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山的尼泊爾,靠什麼養活2800萬人口?

2020-12-16 騰訊網

尼泊爾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山地國家,東南西三面被印度環抱,北面則隔喜馬拉雅山脈與中國遙遙相望。其面積僅為14萬平方公裡,與一個安徽的面積差不多大,中部山地面積卻佔到的68%。

據2016年數據顯示,尼泊爾人口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800多萬,直逼2900萬,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尼泊爾緣何有著南亞排名第四的人口規模又如此貧困,又是靠什麼養活2800萬人口?

尼泊爾簡介

尼泊爾最早出現王朝是印度北方邦國權力爭鬥中失敗者流亡而來,他們給尼泊爾土著人不僅帶來了戰爭和紛亂,也帶來了先進的兵法和制度,自此尼泊爾有了可考據的王朝更迭歷史。18世紀,尼泊爾在與清朝的鬥爭中失敗歸屬於清朝,之後又遭遇英國入侵,成為其殖民地。

獨立後一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在國教印度教「君權神授」的思想影響下,君主和議會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權力爭奪空前激化,而印度教帶來的嚴格的種姓制度嚴重限制了經濟技術的發展。政府權力的頻繁更迭也使得社會內部矛盾不斷加深。

2008年,在制憲會議上,議會在和君王的鬥爭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君主制被推翻,尼泊爾建立起聯邦民主共和國。但這幾個世紀以來的戰亂和紛爭,不僅給尼泊爾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對尼泊爾的經濟科技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形似長方形的尼泊爾多山的地形並不適合居住和生產,世界上14座海拔超過八千米的山峰,其中八座就在都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北部山區。尼泊爾境內地勢近一半的地帶海拔超過一千米,大部分都是耕種成本較大的丘陵地帶。

除了南部是平原,其他三面都分布著大量的高山,但即使是南部的平原也有一部分是森林。

因為尼泊爾地處跨溫帶和亞熱帶兩個氣候區,其高海拔的山體繁多,這意味著小小的尼泊爾可經歷從-40℃到49℃的巨大氣候差異,中部河谷地區氣候溫和,北部和南部極寒和極熱的天氣都不適宜農作物生長和人們居住生產。

尼泊爾氣候只有兩季,冬季乾旱,夏季悶熱洪水泛濫,這對以農業為主業的尼泊爾來說簡直雪上加霜。

人口為何如此之多?

實際上尼泊爾的自然資源並不匱乏,水力資源尤為豐富,水電蘊藏量為830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電蘊藏量2.3%,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也不匱乏。

但是均只得到了少量開採,究其根本在於政治動亂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得尼泊爾在經濟和技術上極端落後,這意味著尼泊爾沒有進一步發展科技製造業的基礎和環境,進一步依賴農業生產。

因此勞動力成為最重要的資源,一個尼泊爾家庭如果有著更多的人口,就意味有更多的勞動力可以投入到土地種植中,所以尼泊爾的生育率居高不下。

農業生產需要大量勞動力,但因為尼泊爾並沒有合適的地理環境給外國企業建立工廠,所以這些大量的勞動力只能大部分只能依賴於種植業,而不能轉化為人口紅利,越多的人口需要越多的糧食和經濟支持,這樣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越貧困越多人口,而越多人口也就越貧困。

此外,尼泊爾作為一個宗教大國,幾乎每個人都信仰宗教,重男輕女和多子多福的老舊思想至今牢牢印刻在尼泊爾人的想法中。尤其是對低教育水平和貧困家庭而言,子女就意味著老年生活的保障,因此多生成為一個普遍的共識。

這些出生於貧困家庭的孩子大多營養不良,尼泊爾落後的醫療制度也並不能對這些孩子進行有效的保障,因此夭折的危險性大。也出於為保障兒童的成活數量,只有多生。

宗教所帶來的早婚是女孩聖潔的象徵的觀念也使得早婚和早育成為尼泊爾普遍的現象,據人口普查,平均一個尼泊爾婦女生6.3個孩子。因此,在產業結構和宗教的影響下,這就形成了現在尼泊爾2800多萬人口的貧困局面。

如何養活大量人口?

