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城市那麼多,為什麼是上海崛起,寧波、杭州地位並不比上海差

2020-12-20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今天上海市中部有一條偏西北東南走向的遠古時代的自然堤,謂之岡身,即今天的金山、閔行、奉賢、嘉定一線,它就是古時的海岸線。

一、上海的歷史沿革

距今 6000 -4500 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址,上古至秦漢的遺蹟,都只在岡身迤西發現,說明今日上海地區成陸是很晚的。今考古發掘在浦東嚴橋發現唐代的陶片,當時該地可能是小漁村,說明大約到了 8 世紀的唐代,浦東才成陸。

海的前身應當是唐代華亭縣(治所在今松江縣)的青龍鎮,它是吳淞江下遊的起點,也是繁華的港口,今天的上海市區當時還只是吳淞江下遊支流上海浦旁的一個漁村。北宋,漁村逐漸發展成繁華的港口,天聖年間,官府設立上海務,收取酒稅。

自宋代以來,吳淞江下遊泥沙淤積嚴重,水道逐漸變窄,同時海岸線日漸東移,青龍鎮離海口越來越遠,失去了作為港口的地理優勢。揚帆而來的船舶改由上海浦入江,並於今市區外灘迤南十六鋪一帶的江岸下錨,使上海務一躍成為當地最大的港口。南宋鹹淳年間(1267),政府在此設立上海鎮,這是上海納入地方建制之始。所以,上海地區民間長期流傳著「先有青龍港,後有上海浦"的諺語。

上海的崛起,是由於吳淞江河道在 11 至 12 世紀的擺動,這種擺動使一度繁榮的青龍鎮永遠地衰落下去。上海的興起,得益於長江三角洲腹地從13 世紀開始引種棉花,以及不斷興起的棉花種植技術的革新。棉花是三角洲地區的大宗農產品,從元朝至明朝的300 年間,上海地區的農業、棉紡織業日益發展,逐步取代了漁業和鹽業。明初,因吳淞江瀉水不暢,太湖下遊之水移瀉於上海的另一條河流黃浦江,加之官方的疏導,黃浦江越來越寬,後來上海浦也被黃浦江浸沒,黃浦江終於取代吳淞江成為縱貫上海地區的第一大江。

上海縣的航運也日益發展,而上海真正得到起飛的機遇則是 19世紀大運河衰落以後,每年從江南運往北方的貢米改由海路運輸,從而更刺激了上海城市商業轉輸功能的進一步發展。

但是,直到 1842 年上海開埠之前,上海的政治地位一直只是一個普通的小縣城,城址即今南市區豫園所在地,舊城被圓形的城牆環繞,一條十字街構成主要的馬路,街道又窄又短,與城北的洋房高樓相比,很難想像它也曾是上海。但是,開埠以後的上海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只用了短短的 20 餘年,到 1865 年上海就已經穩固地確立了對外和國內貿易的首要地位。

從開埠到 1937 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時為止,上海對外貿易額始終佔有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將近半數。1869 年6 月 2 日的《北華捷報》用「對外貿易的心臟就是上海,而其他口岸不過是血管罷了」來形容上海在全國港口城市中的地位。

二、上海的地理位置

上海的地理區位極其優越。它位於太平洋西岸的中部,是中國進入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門戶。從我國沿海航線看,上海正處在中國沿海南北洋航路的中間,位置十分適中。上海位於我國最長的河流一一長江的出海口,富饒的長江流域為它提供了廣闊的經濟腹地。

上海的經濟腹地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長江三角洲,二是長江下遊蘇、浙、皖三省,三是整個長江流域,四是整個中國。所以,研究上海史的羅茲·墨菲形象地描述上海的地理條件說:「上海城市,從地形學上講,位於從西面和北面向它匯合的華東低地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焦點。長江及其支流,把中國特產豐饒的核心地帶百川注入的水源收容下來,最後都傾瀉到黃浦江口。

清同治三年(1864)湖北官書局刻印了《南北洋全圖》,其中《南洋全圖》、《北洋全圖》詳細繪出以長江為分界的航路及口岸。這個形成於 19 世紀 50至 60 年代中期的東南沿海城市交通網絡,主體是以上海為軸心的展翼式沿海航運體系。

以長江為軸線,南側一翼為南洋航線,連通浙、閩、粵、桂和安南諸港;北側一翼為北洋航線,連接蘇、魯、直隸、盛京 ,朝鮮、日本。同時,上海又是越洋至歐美大洲的航運樞紐。長江航道和上述沿海航線形成一個 T字形框架,對上海的發展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譬如:長江中遊地區的出口貿易,從廣州轉移到上海。

