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零售市場,阿里和騰訊是兩個巨無霸一樣的存在。
前者穩居電商引領者位置多年,近年又通過投資銀泰百貨、三江購物、聯華超市、新華都、大潤發、紅星美凱龍等商超業態,開始向線下進軍。
後者原本是零售界的「局外人」,它的優勢在於巨大流量和雄厚資金,幾年間已將京東、拼多多、唯品會、沃爾瑪、永輝、步步高等線上線下玩家買至麾下。
實際上,在這兩大陣營之外,還站著一個不太顯山露水的巨人,線上TOP3、線下上萬店、經營全品類、城鄉全覆蓋,在零售行業能同時做到這些的,目前有且只有蘇寧一家。
6月23日晚間,蘇寧易購的一紙公告倍受關注:其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擬出資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後,蘇寧易購將成為家樂福中國控股股東,家樂福集團持股比例降至20%。
這已經不是第一個被新零售企業收購的知名商超品牌了:之前,阿里巴巴入股大潤發、歐尚母公司高鑫零售,成為大潤發、歐尚的控股股東;蘇寧也收購了西班牙連鎖便利店品牌迪亞天天在中國的所有業務,並將國內迪亞天天翻牌為「蘇寧小店」……這些市場信息都傳遞出一個信號:即便家樂福、大潤發、迪亞天天在行業裡小有名氣,卻也抵不住「新零售」的衝擊。
躺贏時代
1995年,家樂福進入中國市場,這是第一家試水中國市場的大型外資連鎖超市。當時中國內地零售業還是百貨商場的天下,百貨商場的模式是商場引進供貨商,甚至供貨商直接在商場內經營,價格由供貨商說了算。
但家樂福等大型超市模式不同,他們是把供貨商手中的商品一次性買斷,然後再轉身變為賣家,小幅加價賣給顧客。
如果說傳統百貨商場是幫供貨商賺消費者的錢,那麼家樂福模式就是幫助消費者與渠道商壓價,這一模式很快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消費者發現,從家樂福購買商品比傳統商場還要便宜,家樂福也很快佔據了渠道優勢,進而成為第一家在中國打響的外國超市品牌。
短短幾年內,家樂福就完成了在中國的整體戰略布局,門店數以每年十多家的速度遞增,上海、北京、江蘇、廣東、四川等地遍布家樂福的身影。
2006年,家樂福在中國門店數已突破100家,一躍成為外資零售在華企業中的第一人,「開心購物家樂福」也成為一代人的經典回憶。
除了抓住市場發展本質之外,不得不說,政策利好也是家樂福當時在中國市場發展如入無人之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時,國務院原則上只同意在上海、北京等6個城市及深圳、珠海等5個經濟特區「各試辦一至兩個中外合資或合作經營的商業零售企業」,在具體審批當中,還嚴格規定了「從事批發業務的合資企業中,中方出資比例應在51%以上」。這對於靠規模經濟推行低價戰略,靠快速擴張維持規模經濟的大型連鎖零售商來說,按常規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是很困難的。
而此時,家樂福通過與一家中資企業合資的的「迂迴戰略」在中國零售市場搶佔了先機。廣闊的市場空間,幾無對手的狀態,使得家樂福在中國基本是「躺贏」的狀態。每到一地,都能迅速攻城略地,火爆附近商圈。此時的家樂福風光無限,被業內人士評點為零售業的「黃埔軍校」,更一度成為中國本土零售商積極效仿的對象。
進退之間
作家餘華曾在《兄弟》的後記中寫下這樣一句話:改革開放帶給中國巨大的變化,一個西方人活400年才能經歷的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40年就經歷了。
多年前,家樂福、大潤發、歐尚都是一線城市商超行業的翹楚。如今這些風光無限的國外零售企業為何走上了「被收購」的道路?
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不夠了解消費者。作為商超行業的領軍者,「家樂福們」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銷售網絡和供應鏈。但隨著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主力消費群體也出現了變化。這個時候,「家樂福們」卻在如何與消費者建立「強連接」上出現了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服務方式與新生代消費習慣脫節。電子商務的興起帶來了「足不出戶」的購物體驗,但「家樂福們」有些後知後覺。其實,他們並不是沒有意識到移動購物的重要性。在2015年,家樂福、大潤發不約而同地上線了網上商城,而且自建網站、App、物流。可此時,天貓、京東等平臺的超市類購物服務已經非常成熟,此時推出線上服務對家樂福和大潤發來說,不僅意味著高昂的建設成本,還意味要解決「如何吸引消費者」的問題。所以,兩者的網上商城運營並不理想。
第二個問題是,「家樂福們」曾經引以為豪的「商品豐富」特點在大數據時代卻沒有升級。商場採購時追求「大而全」,消費者選購時卻因眼花繚亂無從下手;同時,「家樂福們」曾因為市場地位而設置了「進場費」「營銷費」等各種準入門檻,使得賣場方便與品牌商的關係很微妙,結果在當下流行的「按需定製(C2B)」上,起步也很晚。賣場裡商品豐富是豐富,卻有「貨不對板」的可能。
第三個問題在於缺乏吸引年輕消費者的手段。這些年,「家樂福們」並非沒有自救,包括上線電子商務、參與「雙12」營銷等。可在「怎樣將消費者在特定營銷節點的熱情變成細水長流的客源」這個問題上,「家樂福們」似乎沒有找到好方法。作為消費主力群體的年輕人會在營銷節點出現在門店中,可一旦沒有促銷刺激,他們又離開了門店。
業內人士認為,不少零售企業都在遭遇「家樂福們」的困境——有運營經驗也有資源基礎,可最大的問題是不夠了解當下的消費需求,由此進行的經營調整也比市場需求「慢了一拍」,從而失去了曾經的市場地位。
60億估值太便宜?