那麼尼泊爾到底憑藉什麼養活這麼多的人口呢?主要依賴於旅遊業和國外援助。旅遊業是尼泊爾的支柱產業。尼泊爾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山頂常年被冰雪覆蓋,但山腳卻風景宜人,氣候舒適,每年有大量的遊客慕名前來觀賞和攀登,主要周邊國家例如印度和中國,其次是西歐和北美遊客。

數據顯示,旅遊業產值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9%。旅遊旺季時每年外國遊客達到60多萬人次;淡季時,外國遊客也能達到20多萬人次。

2012年,接待航空遊客59.53萬人,比上一年同比增長18.9%。依靠旅遊業,尼泊爾也帶動了手工業、服務業和交通業的發展,可以說旅遊業是尼泊爾除農業外最大的經濟來源。

但僅僅依靠旅遊業也並不能養活這2800多萬的人口,作為一個經濟落後的農業國,尼泊爾曾在上世紀90年代初起,開始學習西方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經濟政策,但由於糟糕的政治局勢和薄弱的基礎設施並未取得很好的效果。

因此轉而求助於外援就成為尼泊爾發展經濟的政策之一。數據顯示尼泊爾嚴重依賴外援,預算支出四分之一來自外國捐贈和貸款。2012年,尼泊爾接受外援高達14億美元,新增220個外國直接投資項目,其總額達71.4億盧比。

主要投資國為中國、印度、韓國、美國以及世界銀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國際組織出於人道主義的援助好理解,但其他國家為何也紛紛對尼泊爾這個不起眼的小國伸出援手呢?主要是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

尼泊爾緊靠中印邊界,一旦尼泊爾政治崩潰,會導致大量人口遷移至中印兩國,給中印兩國帶來巨大的麻煩,難民收容和難民安置都是令人頭疼的難題。

除此之外,因尼泊爾地理位置的特殊也成為中印對峙的焦點,一旦尼泊爾被印度吞併,印度就和中國之間形成了漫長的邊界線,會對中國的邊境造成較大的壓力。

出於這樣的政治考慮,美國作為世界警察也很樂意看到中印之間緊張局面的發生,因此它也加入了這趟渾水。但無論外國援助背後用意如何,對尼泊爾來說都是雪中送碳。

獨特的歷史和地理造就尼泊爾目前複雜的局面,所幸當前政局的穩定為尼泊爾擺脫貧困帶來一線曙光。歸根結底,尼泊爾最重要的問題一是控制人口的增長速度,大量的人口並不能帶來大量的財富;二是政府如何將現有的人口轉化為更大的經濟收益。