在清朝前期,曾經人為地規定只開廣州一日獨攬海外貿易,長江中遊地區生絲、茶葉等物資的出口,不得不翻越五嶺山脈,才能到達惟一準許與外國人商貿的廣州港。但是,由於長江沿岸的開放,使全流域的物資得以經由長江的天然航道,運抵上海。

良好的交通網絡使上海在清朝末葉構建起一張龐大的貿易網絡。約有40多個港口與上海有著密切的物資交往,與上海內貿往來的重要港埠大都集中在沿海或沿江地區,它們成為上海對內貿易的重要紐帶,其中內地的漢口、華北的天津、東北的營口、華南的廣州是上海埠際貿易的四大支柱。

通過這些港埠牽繫及其級差市場,形成了一個以上海為總匯的遍及大半個中國的國內商品流動網絡,是近代中國最主要的一個內貿網絡。到20 世紀 20年代初,上海已經集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工業加工業中心於一體,躍居中國首位都市了。

三、天平天國與上海繁榮

上海自建置以來,一直是一個人口不多的蕞爾小縣,即使在1843年開埠以後的十多年間,人口仍較穩定。然而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隨著大量移民的湧入,上海人口迅速膨脹,增長幅度之大,史無前例。

在蜂擁移民上海的人群中,尤以避亂而來的難民為多。自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後,太平軍在廣西轉戰,挺進兩湖,並沿江東下,1853年3月定都天京。1860年底摧毀清軍江南大營後,太平軍向以蘇錫常為中心的蘇南、以杭嘉湖為中心的浙北和以甬紹為中心的浙東發動進攻。他們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軍事徵服,引發了一股龐大的難民潮流向上海。

隨著太平軍向天京以東的鎮江等地逼近,鎮江、揚州富戶攜資遠徙,一時間,「天京以及各處子女大半移徙蘇郡,又由蘇郡移及上海",形成了一股「搬移者始自關外(指南京)旋及蘇州,十去其七,漸及上洋(指上海)"的人口流動潮。據(上海法租界史)載,到1853年,「叛亂事件(指太平天國運動)把成千上萬的逃難者趕到租界裡來"。

在蘇南,1860年6月,太平軍佔領江蘇省城蘇州,該省的「藩臬各官俱奔上海,制臺亦逃上海,預為浮海之計",形成了「蘇省新署官僚,皆集上海城內"的局面。就是連當時在華的外國人也報導了蘇州陷落之後,「整個帝國軍隊全部星散,所存的主要官員都逃至上海」的事實口。跟隨大批官僚遠逃的是富戶豪族,時稱「此際富紳多受厄,難民逃遁似禽飛"。

蘇州周圍的百姓更是紛紛向東面的上海一帶逃亡,據載,在太平軍佔領蘇州前後,「鎮江以下難民陸續來松(指松江府)者已不下萬餘人"。繼蘇州之後,太平軍又陷崑山、太倉等地,「逃難人民不計其數,往南路(上海方向)去。」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上海社會更呈現出一種畸形繁榮的局面。由於戰爭的影響,內地許多原料產地通往廣州的路徑被切斷,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生絲、茶葉等原料只有通過長江水道運往上海,再由上海輸出。同時,太平軍佔領江浙一帶後,採取了正確的貿易政策,允許外商同太平軍佔領區進行正當的絲茶貿易,從而使這一時期上海的出口貿易額不但沒有因戰爭而減少,相反,卻以不小的幅度上升。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的上海由於難民的湧入,人口膨脹,致使各類商業需求量激增,商品流通頻繁。特別是江浙一帶大量避難紳商攜資來滬,無疑更刺激了經濟的繁榮,所謂「商人集則商事興,紳富集則金融裕」,即是這個道理。姚公鶴在(上海閒話)中也認為,太平天國運動期間遠近避難者的湧入,是「上海市面興盛的第一步"。

商業的繁盛,一方面產生了更多的就業、謀生機會。例如,隨著全國外貿重心向上海的轉移,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外國洋行紛紛建立,據統計,1852年,上海的洋行已有 41 家,而到 1854 年,激增到 120 多家。洋行的增加,則意味著對買辦、通事、雜役等人員的需求量增加。意味著就業機會的增加,這些機會,對於因外國廉價工業品競爭而難以維持生計的廣大鄉民來說,肯定是一種誘惑。

