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一直都講究母慈子孝,三代同堂,好一點的甚至可以四代同堂,講究的是大家住在一起,可以相互扶持,有個照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社會上突然有了一種聲音,說什麼看孩子是情分,不看孩子是本分。很多人都在後面搖旗吶喊,說什麼父母養大你已經很不容易了,難道就不能安享晚年,還要勞心勞力的幫你帶孩子,還有就是誰生的誰養。
當然也不能否認這些話在某一方面來說還是有一些道理的,但是除了那些對孩子不管不顧,放任自流的家長,哪一個做父母的容易?現在你的孩子也要做父母了,是否也不容易。而且你幫的不是別人,是你最親的兒子,和他最愛的家人。
如果是身體狀況實在是不行,那就不說了,相信兒子兒媳也不會強人所難,但事實上很多的爺爺奶奶在小孫子出生時才五六十歲,精力上並沒有不足,體力也還跟的上,完全可以給兒子兒媳搭一把手,可就是有很多的大爺大媽廣場舞跳的直溜,麻將館裡牌摔得直響,或者遊山玩水不亦樂乎,就是不願意帶孫子,還振振有詞,我辛苦了一輩子,到老了想休息休息,放鬆放鬆,不想帶孩子。
你想休息放鬆沒錯,可是那不是別人,是你兒子的孩子,你們是一家人,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如果你不幫忙,標榜誰生的誰帶,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兒媳辭職留在家裡帶孩子,這樣所有的經濟壓力就全在你兒子一人的身上。
算算房貸、車貸,再算算孩子的奶粉錢、尿布錢,還有日常的生活費用,對於一個普通的家庭來說,真的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就算不心疼兒媳,難道也不心疼你的兒子嗎?何況那還是要軟軟糯糯的叫著你爺爺奶奶的小可愛,是你們家族的未來與希望,光是看著心就要化了, 難道你就一點也不喜愛他嗎?
古人講究含飴弄孫,視為天倫之樂,可見照顧孫輩也是有許多的樂趣的。看著自己的孫輩從襁褓裡開始,慢慢的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到親親熱熱的喊爺爺奶奶,朝你撲來,對你撒嬌,難道不是一種幸福。
何況現代人做爺爺奶奶的時候普遍身體還可以,並沒到帶不動孩子的時候,家裡也不會只有你一人,老伴從旁協助,兒子兒媳下班回來還有節假日都可以幫忙,況且時間也不長,二三年而已,到孩子上學了,你就可以解放了。又可以廣場舞、麻將館、公園等遛起來,依然還可以去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而且這樣做不僅兒子兒媳會感激你,小孫子也會和你建立很好的感情,有利於家庭和睦,最重要的是,家庭是過日子的地方,是講情的地方,講究的是你幫我一把,我拉你一下,不分彼此。如果事事都要情分、本分的分得那麼清楚,還動不動就將法律搬來,說法律規定了父母有撫養子女的義務,沒有規定祖父母有撫養孫子女的義務。
這樣的家庭是不是太過於冰冷、現實。退一步說,到你們老了,動不了了,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兒媳是不是也可以說法律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兒媳卻沒有贍養公婆的責任。你做初一,我就做十五嘛,現實中很多媳婦在公婆老了,需要人照顧的時候,讓兒子自己去照顧,她不阻攔兒子,但也僅此次而已,能做到這樣其實已經算好的了,到時候你和你兒子又有什麼立場去要求她、指責她。
很無奈的是在這一點上你無法改變,自然規律就是如此,你必然會在兒媳之前步入暮年,會有需要他們照顧的那一天。而且,現在的家庭普遍還是男主外,女主內,家裡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一般都是女人在做,難道能指望到自己動不了的時候在床前端茶倒水、噓寒問暖的是兒子嗎?或者要兒子辭職回來照顧你?恐怕都不太現實吧!
也許你會說,現在有幾個兒媳能做到伺候公婆,到時候我可以自己請保姆,那好吧,如果你要這麼說的話,也無可厚非,但現實情況是,對於一個不能自理有沒有兒女在跟前的獨居老人,保姆能做得多好只有天知道。但是如果子女經常去看望,去提點保姆的話,那效果絕對不一樣。
更何況,你在兒子兒媳最需要的時候,袖手旁觀,你能保證兒子的心中就沒有怨言,再加上兒媳如果意難平,心存抱怨,小枕頭風一吹,兒子心中的天平自然會有所傾斜。
所以,做祖父母的最好還是能在兒子兒媳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來,大家一起共度難關,不要一股腦的全推給兒媳婦。
有一句話說得好把兒媳當外人她就是外人,把兒媳當親人你就會多一個親人。你和兒媳之間沒有血緣關係,相互之間沒有義務,但兒子和孫子是你們共同的親人,幫兒媳其實就是在幫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而且只有在兒媳這裡存下了情分,她才會念你的情,記你的恩,在你需要的時候才會還你一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