考慮到其自然環境的惡劣,利用外國援助和旅遊業大力發展教育業,實現科技發展才是現實出路。

相關焦點

  • 土地貧瘠、經濟落後,不發達的尼泊爾如何養活2800萬人口?
    山區佔據著尼泊爾國土面積的70%左右,地勢北高南低,尼泊爾境內大都歸屬於丘陵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的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將近一半,東、西、北三面多高山 尼泊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地勢較高,境內大都是山區和河谷地區,不適合糧食作物的生長,但尼泊爾同時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那麼尼泊爾是怎麼能夠依靠著十分貧瘠的地理環境養活2800萬人口的呢?
  • 尼泊爾土豪大叔家 造價2800萬全屋木雕花
    位於尼泊爾 造價2800萬人民幣首先,它的地理位置就比較特別,是我們很少介紹到的尼泊爾。在很多人印象中,尼泊爾是一個不太發達的地方,當地人住的房子以這種小磚房為多。但這並不代表尼泊爾沒有富人,當地有錢人的房子也是壕得各有千秋。YouTube上的美女博主@真如萬象就拍了一個視頻,帶大家參觀了一位尼泊爾土豪大叔的家。他家是一套帶有超大院子的別墅,佔地面積大得驚人!下圖目之所及,全是屬於他家的範疇,包括左邊的三層半大別墅,綠草坪,中間的車道,以及右邊的單層小房子。
  • 印度是靠什麼養活13多億人口的?不只是飲食習慣
    目前印度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十三億,但大家也都知道,印度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還有待加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國土面積也僅有中國的三分之一,所以印度究竟是靠什麼養活13多億人口的呢?不只是因為飲食習慣。第一,廣闊的耕地面積。
  • 孟加拉國面積14萬平方公裡,國家也不富裕,靠什麼養活1.6億人口
    一說到人口大國,人們通常會想到我國以及印度,但是,有一個小國可能都被人們忽略了,那就是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沒錯,它是個建國時間不長的國家,於1971年才在巴基斯坦獨立出來。可是,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被稱為世界人口"大國"。為什麼?因為他們的人口真的實在太多了。孟加拉國為什麼可以養活這麼多人?
  • 中國近鄰尼泊爾分為7個行政區,贊成中國重返聯合國
    尼泊爾,面積14.7萬平方公裡,人口2800萬,是中國的南方近鄰。1955年8月1日,中國與尼泊爾建交。1971年,在關於中國重返聯合國的2758號決議中投了贊成票。1.第一省,位於東部,面積2.6萬平方公裡,人口453萬。
  • 以色列國土不足中國千分之三,靠啥養活870萬人口?僅靠這五點
    但是沒想到,這個只有面積2.5萬平方公裡,約是我國的千分之二點五,比北京略大,國土半是沙漠的國家,竟生生殺出一條血路,成為中東地區誰都不能小覷的軍事強國。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以色列的基本情況,以色列國土一半是沙漠,耕地面積只有600萬畝左右,降水稀少,年降水約200-300毫米,但是蒸發卻達2000多毫米,先天條件實在是糟糕得很。
  • 2019年出生人口僅1465萬,出生人口為什麼越來越少?
    這個問題筆者是這樣認為的,2020年的出生人口是不會跌破1000萬的,雖然我們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從80年代的20‰左右下跌到90年代的17‰左右,再下跌到二十一世紀前十年的12.3‰左右,到了二十一世紀進一步跌破12‰,這個過程是逐漸實現的,2019年的人口出生率是10.48‰,對應的2019年新出生的人口為1465萬。
  • 印度國土面積只有約300萬平方千米,為什麼能夠養活近14億人口?
    印度的國土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國排名當中列在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之後,位居世界第七位,大約是我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印度也算是一個國土面積大國。但是更為神奇的是印度的人口數量,目前印度的人口數量約為13.5億人,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人口超過10億以上的國家,另一個就是我國。
  • 印度國土面積只有約300萬平方千米,為什麼能夠養活近14億人口?
    印度的國土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國排名當中列在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之後,位居世界第七位,大約是我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印度也算是一個國土面積大國。但是更為神奇的是印度的人口數量,目前印度的人口數量約為13.5億人,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人口超過10億以上的國家,另一個就是我國。
