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同為六類重性精神障礙,根據本人在臨床上多年的觀察和總結,發現精神分裂症與雙相障礙不僅在發病機制上有共通之處,在康復治療方面也有相似之點,讓我們一起來透過兩者的異同點,來剖析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康復治療的關鍵點。
作者提示:如果本文的觀點與你有所衝突,可以在文後留言探討,但拒絕攻擊性言論。也歡迎患者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一起來分析探討這個問題。對於積極參與討論的患者,將會邀請部分人員參加內部交流。
雙相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可能存在神經系統結構或功能方面的缺陷,都存在安全感不足、自我價值感較低、自我認同感較差等心理發展的共性問題。
不同之處在於雙相障礙患者的心理發展水平,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熟度要高一些,也有少部分是相近的,甚至是相反的,因而雙相障礙患者也有可能出現分裂症狀,過去稱之為分裂樣情感障礙,現在用ICD-10來說,就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雙相情感障礙。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突出問題在於安全感和價值感問題,而雙相障礙患者主要在成長過程中,人格被貶損、需求被漠視、情感被踐踏的問題比較突出。這裡的問題,未必是我們家長所理解的問題,而是在兒童心理層面的問題。
兒童和成人分屬於兩種不同的心理世界。兒童因為弱小,無力反抗,所以常常成為受害者,在成人理解意義上不算問題的問題,都有可能對兒童的心靈造成巨大傷害。
一個人無論是在身體和心靈上受到攻擊和傷害,都不可避免地產生憤怒情緒,並為此去改變現狀,保護自己,但是孩子在家長和成人面前,話語權和自衛能力非常弱小,為了生存下來,只有將痛苦和憤怒壓制下來,但是並不會消失,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不斷地在反抗不斷地失敗,憤怒情緒在水漲船高,絕望和悲哀之情也是油然而生。
情緒在不斷地反覆惡性刺激中爆發後,甚至出現攻擊行為,甩東西,搞破壞,最後往往以孩子妥協而告終,看似問題被解決,被平息,實際上只是暫時的平靜,心中對現狀的不滿、悲哀、憤怒,根本沒有得到真正的平息,一場更大規模和強度的爆發正在醞釀之中。
直到有一天,被壓抑已久的火山,終於被一件不期而至的事件徹底點燃,這件誘發事件可能對孩子來說很重要,也有可能是微不足道,但是它卻徹底點燃了沉積已久的火山,所有的憤怒、悲傷、痛苦等反應全部被激發,如同巨大的衝擊波,將孩子的精神防衛系統,衝得七零八落,精神狀態完全失控,過去沒有得到補償的精神訴求會以另一種反向的或是過度的反應表現出來,誇大、吹牛、情緒高漲、無所不能、瘋狂花錢、精力充沛等躁狂表現全部出來。
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患者最終發覺自己還是那麼的可憐和渺小,自己的所有掙扎都是無效的,自己什麼都改變不了,同時因為自己最強烈的憤怒對象,往往是自己的父母、孩子、配偶等重要他人,所以倫理道德又像一把緊箍咒,牢牢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勒得患者無法呼吸,於是又從一個躁動興奮的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悲哀、絕望、無助、無力,什麼都不想幹,心如死灰,從躁狂狀態轉入抑鬱狀態。
然後患者深處改變命運的渴望不會消失,於是就在興奮躁動和抑鬱低落狀態之間交替呈現,就是我們臨床上那種常見的雙相表現。根據我對住院患者的統計,這樣住院的患者約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15-20%,60%以上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和雙相障礙,傳統的治療是有明顯的區別的,而現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出現,使兩者的治療區別逐步減少了。
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主要使用了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如氯丙嗪、奮乃靜、氟哌啶醇等,現在主要使用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氨磺必利、帕利哌酮、阿立哌唑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i治療精神分裂症。
而雙相障礙的傳統治療主要使用情緒穩定劑,如碳酸鋰、丙戊酸鹽等,現在除了使用傳統藥物以外,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如奧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也常常被用來治療雙相障礙,並且也可以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從治療層面上,精神分裂症和雙相障礙使用藥物的交叉情況來看,也間接地說明了兩者在病因層面,也可能存在交叉的發病機制,間接地驗證了上述猜想。
我是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從事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精神心理疾病診治30年,並首次提出了功能性精神障礙四維康復模型,不僅可用以解釋這些精神障礙的發病路徑,也可以對精神分裂症與雙相障礙的康復治療和心理行為訓練提供指導性路徑。
精神分裂症與雙相障礙的治療除了規範使用藥物治療以外,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療主要應放在安全感、價值感、認同感的重塑上,而雙相情感障礙心理障礙的重點,應放在多重心理創傷和人格層面的修復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發展水平,總體上不如雙相障礙患者來得成熟,心理創傷的修復安全感、價值感、認同感重塑要容易一些,在臨床上也可以發現雙相障礙的殘疾程度通常要比精神分裂症的殘疾程度要輕。
功能性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症與雙相障礙,不是純粹的生物學病變,而是具有生物學和社會學雙重屬性的邊緣性疾病,在康復治療方面,除了採用傳統的藥物治療之外,對患者社會功能的修復和訓練,也是影響預後、影響社會回歸的重要變量,精神障礙的康復治療,最終都應以促進患者回歸社會、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適應社會生活為目標。
我是@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做有溫度的精神科醫生,專注分享植物神經紊亂、精神分裂症、雙相障礙、抑鬱症等疑難雜症心理行為訓練經驗。關注@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收閱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