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威父親莊禮賢和母親朱仁芝退休前均是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朱仁芝說:「比智力更重要的是品格和胸懷。胸懷廣闊,格局就大,看得就遠。小威從小就是一個心胸寬廣的孩子,但我們從未給她設限,教導她如何去做。現在看來,讓孩子養成大胸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做好表率外,就是鼓勵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社會和自己。」
小威自上小學後,就酷愛看課外書,尤愛看中外名著。讀到精彩處,她會摘錄下來。那模樣兒,比學習課本知識還要認真。
1985年,13歲的小威以600多分的狀元成績進入蘇州中學科大預備班學習。當時,班上有個叫小桐的同學很喜歡拿別人東西,同學們很不喜歡他。
一次,小桐拿走了小威的一個鑰匙扣。這個鑰匙扣是爸爸出差時,特意給她買的,很漂亮。被小威發現後,小桐不僅不還給她,還把鑰匙扣扔進了水池裡。不久後的一天,小桐拿同學的錢被發現了。學校認為小桐偷拿別人的錢是品行問題,決定開除他。
小威知道後,趕緊跑去找校長。她對校長說:「如果開除他,他一輩子就完了,他很可能破罐子破摔。您給他一個改正的機會吧!」
校長聽了覺得有道理,就讓小桐暫時留了下來。有的同學很不理解,就問小威:「小桐也拿了你的東西,你為什麼還替他說話呢?」小威笑笑說:「其實,小桐是跟我開玩笑的。」
後來,小桐在小威的幫助和鼓勵下,漸漸改掉了偷盜習慣,學習也進步了很多。
班上還有個叫小宇的調皮孩子,特別愛惡作劇,喜歡往同學身上砸石子扔東西。有一次,小宇跟一位同學哄鬧,把一塊尖利的石頭砸在了無辜的小威臉上。小威的臉頓時破了一個血口子。朱仁芝很擔心,她對小宇說:「如果砸到眼睛,後果不堪設想啊!小宇媽是我同事,我明天跟她說下,讓她督促小宇改掉亂扔東西的壞毛病。」
小威卻著急地說:「媽媽,你一定要提醒阿姨不要打小宇,讓阿姨心平氣和地跟小宇講向別人亂扔東西的危險性就可以了。」
1991年,小威從中國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後,考取了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出國前期,在中科大校門口,小威遇見了一位剛刑滿釋放的同學小翔。看見小威,落魄的小翔急忙低著頭匆匆跑開了。小威追上小翔,主動跟他握了握手,然後不動聲色地鼓勵道:「你還記得當年我們跑步比賽嗎?我每次都跑不過你,你永遠都是我眼裡的Number one。」
不久,小翔的媽媽在街上遇見朱仁芝,她緊緊握著朱仁芝的手說:「小威那麼好,但一點兒都沒瞧不起小翔,小翔特別感動。他說,就憑小威的這份友好真誠,他也要活出個人樣來。」
小威讀5年級時,有一天,父親莊禮賢指著桌上的一杯水問小威哥哥:「這水杯受了多少力?」哥哥回答:「有水的重力,還有桌子的支持力。」
一旁的小威眨眨眼睛說:「還有一個空氣對水杯的作用力。」莊禮賢大喜,還未接觸到物理的小威已經表現出物理學科的天分來,有那麼一瞬間,這個研究空氣動力學的教授特別想把小威培養成物理學科方面的人才。但轉念一想,還是順其自然的好。如果她對物理感興趣,自然能學好物理。但倘若跟她提具體要求,條條框框限制她做不喜歡的事情,她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
小威從小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異,沒有偏科,每門功課都學得很棒。所以莊禮賢夫妻既不想做阻力也不想做助力。他們想讓小威自由發展,快樂學習才是最重要的,相信快樂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能做好。
當時,小威父母工作也特別忙,忙著科研和帶學生,根本沒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管小威的學習。而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身教大於言傳。看到父母認真工作和生活,小威自然也會模仿父母去做。她很早就懂得:每個人都要各司其職,自己事自己做。
在莊禮賢印象裡,小威從讀小學到大學,學習一直都很輕鬆,但她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學習時,特別地專心致志,不願意受到外界打擾。一道題弄不懂,她就非要搞明白為止。
