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家中掃,鍋從天上來。
這兩天,楊子姍攤上事了——因為「潔癖」被罵上熱搜。
給廣大沒有吃上瓜的群眾重演一下:
楊子姍和老公參加《做家務的男人》,節目需要到家裡拍攝。
於是節目中展現工作人員去她家安裝拍攝機器時。楊子姍和老公在工作人員來之前,就把家裡的一切用白布罩上了。
工作人員進門,楊子姍對他們進行噴霧消毒並讓他們穿上鞋套,工作人員進家後,她又消毒了一遍門口。
不過整個過程,她還是挺有禮貌的,這個時候網友的情緒還基本穩定。
讓他們炸鍋的是後來工作人員折回補拍楊子姍家裡的空鏡頭。
有一個工作人員沒穿鞋套進了她家。楊子姍情緒崩潰,後來甚至直接蹲地上哭了。
節目播出之後,網絡上對楊子姍罵聲一片。
說她矯情,小題大做,嫌棄工作人員。
看看網友的指責,雖然用了「潔癖」兩字,但明顯的對「潔癖」一無所知。
什麼是潔癖?普通來說,潔癖就是別人口中的「太愛乾淨。」
不過要注意,愛乾淨不一定就是潔癖。
比如,有些人洗手,一定要洗到胳膊肘,還一定要打兩次香皂,但人家不會洗起來沒完沒了,洗手的次數也正常,完全不影響正常生活,這不是潔癖。
但過於注重清潔以至於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特別是社會交往,就屬於潔癖了。
比如:小王小時候因為吃了沒有洗過的水果,拉肚子了。爸爸告訴她水果如果不洗乾淨就會得病。從那以後,小王無論水果還是蔬菜,都要泡3個小時以上才安心。
比如小張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錢很髒,只要需要用手拿錢,他都會戴上手套或用紙隔著拿錢,拿錢後還要反覆洗手。這就屬於潔癖了。
做個正式的科學解釋:
潔癖是強迫症的一種,即把正常衛生範圍內的事物認為是骯髒的,感到焦慮,強迫性地清洗、檢查及排斥「不潔」之物。分肉體潔癖、行為潔癖和精神潔癖。較輕的潔癖僅僅是一種不良習慣,可以通過脫敏療法、認知療法來糾正。較嚴重的潔癖屬於心理疾病,應該求助於心理醫生。
另外雖然輕度潔癖,只被認為是一種「不良生活習慣」。但患者內心並不輕鬆。
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看起來很衛生、乾淨,但他們打掃的時候,並不覺得幸福。他們總會擔心這裡不乾淨,那裡不乾淨,而緊張和痛苦,其實活得特別累。
而重度的潔癖,更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觀看楊子姍的表現應該屬於重度潔癖了。
一般來說,人有潔癖可有以下3種來源:
一是聽別人講述獲取的經驗
二是對某些事情過分擔心、害怕或者焦慮
三是成長過程中,家長或老師的健康清潔教育過度
比如,有人認為手洗的不徹底會染上多種疾病便會反覆洗手;
有人認為性生活會有染上愛滋病、性病的危險,就會對性生活十分戒備、厭惡;
還有人是在情緒低落的情況下患上潔癖的,他們用一種具體的方式,如使勁洗手、打掃等來去除內心的焦慮……
潔癖會有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也有很多潔癖患者並非天生如此。
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長或老師的健康清潔教育過度,導致他們把這些問題看得非常嚴重,因而長大後就會過分地在意。
另外,土耳其心理病學教授巴津研究也發現,父母管教太嚴的孩子也容易患潔癖。
這樣的孩子被父母嚴格管束,不太有表達個人情緒的機會,做事小心翼翼,比較容易患上潔癖。
還有一些突發事件,如轉學、親人亡故、遭遇暴力虐待、父母離異等引起的緊張情緒,也會誘發潔癖等行為。
1.充分理解
在潔癖症患者的心裡,世界應該是一塵不染的,不允許有一點兒髒亂差,所以在和他們一起生活的時候,本著理解的態度,儘量不把家裡搞得太亂。
同時包容他們,包括我們並不能理解的清潔行為,畢竟如果可以選擇,他們也不想這樣的。
2.多些忍讓
你知道很多行為也並非他們本意,所以在和潔癖患者相處的時候,對他們的挑剔和嘮叨多些忍讓吧。
因為從最根本的地方說,他們還是為我們好,覺得我們的很多行為是不利於健康的。
3.保持乾淨
這也是最重要的。要想和潔癖患者友好相處,首先自己不能太過於邋遢,也要盡力把共同生活的地方打掃的乾乾淨淨的,這樣才能使雙方都有舒適的環境和平和的心態,你說對吧?
4. 支持他們尋求幫助
如果潔癖患者內心也存在衝突,比如內心知道不應該如此嚴苛,卻又控制不住想要洗手,在他們願意的前提下,支持鼓勵患者尋求專業人士或者專業機構的幫助。
最後強調下,潔癖的患者以及他們的家人其實都是非常痛苦的,他們的內心也十分焦慮,所以如果可以,請多些體諒,多些包容,好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