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有一位哲人看見一個農夫正在砍樹,每一斧頭下去都只能砍下一小塊樹皮——明顯是因為這把斧頭太鈍了。
「於是哲人就問農夫:為什麼你不先把斧頭磨快了再砍?
「農夫回答說:我沒有時間磨斧頭!
農夫是真的沒有時間嗎?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道理,但是為什麼農夫會有這樣的思想呢?這時候就需要用到時間管理的重要利器——帕累託原則:
——是由19世紀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提出的。其核心內容是生活中80%的結果幾乎源於20%的活動。比如,總是那些20%的客戶給你帶來了80%的業績,可能創造了80%的利潤;世界上80%的財富是被20%的人掌握著,世界上80%的人只分享了20%的財富。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關鍵事情上。
根據這一原則,我們應當對要做的事情分清輕重緩急,進行如下的排序:
A.重要且緊急〔比如救火、搶險等)——必須立刻做。
除非是這些情況都同時出現(老天,請不要這種情形發生吧),否則你就能夠處理它們。因此它們的緊急和重要性,要比其他每一件事都優先。如果拖延是造成緊急的因素,則現在已經不能再拖延了。在這些情形下,時間管理就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了。
B.重要但不緊急〔比如學習、做計劃、與人談心、體檢等)——只要沒有前一類事的壓力,應該當成緊急的事去做,而不是拖延。
我們生活中,大多數所謂重要的事情都不是緊急的,我們可以現在或稍後再做。在很多情形之下似乎可以一致拖延下去;而在太多的情形下,我們確定這樣拖延著。這些都是我們永遠沒有著手的事情。
例如:你要參加提升你專業技術的培訓班;你想找出時間先做一番初步資料搜集之後,再向老師提出你的計劃。
這些工作都有一個共同點:儘管它們具有重要性,可以影響到你的健康、財富和家庭的福利,但是你如果不採取初步行動,它們可以無限期的拖延下去。如果這些事情沒有涉及到別人的優先工作,或規定期限而使它們成為緊急,你就永遠不會把它們列入你自己優先要辦的工作。
C.緊急但不重要(比如有人因為打麻將「三缺一」,而緊急約你、有人突然打電 話請你吃飯等)——只有在優先考慮重要的事情後,再來考慮這類事。人們常犯的毛病是把「緊急」當成優先原則,而不是把「重要」當成優先原則。其實,許多看似很緊急的事,拖一拖,甚至不辦,也無關大局。
表面上看起來需要立刻採取行動的事情,但是如果客觀地來檢視,我們就會把它們列入次優先級裡面去。
例如:某一個人要求你主持一項籌集資金的活動、發表演講或參加一項會議。你或許會認為每一個都是次優先的事情,但是有一個人站在你面前,等著你回答,你就接受了他的請求,,因為你想不出一個婉拒的辦法。然後因為這件事情本身有期限,必須馬上去做,於是第二類的優先事情就只好向後移了。
D.既不緊急也不重要〔比如娛樂、消遣等事情)一一有閒工夫再說。
我們常常在做更重要的事情之前先做它們,因為它們會分你的心——它們提供一種有事做和有成就的感覺,也是我們有藉口把更有益處的第二類工作向後拖延。如果你發現時間經常被小事情佔去了,你就要試一下學會克服拖延。
帕累託原則有助於應付一長列有待完成的工作。面對著一長列工作,看起來常常是不可能一一完成,我們難免心存畏懼,於是大多數人在還沒有做之前就感到洩氣,或者先做最容易的。但是如果我們知道只要做到表中二三項,就可以獲得最大的好處,那就會對我們大有幫助。因此,列出這二三項,各花上一段時間集中精力把它們完成。不要因為沒有把表中所有工作全部完成而感到不舒服。如果你所決定的優先次序是正確的,那麼最大的好處,已經由你所選擇去做的二三項中獲得。
因此,當你面臨很多工作,而不知如何著手時,就應該記著帕累託原則。你要問你自己哪些事項真正是重要的,就不會偏離首要工作而去做次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