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康復的路千萬條,總有一條適合你,共性問題集中回復

2020-09-24 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

近一個多月一直忙於籌備直播工作,未能及時更新精神分裂症康復系列文章,收到了大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長的來信,都是關於精神分裂症如何治療,如何康復訓練的問題,未能及時回復大家,在此發自內心的說聲,抱歉。

我是@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一個有溫度的精神科醫生。根據本人30年的工作經歷來看,精神分裂症的康復治療真是一項耗時費力還要花錢的工作。在此,集中回答精神分裂症家長關心的問題。

關於精神分裂症的發病原因問題,在前期的文章中,已有較多的解釋和說明,這裡不再具體闡述,為此專門寫了一篇精神分裂症四維發病模型的文章,四維模型可以比較完善地解釋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查閱。

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問題,因各個家庭的文化背景、疾病認知和經濟水平,本人傾向於分層次地去解決這個問題。

1、從節省使用治療費用的角度來看

對於大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重點應放在病情的控制上面,也就是通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症狀,改善病情,減少復發,通過在長期服藥的過程中,自然成長和進步,增加對社會生活的適應,來達到提升康復水平的目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對病情進行不同程度的控制,同時也可以節省費用,減輕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可以配合醫療保險、申請慢性病、評定精神殘疾、申請免費服藥等措施,來節省治療康復費用。這樣就可以節省大量的費用。

目前國家對精神疾病的投入和支持是很大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精神分裂症的治療費用,患者家庭承擔的部分是有限的。如果家庭經濟非常困難,還有大病託底救助、二次報銷、先診療後付費等政策扶持,貧困家庭需要花費的錢是看得見的。

2、對於不願服藥治療病情反覆波動的情況

作者提出的藥物治療,從現行的情況來看,難以根治精神分裂症,這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主要治療方法,雖然不夠完美,但是至少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同時弊端也是不少的。

首先是有不少患者拒絕服藥,經常發生拒藥、藏藥、擅自停藥的情況,導致病情反覆波動,大大增加了以後治療的難度。對於這類患者,目前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目前主要是使用長效製劑來減少服藥的難度。

對於既不服藥,病情較重,特別是具有衝動、傷人、毀物風險較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人又管理不了的,只有送醫院住院治療,如果自己家庭解決不了,可以請警察護送到醫院。2013年精神衛生法實施以後,加大了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權利保護,醫院和醫生已不再上門去接收患者了,否則就有可能成為被告。

藥物治療的另一個難題,就是精神分裂症治療藥物對體重、血糖、血脂的影響,對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的影響,這在目前是難以完全避免的問題,任何藥物都是有利有弊,抗精神分裂症藥也不例外,只能通過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性地使用藥物,來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3、關於抗拒藥物治療的患者之理解

經常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對藥物治療質疑、謾罵、甚至對作者和醫生人身攻擊。對此,本人不想就此講多少,沒有醫生要去主動治療患者,治不治是患者的權利,治療都是在家庭和法律雙重要求之下進行的。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常有患者在網上控訴精神分裂症藥物,藥物治療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還有電休克等非藥物治療方法,也只是針對不便使用藥物或藥物效果不好的情況下,採用的權宜之計,同樣不能根治精神分裂症。

作者放棄時間寫下這些文章,如果患者不願意看,請直接用手畫一下下飄過,無鬚髮錶針對作者的攻擊性言論,作者只是寫給那些需要閱讀的人,只是中立性地陳述問題而已。至於最終如何選擇,並不在作者手中。

至少是目前,抗精神分裂症藥物的副作用,是無法完全解決的。在病情控制和副作用之間有衝突的情況下,只有選擇利大弊小的方案,解決主要問題和問題的主要方面。

如果患者能夠找到一條真正可以替代藥物治療的途徑,那麼誰還會要求患者去用藥治療呢!

