飛過去照顧,不得不把身體不太好的老同學一個人撇在家。兩口子淚眼婆娑的離別場面令我五味雜陳。
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要兩個孩子的計劃,因而帶孩子便成了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但由於不少年輕夫妻生活壓力大,經濟上又不寬裕,僱請專職保姆帶孩子顯得力不從心。於是,他們便不約而同地想起了家中現成的「保姆」——雙方的父母。
突然間想起前兩年網絡上有一篇爆款文,內容是你不幫我帶孩子,以後也別指望我給你養老。通篇其實說的是婆媳關係及家庭瑣事,最後引出結論:如果在媳婦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讓她孤獨無助,那麼當你老了她就能讓你老無所依。
這裡姑且暫不論誰對誰錯,首先可以看出來,太多的年輕人還停留在「父母應該幫忙帶孩子」的階段。其實,如果條件允許,父母身體健康且自己願意,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帶孩子也是理所當然。尤其在一些國人傳統的觀念裡,老一輩就應該有義務幫忙帶孫輩。一來可以減輕子女帶孩子的負擔,幫助子女節省不少開支,二來老人還可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享受到天倫之樂。
但不管老人身體健康與否,抑或是老人願意與否,作為子女,如果把老人幫帶孩子看作是一種義務,那就有點自私了。生活從來都不容易,當我們覺得挺容易的時候,一定是父母在替我們承擔那份不容易。實際生活中,一些子女總認為父母幫帶孩子是天經地義的,甚至在老人帶孩子的同時,還把家裡的一切家務也順手「扔」給了老人。有些時候,老人沒有帶好孩子,或家中的家務沒有及時做好,竟拿出「臉色」給老人看。一些老人為了不讓子女生氣,往往也是「強作笑顏」。勞累了,不願說;腰疼了,不肯言。早些年就有調查顯示,老年抑鬱症患者正在逐年增加,而其中有三到四成是因帶小孩引發的。
殊不知,老人幫帶孩子是一種情分而非本分,它不是老人必需的責任和義務。所以,不管是親媽親爸還是婆婆公公,是親娘親爹還是嶽母丈人,帶了那是老人體貼和愛護子女,咱們要知恩圖報;因各種原因不能帶或不願帶,也要予以理解,多換位思考。子女不能一味為了自己而疏忽父母的感受,捆住他們的手腳。
「父母為主,祖輩為輔」,這樣的養娃戰略其實是最理想的,因為這樣既能讓孩子養育問題得到和諧解決,又可以使老人們的夕陽紅歲月燦爛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