小威上初二的一個周末,朱仁芝做好午飯喊她吃飯。小威正在書房專心做一道物理題,聽到媽媽喊吃飯,她就走出了書房,但她臉上明顯不高興,不說一句話,吃飯也心不在焉,巴拉幾口飯後,就又去書房做題了。
在父母順其自然的態度中,小威順著自己心意和興趣,漸漸地對物理學有了強烈的學習動力和探求欲望。
1985年,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一所中學組織了一個全國性的少年物理競賽。13歲的小威作為中科大的參賽選手,與清華大學附中和北京大學附中的參賽選手一同比賽。當時,莊禮賢和朱仁芝只是抱著就此機會帶小威去北京玩一玩的心態參賽去了,對是否得獎並沒太在意。
夫妻倆帶著小威在北京開心放鬆地玩了幾天後,小威蹦蹦跳跳地參賽去了。參賽完,她就隨父母開開心心地回來了。沒想到幾天後,光明日報登出了這次競賽的新聞,小威拿了競賽一等獎。
進入中國科技大學讀本科後,同學們都稱小威為「學霸威」。她是同學們眼中的全才,幾乎所有知識都能隨口道來,而且還把物理學中《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和《熱力學、統計物理》這四大力學全考了個滿分。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到伯克利加州大學讀研後,小威選擇了實驗物理這個光學研究領域。1994年,小威研究生畢業。之後,她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繼續攻讀物理學博士。
1996年3月的一天,小威的導師沈教授對她說:「我答應了一個邀請,後天要去加州做一個學術大會的報告。但我實在抽不出時間,你幫我去做這個報告吧。」
小威也不推辭,她笑著說:「好,那我去準備一下。」但沈教授卻遭到了克利加州大學其他教授的責備。他們提醒沈教授:「參加這個學術大會的都是科學家,你怎麼能讓一個研究生去做報告呢?」
但沈教授仍決定讓小威去做報告,他說:「我相信小威。」果然,小威沒讓沈教授失望。小威做完報告後,臺下很多人一直在向她提問,各種各樣的問題,小威一直對答如流。
那次報告,讓原先反對小威去做報告的教授們刮目相看,他們都說沈教授沒看錯人,小威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莊禮賢說:「小威就是這樣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她的大膽,還表現在喜歡冒險上。」
1997年,25歲的小威博士畢業,美國不少學院給她拋來橄欖枝,邀請她去任教,小威選擇去了史丹福大學。史丹福大學原先給小威的職稱是助理教授,可卻臨時改了說法:「你先讀我們學校的博士後,再多做些科研。等你博士後畢業,你再做助理教授。」
小威一向不拿失敗當回事。那些年讀的古典名著,讓她的眼光長遠,思維深邃。在科研道路上,她一直警醒自己「不浮躁,不急於求成,不急功近利」。於是,小威又重整旗鼓,投到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朱棣文旗下去做博士後。
1998年的一天,小威跟隨朱棣文在實驗室做科研。她突發奇想,於是就對朱棣文說:「我想嘗試在別的科研領域做些新的東西。」朱棣文就問她:「要不要做生物?」小威笑著說:「Why not?」就這樣,她從多年的物理學研究領域跨入到了陌生的生物學研究領域。許多人看來,這是一個冒險的嘗試。但在小威的字典裡,葆有「動力、眼界和深度思考」的無畏精神,才能在科學領域深耕細研出成果來。
時間如沙漏,時間對於小威這種勇敢、堅定、一往無前著的科學家來說,更寶貴。2001年,小威博士後畢業,先後被哈佛大學聘為助理教授、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在哈佛的每一天,小威幾乎把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科研上,而且全年無休。
科研做得好,就一定會被認可。小威在科學世界的成就,取得了業界內的公認。這些年,她先後取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美國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獎等獎項。2018年10月17日,她又獲得了2019年科學突破獎。當接到父母的祝賀電話時,小威哭了。多年來,她遠離著父母。雖然每天都記著給父母打一個電話,但對他們的思念以及歉疚,卻與日劇增著。
朱仁芝動情地說:「我期待跟女兒相聚的時刻。我夢見外孫女長高了,小威長胖了,然後我們一家人手牽著手在查爾斯河畔漫步……」
來源:《博愛》
編輯:李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