4、從全面康復的角度看精神分裂症

通過藥物控制了精神分裂症的症狀,對於精神分裂症這個問題而言,萬裡長徵走完了三分之一還不到,但是達到了大多數患者及家庭的要求,事實上也是如此,多數患者就此止步。

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終都是要回歸家庭、回歸社區、回歸社會的,這才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在這個最熟悉、接觸最頻繁的環境裡,患者仍然不可避免地要重複之前經受的各種考驗。

有的家庭對康復的期望和要求較高,特別是對於初發病的、未成年的患者,他們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由於涉及漫長的人生發展問題,包括不限於讀書、就業、戀愛、婚姻、生育等一系列問題,希望尋求更廣泛的康復治療方法,來獲得康復水平的提升。

在藥物治療以外,心理治療是最重要的方法。如果你去仔細觀察,絕大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都經歷了人生失意、心理失衡到最後行為失常的發展過程,不能是全部,但肯定是絕大部分,這裡的人生失意,不一定是大眾理解的人生重大挫折,也可能是家長從小忽視、過度保護、父母長期吵架驚嚇等等。不能只站在成人的視角,看待兒童時期的問題,這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很多父母往往總是想按自己的意志,自己臆想的模型去塑造的孩子,最後往往都是失敗告終,即使孩子可能取得了暫時的所謂成功,也是不穩定的、不易持久的,或者是很難感受快樂的成功。

5、對於是否選擇心理治療的觀點

在前期的文章中,我已講過,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都是某一階段的某些發展任務沒有順利完成,導致下一階段的發展任務來臨後,無法有效應對而產生了問題。比如兒童早期安全感沒有發展好,孩子可能一生都在尋找全安的感覺,早期沒有得到父母愛的滋養,一生都在為「愛」而奔波。

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形成偏差的三觀後,就會戴著自己的有色眼鏡看世界,覺得世界是灰色的,周圍的人都是有敵意的不安全的,自己總是不受歡迎的,社會對自己是不公平的。

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患者就很難與環境互動,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學習任務,問題積累到一定的時候,超過個體的承受極限,只需要一根稻草,人的精神系統就可能全面崩潰。

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症康復的重要性,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精神病學》1-8版均有論述,之所以這裡直接推薦,原因有很多。

一是社會對此認識不足,成熟的心理專業人才匱乏,匹配的精神分裂症心理專家難找,半瓶醋的心理師很多,治療不當反受其害;二是精神分裂症的康復是漫長的過程,心理治療耗時費力,時間成本巨大,而且不在醫保報支範圍,一般家庭難以接收;三是心理治療需要一定的條件,既需要患者的自知力有所恢復,同時需要父母和家庭對此有足夠的認識,心理治療操心勞碌,抵不上父母或家庭的一頓鄙視,前功盡棄。

有人說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症沒有作用,這種現象肯定是存在的。心理治療的效果取決於很多因素,特別需要心理醫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情感,如果將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僅僅當成了一份工作任務來完成,沒有與心理師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密切掛鈎,那效果是必然要打折的。有的人以為三五次、十次八次心理疏導,就可以將精神分裂症治好,誠如是,那精神分裂症又如何稱之為世界難題呢!

精神分裂症的人生是經過了十多年、數十年的成長和發展後,人格基本定型或完全定型後發生的,如同一顆大樹扭曲長成,再去試圖育正,可以想像需要費多少力氣才能實現,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療是同樣道理。

所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更適合輔以心理治療。特別是一些早期發現的、病情不是特別嚴重的,尚未完全泛化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者認為可以先使用小劑量藥物,配合系統規範的心理治療,只有真正實現了個性修正、衝突整合後,激發出一個人內在的自我療愈動力,積極主動地適應環境,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精神分裂症才有可能真正地康復,而這一切只會在少數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發生。

作者寄語:

精神分裂症的康復治療是複雜的艱巨任務,患者家庭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條件和家庭情況採取最有利於自己的治療措施,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應該將堅持服藥、控制症狀、緩解病情、減少或避免復發、正常生活和工作作為主要目標。

對於經費預算寬裕、以獲得康復最大值為主要訴求的少數家庭,在藥物控制了症狀以後,應將心理治療、社會功能訓練作為重要任務,通過持續的、系統的、規範的心理治療和康復訓練,來漸進性地提升患者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最終實現與正常人群的無緣對接,重新融入正常的社會群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康復。

黃紅


《精神分裂症深層心靈重塑康復訓練系列》恢復更新。關注我,支持你。

我是@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一個有溫度的精神科醫生,專注分享精神分裂症心理行為康復訓練經驗。關注@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收閱康復新文章

