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學習力父母學院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獲得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
獲得美國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獎
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聘教授
被美國的《科技評論》雜誌選為35歲以下的100名青年創新者
1972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如皋市,小時候在江蘇如皋跟爺爺、奶奶生活了5年,5歲多被父母接到合肥中國科技大學,沒有上過幼兒園,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級。初中時曾獲得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後被推薦到北京景山學校上了半年中國科大預備班 。1985年,13歲時轉入離家較近的蘇州中學首屆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 。1987年,以高考600多分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在校期間取得了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四大力學的滿分 。1991年,19歲時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之後赴美留學,師從沈元壤。2012年5月1日,美國科學院公布新晉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單,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莊小威名列其中。
莊小威的父親莊禮賢、母親朱仁芝退休前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父親的研究領域是空氣動力學,曾寫過《流體力學》。
這裡有一個關於莊小威天賦異稟的故事——在她小時候,有一次父親提問莊小威的哥哥:「一杯水放在桌子上,這個水杯受了多少力?」
哥哥回答:「有水和水杯的重力,桌子還有個支持力。」
父親接著問「你還能不能想出來其他的力?」
哥哥說:「沒錯啊,就這兩個力,一平衡它就不動了。」
在一旁玩耍的莊小威插了一句話:「空氣對水杯還有個作用力。」「學霸」潛質從小時候就顯露無疑。
在莊小威的字典裡,動力、眼界和深度思考是三個關鍵詞。「我從小喜歡科學」,少年班同學毛珺婕回憶說:「小威得天獨厚,雖然讀書無數,視力卻是1.5。有時在宿舍裡,大家都伏案用功,她躺在上鋪的床上看書,還能看見我們書上的字。小威還有個一心兩用的本領,一邊聽三國評書一邊做原子物理作業,這些都讓我們好生佩服」。 結束自己的博士後生涯之後,她收到哈佛、加州理工、麻省理工、耶魯、普林斯頓等 7 所大學的邀請。而莊小威選擇了國人熟知的哈佛大學。
34 歲小威就獲得了哈佛正教授的地位,而且擁有了自己的實驗室。在哈佛大學工作以來,她一周七天,每天都從早上10時工作到半夜12時。她說:「除了吃飯和睡覺,剩下的時間都在工作」。莊小威建議後晉同行挑選對社會產生影響、能使多數人受益的課題,在研究時,務必深思,杜絕膚淺。而且還指出:「在科研領域搭建關係網絡並不是最重要的,在博士和博士後階段更應該專注於課題研究,成功的研究成果一定會引起別人的關注,功到自然成。」這的確是對願意獻身科學的青年學子的肺腑之言。
2006年,莊小威實驗室發明了基於單分子螢光檢測的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即隨機光學重建顯微法(STORM),並應用該方法實現三維超高解析度成像。基於光化學機制,她的實驗室合成了超亮的可光控的染料及具有最佳性能的螢光蛋白,將解析度進一步推進到幾納米,比光學衍射極限高近兩個量級。在此基礎上也發展了活細胞快速三維高分辨螢光成像。這一系列技術發展使得螢光顯微技術進入分子水平成像時代。全世界眾多實驗室採用了這些技術,而基於該技術的商用STORM顯微鏡已進入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的影像平臺和實驗室中,大大促進了生物醫學研究 。
2015年,莊小威領導研究團隊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單分子成像技術MERFISH(multiplexed error-robust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該技術可以在單細胞水平上實現空間分辨的高度多重化RNA分析,打破了目前的技術限制 。
莊小威帶領研究團隊發展超解析度顯微鏡技術,識別個體病毒粒子進入細胞的機理,並用單分子技術從本質上研究核酸與蛋白的相互作用。她曾拍攝到單一枚感冒病毒如何影響一枚細胞,莊小威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記錄病毒感染細胞全過程的人。
莊小威的研究是要探明生物體系中單個分子或單個粒子的運動表現。莊小威創造性地將螢光光譜和顯微分析技術應用於單個分子,這種嶄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實時揭示複雜生物過程中的分子個體及其運動步驟成為可能 ,在單分子動力學、核酸與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達機制、細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