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一直在談英語啟蒙,會發現基本每個小朋友的學習計劃表裡,都有關於英語的學習,再深入了解下,會發現真的還有蠻多小朋友其實在很小年紀詞彙量就已經很大了,口語也很流利。但其實當進入小學後,我卻越發覺得以後的難點重點挑戰會是在語文上,尤其在我聽到現在都叫大語文的時代。
和小朋友上了初中的媽媽聊天,也是說到語文難度增加。
曾經某教授不是甩下一句話: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高考語文裡面的有關傳統文化和古詩詞必備篇目的比重有重增加已是板上釘釘的事。
這也就意味著語文的難度將增大,並且會在單科上形成較大的差距。
而且在新的高考方案裡,英語可以參加多次才開放式 ,取最高分計入最終高考成績,同時數學難度降低。
很顯然,數英可能不再會是拉分項了。
而且現在全國高考改革,文理不再分科,就算是理科生學不好語文後果也很嚴重。
以前的語文主要講求的文是文字功底,現在更多是補充文學常識,提高傳統文化素養,加強邏輯理解和表達能力等等,也就是所謂的培養孩子的文學素養和眼界格局。
從高考來看,閱讀題型將偏重檢索、分析和判斷。只局限在一個小閱讀範圍內,沒有足夠閱讀視野,今後恐怕也是應付不來的。
閱讀的廣度很好理解,就是各個領域的書都要有所涉獵。再次引用某教授的說法,」高考的閱讀面也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麼類型的內容都有。現在閱讀的要求遠遠高出了語文教學平時教的那個水平」。
所以,閱讀的廣度不僅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快速的增加各個領域的詞彙量,而且為以後初中、高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我現在可能更能理解,很多牛娃父母並不強求孩子考100分,能考個90分就差不多,剩下的時間,看各種各樣的書。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小學成績好還真算不得什麼。
不清楚是不是每個家長都知道這樣幾個數字,根據課標要求,九年義務教育課外閱讀總量應該達到400萬字以上,而小學階段不少於170萬字。
小學低段因識字量的限制,課外閱讀總量的要求是不少於5萬字。中段課外閱讀總量的要求是不少於40萬字。而高段,學生的習慣已經養成,閱讀的速度也有所提高,閱讀總量則要不少於100萬字。
400萬字是個什麼概念呢?
《三體》三部總共 90 萬字
《哈利·波特》1~7部總共 300 萬字
《四大名著》加起來總共 360 萬字
《金庸全集》十五部武俠小說共 1050 萬字
若不是一目十行,怕是題都看不完。
都說高考是個指揮棒,指揮棒稍有改變,壓力就會一層一層傳導到低齡段。語文始終是一門語言的學科,宜早不宜遲,語文教育的真正起點不是高中,而是小學。
閱讀的深度,除了跟思維的深度有關係,跟「歷史」這門科目有關係。俗話說,文史不分家。要想語文好,沒有深厚的歷史功底,寫出來的文章就好比健美運動員-「中看不中用」。如果把語文比作人的一條大腿,那麼歷史就是另外一條大腿,這兩條腿相輔相行,陪伴我們走一生。
儘早讓孩子知道歷史,可以讓他們了解人性的美和惡,世態的變化,社會的變遷。雖然這有點殘忍,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我認為,學歷史可以讓孩子們提高抗挫能力,因為如果深入了解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人類的歷史就是自相殘殺的進程,要想取得成就就要經得起挫折和苦難。另外,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講,知道了歷史故事,就很容易理解成語和典故,根本不用死記硬背。
如果你已經堅持給孩子刷英語分級閱讀,天天打卡,那麼也是時候分點兒時間給語文了。
最近俊澤每天都在看十萬個為什麼,打算帶他刷起《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