(此處已添加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心理障礙與精神分裂症,上網這樣求助,才能得到網絡醫生詳細回復
    今年1月19日我在今日頭條的悟空問答裡,寫下了第一個問題答案,開啟了我在今日頭條的業餘寫作。近70天,共撰寫頭條文章20篇左右,悟空問答70條,其中90%是關於心理障礙、精神分裂症診斷、治療和康復的主題。比起主流熱點,心理障礙、精神分裂症是一個非常小眾的非熱門主題。
  • 精神分裂症與雙相障礙,透過病因異同,剖析兩者康復關鍵點
    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同為六類重性精神障礙,根據本人在臨床上多年的觀察和總結,發現精神分裂症與雙相障礙不僅在發病機制上有共通之處,在康復治療方面也有相似之點,讓我們一起來透過兩者的異同點,來剖析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康復治療的關鍵點。
  • 康復期精神分裂症,找工作的路再艱難,都不要輕言放棄
    【文 / 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 精神分裂症的工作與就業,一直是令患者及家庭頭痛的難題。這條路儘管坎坷,但對精神分裂症的康復非常重要。如果一個患者長期閒置在家,脫離與社會接觸,社會功能就會逐步退化,大大增加精神殘疾的風險。
  • 22年的精神分裂症康復之路
    小小的我,15歲就罹患重性精神障礙。幻聽,妄想,焦慮,強迫,抑鬱從此便與我形影不離。我每天穿著邋遢的衣服,活在妄想中,而且總是能聽到有同學和鄰居在背後對我議論紛紛,不夠友善。經介紹,我來到北大六院門診,被大夫診斷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症,用上了當時療效最好的藥氯氮平,每天乖乖的按醫囑按時按量服藥。
  • 關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後期康復,從中尋找我們的未來發展方向
    為此,精神科醫師在關注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治療的同時,應該更多地關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後期康復,而後期康復的關鍵應該從提高治療依從性、加強個案管理、個人和團體心理治療、家庭治療等4個方面進行。70%以上,但仍有30%的治療費用需要自理,對於需要長期維持治療的患者也是沉重的負擔;患者的原因主要是疾病自身性質導致,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受遺傳、家庭背景、成長環境等影響,對依從性也有較大影響。
  • 精神分裂症:心靈覺醒才能破局,勇於改變方能重獲新生
    方向錯了,越用力你反而會離目標越遠;方法錯了,重複1000遍,你能得到的還是原來那個結果。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對於精神分裂症康復,同樣適用。幻想萬能的新藥拯救你於水火,不如放下焦慮和恐懼,腳踏實地過好每一天,寄希望於名醫聖賢,不好放下所有的面子和所謂的自尊,讓別人開車,你走好自己的路!
  • 分享一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完全康復的歷程
    在精神衛生臨床一線的工作人員都知道,精神分裂症是一種難治性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就診和諮詢的比率較低,往往也不及時,大約2/3精神分裂症患者保留有明顯的精神病性症狀,大約1/4的患者能夠達到臨床治癒(精神病性症狀得到有效控制,但社會功能沒有康復),所以精神分裂症的治癒率很低
  • 精神分裂症心理治療往往「無效」,患者為什麼也不能放棄心理建設
    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症無效,這個現象確實存在。不僅因為精神分裂症這個問題特殊,屬於世界性難題,而且影響心理治療效果的變量很多,成功需要各個要素協同作用,而失敗只要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足矣。本文是關於心理治療意義、價值、取捨、替代方法的終極篇,也是對讀者關於精神分裂症心理治療取與舍的集中回復。
  • 醫院鑑定不能證明精神分裂症完全康復 大3學生能復學嗎?
    在失蹤了4天以後,清醒的他給家人打了電話,他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  在經過8個月的治療和休養後,他拿著醫院專家出具的「未查見精神病性病狀」、「學習能力恢復」的鑑定回到學校,卻未能如願繼續學業,原因是還未「徹底康復」。  但醫院稱,不能給出「完全康復」的鑑定,因為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一輩子不復發,也可能隨時復發。
  • 精神分裂症:如果你想得到與眾不同的結果,行動是唯一的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我撰寫了很多精神分裂症心理行為康復訓練的文章,並不意味我建議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去做心理治療,也不是我要否定藥物對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作用,我更不會輕易地去接收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治療,我的主要工作還是一個精神科醫生。