另一方面,商業的興旺,戰爭所造成的特殊的社會環境,使上海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投資利潤極高的地區之一,上海成了中外投機者,冒險家的天堂。以房地產為例,據當時任法國駐滬領事的愛棠所說,在法租界,「地皮價格抬得很高,最初每畝地賣二百兩已經被認為很貴了,現在即使賣一千二百兩,買主還是爭先恐後」。其中的價格差之大,足以使嗜利如命的商人趨之若鶩。

西方人尤其如此,正如滬上報紙所云:「上海在貿易上既然具有這種便利的條件,因而傳到國外的消息是,不論在違禁品貿易或在合法的商業方面,人們都可以冒險發財,因此正如我們所預料的,大批外國人湧到上海這個地方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我國最不應該「埋沒」的城市,緊挨著上海,靠近蘇州、杭州、寧波
    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的速度是非常的喜人的,國內的各大城市在經濟上的都已經有著巨大的突破的,經濟的發展與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著很大的關係的,有著好的地理位置作為後盾,交通便捷,最好周圍還有發展非常優秀的大城市帶動著發展,有這樣的地理位置的城市經濟發展的應該都不會太差的,但是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座城市就比較的特殊了
  • 上海是如何從小縣城崛起為世界級城市的?
    特殊的出海口地位,使得上海能在開埠之後,能夠逐漸將內河、長江、沿海和遠洋的航運貿易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張以上海為中心的世界性貿易網。僅十年,上海便取代了廣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進出口貨值佔全國進出口貨值的50%以上。至今仍然商業貿易繁榮無比。
  • 外國人很困惑,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杭州是沿海城市」?
    現如今,越來越多人喜歡在節假期間出門旅遊了,尤其是在剛剛度過的「國慶黃金周」假期,中國的各大風景區到處遍布著中國遊客的身影。作為浙江省會的杭州市,在今年國慶節期間接待遊客數量達到1837萬人次,受到非常多外國人關注。
  • 浙江未來最吃香城市,不是杭州、寧波,而是這個離上海最近的城市
    省內杭州、寧波等城市的發展非常不錯,省內其他城市的發展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畢竟如今的經濟形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誰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大放異彩也是不一定的,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浙江未來最吃香城市,不是杭州、寧波,而是這個離上海最近的城市。
  • 同為長三角中心城市,為何杭州和上海聯繫不多,它和蘇州有何不同
    作為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談到上海,我們總會下意識地想到蘇州,但很少人會想到杭州,其實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蘇州和上海的聯繫如此緊密,或者換句話說,為什麼杭州和上海的聯繫不是那麼緊密,就地理位置而言,蘇州與上海接壤,杭州與嘉興隔海相望,如果事情真的這麼簡單,本文就不會出現在這裡了。蘇州和杭州有什麼不同?
  • 連接上海與寧波,杭州灣新區將成為最有利地區之一!
    每一個世界灣區,都有著偉大的城市代表作——紐約灣有上東區「世界金融中心」,舊金山灣有矽谷「高科技產業區」,東京灣有「港口產業集群」。這些國際化大都市在時代的演繹中散發著獨特魅力,上海是「貿易中心+金融中心」,杭州是「網際網路中心」,寧波是「港口中心+製造中心」,杭州灣集這些多種魅力於一身。
  • 浙江這個最「不得志」城市,和上海杭州為鄰,經濟卻全省倒數
    浙江省是我國各省中經濟發展水平非常活躍的省份,該省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民營經濟帶動經濟起飛,形成了非常獨特的顏色浙江經濟,說到浙江省,它省中的城市發展起來也比較爭氣,就像省裡的省會杭州,又像省裡經濟水平高位穩定的寧波,這些城市可以是浙江省的象徵城市,在經濟水平、交通樞紐地位、旅行其他方面,也總是走在前列,而且小編今天介紹的這個城市
  • 因為有了寧波杭州灣新區,所以杭州才會這樣任性!
    但這絲毫不影響上海南下的決心,事實上上海也是被逼的,沿海城市,沒有過多的腹地,唯一的方向就只有浙北地區了,所以儘管知道南下遇上杭州會比較困難,但也只能破釜沉舟了。
  • 上海一馬當先,北京緊隨其後,10座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名列前茅
    、北京、深圳、廣州、蘇州、杭州、南京、寧波、廈門和無錫。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69434元,僅排在上海之後。第三名深圳和第四名廣州分別有64878元和63289元。第五到第七名蘇州、杭州和南京分別有62582、61879和60606元。第一財經的數據靠譜嗎?為什麼說教育是經濟的助推器?我們還應該關注什麼數據?讓繆老師陪你聊幾句吧。
  • 浙江這座沿海城市,擁有全國第一大漁港,被稱為「海上小上海」
    我們中國現在發展得非常的迅速,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發展得飛快,不過每個地方的發展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地區各個城市發展也大不相同,有的發展得快,有的發展得慢,這是任何城市都有的現象,浙江這座沿海城市,擁有全國第一大漁港,被稱為「海上小上海」。
