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學習心理及有效學習方法指導》為學者楊明權編著的一本教育理論書籍,雖然作者在編者語中表明這本書是寫給中學生的,但是我認為父母和教師更值得閱讀。
本書主要從中學生學習心理和中學生有效學習方法兩大方面展開論述。書籍前四章內容主要闡述學習原理問題,後面六章內容主要闡述學習方法問題。
我在讀完本書後,覺得作者除了教育理論知識淵博、編輯此書用心、細心外,還特別有愛心——站在學生角度,全方位考慮問題。
因為在本書的後面,作者還特別添加了附錄一和附錄二內容,即「中外名人學習方法選萃」和「中華經典100句」。這不僅開闊了讀者的知識視野,更有利於讀者知識的積累和寫作的提高。
讀完全書,我反思自己幾十年的專業成長理論實在匱乏。雖然自己也曾參加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各種教育理論培訓和學習,但是那些理論和知識在大腦中始終是碎片化的,從來沒有針對一個問題或一種現象做過系統、全面、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所以,今後自己在學習方面,要向此書的作者學習,針對要解決的問題,做全面化、精細化、深入化、創造性學習和研究。
感謝作者為學生和家長及教育者提供這樣一本有價值的書籍。讀完這本書,對我啟發最深的是作者在前四章中闡述中學生學習原理的內容,即中學生學習心理兩大因素——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
對於組成學習活動的兩大因素來說,孰輕孰重?二者什麼關係?書中已經給出正確觀點。我們先來看一看實際生活中,一些人對待二者的態度。
現實生活中,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或許這樣做過:孩子在家裡時,只要他認真學習,別的什麼都可以讓他不做。
起床,被褥不用疊;吃飯,碗筷不用端;洗碗、掃地、洗衣服、揀菜、做飯等等更是不用說,全是父母包攬到底。孩子在學校時,只要他認真學習,那些亂七八糟的各種活動能不參加,就不參加。
作為學生的老師,你或許這樣認為:只要學生用功學習,學校舉辦的桌球比賽書畫比賽、 演講比賽、志願服務活動等等,儘量少參加。還有那些不考試的體音美等副課,學生可以學,也可以不學。
上述兩種現象反映了一些家長和老師只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而輕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從《中學生學習心理及有效學習方法指導》一書中,我們知道:學習活動過程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它包括智力活動和非智力活動兩大方面。學習的成功取決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和發揮。
所謂智力因素,通常是指人們在學習的認知過程中所表現的如觀察、注意、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因素,這些因素負責對學習對象進行加工,發揮著認知功能。
而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但能夠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和調節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需要、興趣、動機、理想、信念、世界觀、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它對學習活動起著激發、調節、控制、維持等作用,是構成學習等活動的動力系統。
智力因系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同時作用於學習活動中,任何一個方面的缺乏與不足都會影響學習活動的成功。只有用智力因素促進非智力因素的提高,用非智力因素增強智力的發展,學習才能取得最終成功。
國外教學研究統計資料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 80% 與非智力因素相關。下圖中「學生智力、非智力個性特徵及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也充分說明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教師平常對學生所說的那句話:態度決定一切。這裡的態度即屬於非智力因素。
因此,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家長和教師一邊在抓好孩子智力因素的培養同時,更要抓好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環境,大部分來自家庭生活和學校開展的各種有益活動,以及體育、美育等方面。
既然非智力因素這麼重要,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家長和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培養呢?《中學生學習心理及有效學習方法指導》一書的作者主要從六個方面為讀者提供方法。
一是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學習興趣;二是培養孩子勤奮和堅強的意志;三是培養孩子自信的品質;四是孩子自制力的培養;五是培養孩子獨立做事與自我支配的品質;六是孩子交往與合作的培養。
孩子學習和家長、老師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輕鬆的事情,我們只有找對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成功才會離我們彼此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