  • 父母過度保護可能阻礙子女精神分裂症康復|研究速遞
    一項新研究顯示,父母的過度保護傾向似乎與子女精神分裂症康復(recovery)狀況不佳存在相關性。本項日本研究10月15日在線發表於PLoS One。 研究簡介 環境因素參與了精神分裂症的起病。
  • 公開課|Schizophrenia思覺失調症(原:精神分裂症)的識別、治療與社區康復
    這種感受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難以理解,美國著名節目主持人Anderson Cooper就親自體驗了一番,他戴上了一個模擬器,模擬器會發出那些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會聽到的聲音,當他在進行一些日常的活動,比如,美國人特別喜歡的猜字謎、和別人對話,記憶一些簡單的信息時,都會有一個聲音持續地在耳邊各種發號施令,批評他做的各種事,這讓他難以集中精神,並感到很挫敗。
  • 精神分裂症與心理因素有何關聯?
    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症的發病與病前心理健康有密切關係。有學者曾於1995年在北京某精神病專科醫院,對住院的、病史資料齊全的、家屬能提供可靠情況的52例確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研究。採用王極盛教授編著的《青年心理學》中的5條青年心理健康標準作調查工具,並將這5條各劃分為優、良、中、差、極差5個等級,對病人病前心理健康進行調查評定。結果,從每個病人在每一條心理健康標準中的得分可以看出,5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心理健康都存在著某些方面的問題。
  • 精神分裂症一直治不好怎麼辦?濟南神康醫院這樣說
    任何人從理論上講,對精神分裂症沒有免疫力。下列因素可能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病有密切關係。首先,遺傳因素。從臨床上大量的案例和病例可以發現,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病過程中起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在患者緩解期,一些有益的食療和日常調節方法也是不錯的選擇,這些措施都有助於患者病情的康復。所以患者一定要配合醫囑,千萬不可自行增減藥量。
  • 九大問題全面解析兒童精神分裂症「專家觀點」
    在本文中,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家Abhijit Ramanujam醫學博士討論了兒童精神分裂症的臨床相關問題。 1、精神分裂症在18歲以下兒童中有多普遍? 全世界範圍內的早發性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即18歲之前出現症狀的,估計約佔人口的0.5%,而兒童發病或非常早的精神分裂症始於13歲之前。
  • 精神分裂症為什麼叫「分裂」?#精神障礙專題#
    每到畢業季,在畢業、分離、情感、就業等生活大事件的刺激下,一些精神問題、行為問題也進入了高發期。 某市精神病醫院院長曾說過,人群中約20%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於是大家笑言「五人行,必有一精神病」。 那到底什麼是精神病,什麼又是精神分裂症?從今天起,我們推出「精神障礙專題」,分三期帶各位一塊兒了解。
  • 【測試你是否有精神分裂症】
    ,教你做一個內外兼修的美麗小女人。【分享自網絡】想知道你是否有精神分裂症嗎?如果您懷疑自己或是身邊人有精神分裂症,而又無法做出相關的判斷,不妨耐心做完下面的測試,以此來了解你是否有精神分裂症。1.你喜歡哪種動物? A 綿羊(去第2題)  B 馬(去第3題)  C 蛇(去第4題)2.面對新相識的朋友,你會怎麼介紹自己? A 「你好!
  • 精神分裂症,到底需要不需要心理治療,教科書這樣告訴你
    精神分裂症需不需要心理治療,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為需要,也有人認為不需要。每天接觸天南海北的各類精神分裂症患者家人,所有不幸的故事,幾乎都是差不多的腳本,看多了患者悲歡離合,心靈慢慢變得木納了,類似的患者太多,真的沒有辦法一一幫到他們。
  • 精神分裂症:越怕,越是「害怕」,不怕,才能更加「不害怕」
    作者註:本文適合那些有一定自知力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症或輕度精神分裂症患者閱讀由一個「怕」引發無數不斷變換「面具」的精神症狀,從焦慮煩躁、恐懼擔心、惴惴不安,到注意力不集中,大腦一團亂麻,到思維阻塞,幻覺叢生,妄想成堆,最後思維、感知覺、情緒、行為等心理過程全都亂套,表現出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的症狀。現有的醫學水平改變了精神分裂症的遺傳缺陷、大腦病變,但是我們在改變自己的認知、情緒、行為、個性方面,還是可以有一定的作為的。
  • 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五種心理治療整合模式
    有時心理治療被作為精神分裂症的核心治療方式,而有時它卻幾乎被棄用。同時也一直存在哪一種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症最適合的爭論。近來隨著康復運動的發展,在新發展的心理健康的整體模型下,精神分裂症的不同心理治療方法整合統一,並已形成五種整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