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孩子努力就能考好,就能考高分,但是在高中,孩子努力也不一定能考好,所以有的學生抑鬱了,有的家長焦慮了,高中生,尤其是高一階段,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而休學或者退學的現象,比較突出。
一個朋友的孩子,中考成績不錯,考上了一個私立高中,但是,最近孩子有的抑鬱了,在家裡不願上學,主要原因是高一開學一個多月,雖然自己比初中更努力,但是第一次月考就已經墊底了,心理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所以產生了厭學情緒,其實在我看來,這主要是因為初高中銜接沒有做好導致的,但是問題暴露出來,而且還比較嚴重,這個時候解決,要遠比之前難得多。
為什麼說高一不努力不行呢?這是因為:
首先,高一學習的課程多:
高一學習9門考試科目,分別是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除此之外,還有音體美信息通用等考查科目,這樣的話,學生的課程表上基本上都安排得滿滿的。
但是,每天的作業,都會做不完!假如9科考試科目,每天上5科,就會有5科的作業,這些科目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我想沒有哪個老師會說自己的科目不重要,在學校考核的壓力下,每個老師都會嚴抓學生,這樣的話,學生的作業肯定是做不完的。
比如數學,因為它的重要性,學生每天要用2節晚自習來做數學作業,其他科目只能去爭那一節晚自習。做不完怎麼辦?晚上加班,學生學到11點半、12點以後,都是常態。
但是,早上起來,還有很多要背誦的內容,比如政史地、語文英語等,甚至連生物、化學、數學,也要求學生早上起來背誦。
高中課時是按照時間設定的,但是這並沒有考慮學生軍訓、國慶放假等時間,下半年放假又特別多,所以每一科的學習進度都很緊張,有的科目只有通過合併章節才能按時參加聯考,完成教學內容,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講題的時間都很少,不斷往前推進,一些成績差、程度差的學生,慢慢就會掉隊了。
最後,高一面臨的競爭大:
高中,是經過選拔的,成績越好,考得高中越好,競爭就會越大,你周圍的同學,可能都是來自各個學校的尖子生,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有些在初中成績很好的學生,在第一次月考中就被打擊得一蹶不振,這個時候越著急,越學不進去,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高一階段,學生只要認真學,就會表現出非常刻苦,這是由高一的特點決定的,主要體現在時間方面。
為什麼說高一隻努力也不行?高一階段,努力是每個學生學好的前提,但是並非關鍵,如果努力的方向不對,就如同下面這個油漆工一樣,越努力越窘迫。
高一,不僅要想學,更要會學!不會學,再努力也是停留在表面,那些成績突出的學生,一定是想學又會學的學生。
高一月考不會,要區分出是「真不好」,還是「假不好」。
1、什麼是「假不好」?比如你在初中是班級第3名,到了高中是班級第30名,這能代表你考得不好嗎?未必!因為你不知道你周圍的同學,原來都是什麼水平,你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別人,所以這個時候定位是不準的。
再比如說,有的學生以中考成績定義自己的位置,這也未必是準確的。假如你入校是班級第2名,但是這次月考考了第10名,你說考得好不好?這也未必!因為中考成績,本身就帶著「水分」,比如體育、計算機、實驗等加分,這些在高一都沒用了,如果去掉這些,只看文化課成績,你未必是第2名,你也許就是第10名甚至更加靠後。
所以,「假不好」主要來自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這個時候要做的,就是不要驚慌,要告誡自己,一次考試代表不了什麼,別人考得好,自然有他們好的道理,我要經常和他們探討學習方法,向優秀的學生學習,爭取更大進步。
2、什麼是「真不好」?真不好就是和自己實際水平有很的差距,比如本來是前10名,結果考到了中下遊,甚至考到倒數。再比如說數學很差、物理很差,都不及格等等。
如果是「真不好」,要根據試卷分析是單科不好還是整體都不好,如果是單科不好,是因為知識點不會還是審題不準導致的?如果是知識點不會,就要借著這次考試,及時糾正知識學習中的問題,如果是審題不好,就要有針對性地練習審題能力等等。如果各科都不好,就要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是不是有問題。
比如你的學習是否有預習和複習?這在高中特別重要,但是又特別容易被學生忽略,因為學生作業多,連作業都做不完,哪有時間預習和複習?但是不預習,不複習,你真的學不好。
再比如做作業時,發現了不會的問題,有模糊的問題,你是否及時解決了?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就會越來越多,而且高中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繫很強,前面掌握不好,可能直接影響後面的學習,比如物理,很多學生都是聽著聽著就聽不懂了,其實這都是因為前面學習中,基礎落實不好,問題積攢過多導致的。
總之,高一第一次月考,暴露的問題未必是壞事!福禍相依,考試的目的,就是給你一個發現自己問題的機會,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及時轉變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不要覺著我努力了就行了,在高中,你不僅要努力,還要盡力,要全力以赴,你不僅要想學習,更要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