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學習策略
考點 1 學習策略的分類 第 41 頁
一、認知策略:認知過程中採用的策略。
1、複述策略
(1)概念:反覆重複。
(2)常考類型:劃線。
2、精加工策略:
(1)概念:理解記憶,新舊知識聯-巧記。
(2)常考類型:記憶術。
3、組織策略:整合新舊知識質檢的內在聯繫,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1)概念:整合零碎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2)常考類型:歸類(文具類、蔬菜類)
綱要:主題綱要法-列提綱;符號綱要法-流程圖、關係圖。
二、元認知策略:對認知的監控和調節。
1、計劃策略:設置學習目標;瀏覽學習材料;設置思考題;分析如何完成學習任務。
2、監控策略:閱讀時對注意加以跟蹤;考試時監控自己的速度和時間。
3、調節策略:考試時加快做題速度,退回去讀困難的段落;在閱讀困難或不熟的材料放慢速度。
三、資源管理策略:管理可利用的資源。
1、時間管理策略:統籌安排學習時間;高效利用最佳時間;靈活利用零碎時間。
2、環境管理策略:光線不能太暗,看書時候關閉手機,儘量去圖書館自習室學習。
3、努力管理策略:自己不斷地給自己打氣。
4、學習求助管理策略:遇到困難求助老師、詢問同學、上網查詢。
第十三章 德育
考點 2 德育方法 第 44 頁
(一)說服教育法:(德育的基本方法)
1、含義: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提高學生思想認識,使其形成正確觀點。
類型:講解、談話、報告、討論、辯論、參觀、訪問
(二)榜樣示範法
1、含義:用道德示例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
類型:革命領袖、英雄模範、家長、教師、同伴中的榜樣
(三)指導實踐法/實踐鍛鍊法
1、含義:讓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鍛鍊思想,增長才幹,
培養優良思想、行為習慣及良好品德的方法。
區分:說服教育法:通過看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
指導實踐法:通過做培養的道德行為習慣
(四)情感陶冶
1、含義: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收到感化的方法。
2、陶冶類型:人格感化、環境薰陶、藝術陶冶
(五)品德評價法/獎懲法
1、含義: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六)品德修養指導法/個人修養法
1、含義: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的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德育方法。
2、形式:自我學習(重學) 、自我批評(反思) 、座右銘(立志) 、自我實踐體驗(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