  • 國內光棍多,專家提議的「一妻多夫」如何生活?看看尼泊爾就懂了
    人口的組成部分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舉重若輕的作用,這個世界上不乏有一些國家因為人口問題發展而屢屢掣肘,就比如日本,日本的老齡化程度是世界上最深的,這裡已經約有著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老齡人口,而這就加重社會成本的負擔。
  • 印度靠什麼養活本國13億7000萬人?
    人口即將反超中國▼相比另一個人口大國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印度的國土面積僅為不到300萬平方公裡,位列世界第七。因此對於印度而言,養活國內近十四億人口是個巨大的挑戰。雖然精耕細作下的水稻農業能養活很多人但想讓這麼多人致富就很難了(圖片來自:Shyamalamuralinath / Shutterstock.com)▼靠天吃飯的印度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印度共和國領土面積約為
  • 以印度的耕地面積,如果發揮到極限,可以養活多少人口?
    根據2020年的最新數據,印度擁有約13.6億人口,是全世界人口數量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的14億人口。要如何養活這麼多人,讓他們都吃飽飯,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 中國的人口容量是多少,中國最多能夠養活多少人?
    人口容量是人口地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是環境人口容量的簡稱,是指一國或一地區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利用該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及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我們可以簡單的把人口容量理解為某一區域在某一時間內最多能夠養活的人口數量。
  • 印度三分之一的領土面積,依靠什麼來養活13億人口,原來是這樣的
    在世界上,若是說到人口大國,那麼我國肯定是榜上有名的,其次便是印度了。要說在2019年我國的人口統計,已經達到了14億人口了,目前我國的人口排全世界第一名。雖然我國疆土遼闊,資源也比較豐富。但是畢竟14億人口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 佔世界2%的土地養活世界17%人口?印度做到了!但標準有些低
    根據資料顯示,印度用2%的土地養活了17%人口。這個結論令我們驚訝。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印度這個國家。印度是"印度共和國"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總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公裡,世界陸地面積約為14890萬平方公裡,印度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2%。
  • 小國孟加拉憑什麼養活1.64億人口?
    根據孟加拉國最近的人口普查,孟加拉國的總人口為1.647億,而孟加拉國的人口密度為1138人/平方公裡,世界排名第七。排其前面的6個小國摩納哥、梵蒂岡、新加坡等,不過是人口小國,人口數最多幾百萬,梵蒂岡甚至只有800人。而且基本經濟條件都不差,人均gdp也是世界前列。
  • 韓國一個月補貼30萬,也改變不了人口減少一半的規律
    韓國15日準備推出新的生育獎勵,從2022年開始,向每0-1歲的嬰兒家庭補貼30萬韓元(約1800元人民幣),並且後面還逐步提高至50萬韓元,而且還有一次性200萬韓元的生育獎勵。韓國作為發達國家,人均GPD3.2萬美元,人均收入3.21萬美元(約22萬人民幣),人均量是中國的3倍。
  • 澳洲人口承載能力比中國還要大?2500萬人口根本守不住這麼大家業啊
    給出什麼結論,一定要有數據支撐,僅僅看到澳洲大陸的乾旱地區大,就說澳洲人口承載能力小,這不是胡說八道是什麼?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澳洲資源現狀,你會發現,澳洲的環境承載能力,絲毫不比中國差多少。 那麼,我們今天就進行一次全方位的資源對比,來看看澳洲的環境承載能力到底有多大。
  • 尼泊爾多了335平方公裡
    文|鐵血君環球時報援引印度亞洲新聞國際通訊社2日消息,尼泊爾土地管理、合作與減貧部部長阿里亞爾表示,尼方將在8月中旬前,向印度以及聯合國其他國家寄送新版的尼泊爾地圖。他表示,尼泊爾政府今年5月發布修訂版尼泊爾全國地圖,新地圖將與印度存在領土爭議的卡拉帕尼等地區納入尼泊爾。尼泊爾一下子多出了335平方公裡,目前新版地圖已經印刷完畢。屆時準備將4000份英文版地圖寄給國際社會,2.5萬份非英文版分發全國各地。
  • 我們生活的地球,到底能夠養活多少人口?
    目前對於人類的起源,普遍認為大約源於數百萬年前的東非高原,人類從非洲出發,走向了世界各大洲,也不斷的壯大著自己的種群數量,到目前全世界的人口數量約為77.2億人,很快地球總人口就將突破80億人。對於目前的全球人口增長,可以形容為「人口爆炸」,目前全球人口增長的速度大約為每10至11年,全球人口數量就增加10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