  • 鄭州西安濟南合肥寧波南通嘉興等,未來10年最有潛力城市你認可嗎
    在我國的城市經濟格局中,北上廣深因為其城市能級和地位原因,有可能偶爾會短時期低谷,但必定是上行的,毋庸置疑。另外像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這幾個大省會,因為在省內的地位、自身的經濟活力或國家賦予的各種政策,在未來不短時期內應該也會繼續穩定上行的。
  • 中國沿海城市寧德有著世界級的港口,卻是沿海城市的「失敗之作」
    中國的南端是沿海城市,但「失敗」的沿海城市卻擁有世界級的深水港和港口,經濟為什麼全省倒數?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到中國旅遊已成為一部分國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之一。國內城市經濟的發展一直是人們探索的話題之一,中國的各個城市都有省內的有利資源,但是每個城市都想分的一部分,所以經濟的發展引起了城市之間的競爭,我國沿海城市大多以獨特的地理優勢帶動著整個城市的發展。
  • 浙江又將修一條高鐵到上海,這個城市將成最大贏家!
    寧波,簡稱甬,有制定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地方性法規權限較大的市,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連續四次連接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有名院士的故鄉。寧波位於東南沿海, 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段, 長江三角洲的南翼舟山群島是天然屏障,北瀕杭州灣。
  • 2020先進位造業城市排行榜:上海獨佔鰲頭!
    TOP6:南京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重要樞紐城市,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在多領域融合方面位居第二。南京在新型電子信息、綠色智能汽車、生物醫藥、高端智能裝備製造四大先進位造領域持續發力,先進位造業發展卓有成效。
  • 上海是長三角的中心,那副中心是誰呢?是杭州、還是南京?
    長三角地區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和國家政策的支持,迅速崛起,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等城市城區不斷蔓延,傳統意義上的城市界線被逐漸打破,形成了一個經濟高度發達、各城市間聯繫較為緊密、功能較為完備的整體,被稱為長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也是一個初具雛形的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城市眾多,而上海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個。
  • 110座城市參與排名的這份重磅榜單,上海第一,寧波第九
    12月12日,「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0)」在滬發布。 在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中,上海以66.01分位居第一,連續六年位居榜首,龍頭作用顯著。杭州、武漢、成都、南京、重慶、蘇州、長沙、寧波、合肥分列第二至第十位。
  • 上海究竟出什麼牌才能成為全球卓越城市?
    然而隨著近幾年騰訊、華為、平安等一批深圳企業的崛起,深圳GDP水漲船高且呈迅雷之勢;阿里巴巴野蠻生長、G20峰會舉世矚目,杭州的影響力日盛。「上海衰弱論」的呼聲越來越高,各種「深圳崛起」、「杭州成為第四城」、「上海淪為杭州後花園」「上海網際網路沒落」等等文章刷爆朋友圈,每一個生活居住在上海的人都在思考,上海到底怎麼了?
  • 走進浙江沿海城市寧波,寧波的特色美食,你吃過多少?
    導語:走進浙江沿海城市寧波,寧波的特色美食,你吃過多少?寧波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東南沿海,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有舟山群島為天然屏障,寧波屬於典型的江南水鄉兼海港城市筍拌一點色拉油,美味又下飯菜寧波烤麩和上海烤麩不一樣,沒有過多的出氣孔,寧波烤麩「實別別」的,但烤的光亮香味,肯定美味!
  • 以杭州灣新區為核心對接上海的「杭州灣」時代正徐徐鋪開
    未來「全球城市」的定位,也讓上海在大灣區時代能夠成為帶領中國第一大城市群崛起的核心引擎。 而上海接軌杭州灣的另一個重點,是在寧波杭州灣新區。 杭州灣新區獨領時代,杭州灣的上海符號 杭州灣新區地處長三角滬杭甬的幾何中心,同時也是杭州灣南岸的重點發展地區,是國家沿海大通道以及未來寧波對接上海杭州的重要節點。
  • 在我國眾多的「沿海城市」中,有哪些著名的城市?
    我國沿海城市的數量極為眾多,我們可以分為幾類,第一類城市是位於河流入海口的沿海城市,這類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河流入海口具有河運和海運交匯的優勢,可以發揮「江海聯運」,比如上海就位於長江的入海口、廣州就位於珠江的入海口,長江和珠江是我國內河航運最發達的兩大河流,所以也就支持了上海和廣州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