此次蘇寧控股家樂福中國並不是家樂福與中國企業首次「聯姻」。
2018年初,家樂福曾與騰訊控股達成股權投資意向和戰略合作協議,表示將在供應鏈整合、科技應用和業務賦能等方面展開合作。但從結果來看,這次合作未能拯救家樂福中國的命運。
今年4月10日,家樂福中國還曾宣布與蘇寧的競爭對手國美達成戰略合作,其全國200餘家門店中的電器區域交由國美來運營,預計7月底前完成200餘家門店的改造。此次蘇寧完成對家樂福的收購後,後者與國美的合作是否能夠繼續尚不清楚。
蘇寧在此次公告中詳細解釋了其收購價格的計算方法:家樂福中國2018年營收為299.58億元,本次估值採用0.2作為股權價值/收入倍數,因此家樂福中國的全部股份估值約為60億人民幣。相比之下,A股同行業上市公司股權價值/收入倍數比的均值約為0.88,其中三江購物為1.87,永輝超市為1.37。
零售業資深觀察人士、「靈獸」創始人陳嶽峰說,這一定價「不貴」。聯商網高級顧問王國平也說:「家樂福急於甩貨,賣不出好價格。三江購物等超市估值都比家樂福高。」
2016年,阿里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澤泰用21.5億元人民幣收購三江購物32%股份,估值達67億。目前三江購物(601116.SH)的市值為78億元。2017年阿里以224億港幣取得了高鑫零售的36.16%的股份,估值更是高達622億港幣(當時約合528億人民幣)。
2018年末,家樂福中國歸屬母公司所有者權益合計為-19.27億元,2018年度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5.78億元。蘇寧易購在公告中表示,家樂福中國帳面淨資產為負的原因主要是近年來線下零售業態受到網際網路的衝擊,不過其在資源、經驗和品牌知名度上都有較大的優勢,隨著近兩年網絡優化效應逐步顯現,虧損收窄,在未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電商戰略分析師李成東告訴記者,此前家樂福和騰訊的合作更多是支付和會員方面的合作,家樂福扮演了騰訊與阿里搶奪線下支付場景中「站隊騰訊」的角色,那場合作對家樂福本身的核心業務提升沒有太大幫助。
面臨盤活考驗
收購家樂福使得蘇寧離綜合零售商更近了一步。不過,面臨愈加激烈的零售市場與隨時在變的消費需求。對於超市業態運營經驗並不是很豐富的蘇寧來說,「吃」下家樂福後也需要一定時間去消化。
蘇寧表示,收購完成後,會對家樂福門店進行全面的數位化改造,蘇寧線下超過6000家蘇寧小店會與家樂福門店聯合,提高到家模式的效率並節約物流成本等。不過對於如何利用家樂福原有團隊資源、如何改造門店、如何與已有的生鮮超市蘇鮮生進行協同等問題,尚沒有具體回答。
事實上,近幾年大賣場業態在中國市場的頹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胡春才表示,過去,家樂福等大賣場主要以品類齊全、價格低廉為優勢,而現在電商平臺在商品品類上更齊全、價格更便宜,因此也對大賣場這一業態在客流、銷售額方面的衝擊最為明顯。另外,隨著大部分老門店的租約相繼到期,大賣場承擔的租金成本越來越高,每平方米所能貢獻的銷售業績並不理想。
對於蘇寧來說,要把雙方好的基因保留下來,打好家樂福這張牌也面臨多方面考驗。胡春才認為,對於蘇寧來說,首先要處理好與家樂福管理團隊的關係,順利對接,確保維繫家樂福的正常運營。同時要尋求家樂福門店與蘇寧業務的協同效應,看看雙方基因碰撞後能結出怎樣的好果子。另外,快消品經營與家電、3C品類不一樣,這也考驗蘇寧對家樂福快消全品類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改造能力。
在新零售的風潮下,大型商超和便利店如何在轉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新零售的配置下脫穎而出,是品牌必然要面對的課題。頭部電商品牌已經加入到這個戰場中來,零售業在轉型的喧鬧中塵埃浮動,尚未落定。
本文綜合自:北京商報、IT168、廣州日報大洋網、上觀新聞、《財經》雜誌、21世紀經濟報導
(本文在生態資本論和中國生態資本網同步更新,網站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生態資本網;微信公號轉載請註明來源:生態資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