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8月29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法國家樂福,這個歐洲第一、全球第二的連鎖超市,也是中國消費者所熟悉的零售業大鱷,最近頻頻收縮戰線,引發了人們一連串的猜想。有消息說,家樂福將在年底關閉新加坡現有的兩家賣場,原因是中長期發展前景不好。而在中國市場,關於家樂福要賣掉中國區業務的猜測,則從去年以來就傳聞四起,這次媒體透露的接盤者可能是「華潤」。經濟之聲記者今天專門向家樂福相關部門求證。家樂福公關部負責人李嘉告訴記者,家樂福賣掉中國業務的說法,實屬謠言。
李嘉:現在我能夠回應你的就是,家樂福中國會被收購這件事純屬謠言,其他的事情,我們現在無法給您明確的回應。
家樂福自1995年進入中國,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超市之一。2000年左右進入發展的黃金期,家樂福憑藉「本土化」策略,在門店數上一直位居外資超市的榜首。
直到2006年開始,家樂福相繼出現受賄風波等一系列事件後,日子就沒那麼太平了。特別是到了2009年底,價格欺詐、收取高額渠道費用、供應商斷供等風波又相繼而來,家樂福在中國市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除了在中國的發展受阻之外,家樂福還在不斷收縮全球市場。從2006年起,家樂福先後退出了韓國、俄羅斯、日本、義大利等市場;去年上半年,家樂福又賣掉泰國門店;今年6月,家樂福宣布了退出希臘市場。
這期間,家樂福中國區業務要出售的消息也一直未斷,傳出的接盤者包括沃爾瑪、康師傅集團、中糧集團等,而這一次又與央企華潤集團扯上了關係。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認為,家樂福頻頻與「退出傳聞」相聯繫,一方面與他自身業績下滑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公司的戰略調整有關。
趙萍: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傳聞,可能和外界的猜測有關。一是家樂福在中國市場面臨比較嚴重的競爭,它本身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了,所以人們不看好家樂福在中國未來的競爭前景。第二,可能與家樂福的股權變動也有一定關係。2008年3月家樂福第一大股東哈雷集團出讓一部分股份給了LVMH集團,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公司成為了家樂福的第一大股東。這種情況下,經營奢侈品的股東更願意通過樹立品牌賺取高額利潤作為它的主要發展方向,而零售業尤其是像家樂福這種大賣場是微利的形式,所以可能與股東的發展理念有一定衝突,不排除股東發展戰略會有一些方面的其他想法。
作為外資零售企業,家樂福在中國市場是最先實現贏利的,而且在2005年前一直是唯一贏利的外資零售企業。看著曾經這麼好的業績,很多人不理解,是什麼原因,使家樂福在中國看起來逐漸走下坡路了呢?正略鈞策管理諮詢公司合伙人朱振鍇認為,家樂福衰退的原因有三點:
朱振鍇:首先,從經營模式上來說,這叫做收佣金。隨著廠房力量的加強,這種經營模式現在受到了很大的制約,如它的一些大的折扣,能夠擠壓的毛利空間在逐步縮小。第二,現在毫無疑問,它的成本上升,不僅是零售行業,其他任何行業都面臨這個情況。第三,從經營品類上來看,超市經營一般性的、購買量比較大的產品,盈利的毛利很低,比如一般食品整體的盈利不會超過5%,大多數需要衣服、衣料、家居提升整體毛利率水平,但是這一類產品,大多數品牌較差,受淘寶這樣的電商的衝擊很大。
據外媒報導,家樂福在歐洲地區的業務陷入困境,可能需融資30億歐元,才可重新振興它在歐洲開展的大型超市銷售業務。種種跡象表明,出售其他市場的業務,成為家樂福獲得復興所需資金的重要方式。雖然這一次家樂福中國闢了謠,但這個保證的有效期有多長呢?正略鈞策管理諮詢公司合伙人朱振鍇認為,只要價錢合適,家樂福肯定還要賣掉自己的中國資產的。
朱振鍇:它的控股公司強調的是投資運作,當經營業績出現問題時,很可能就退出了,它不是一直在傳統經營方面、零售方面很強悍的企業。另外,從商業經營方面,開門店、關門店很正常。我個人的觀點,退出不退出中國取決於別人收購的價碼,作為投資企業,問題的關鍵無非是價碼開得合不合適。
不過,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並不看。趙萍說,儘管家樂福問題重重,但是它在中國的業務還是很能賺錢的,家樂福不會丟掉自己最賺錢的一塊業務的。
趙萍:從整個家樂福的店鋪布局來說,它雖然退出了很多國家的市場,但是中國市場依舊是它所有店鋪中成長性最好的,對於帶動整個家樂福集團的盈利是非常有利的,除非有重大戰略調整,佔它經營業務70%的歐洲市場出現崩盤這樣非常嚴重的後果,它才會不得不棄車保帥把中國市場讓出來,而退保它的本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