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倒吃甘蔗節節甜」的晚年畫風

2020-12-20 文藏

曾有人以「返老還童」喻齊白石的晚年繪畫,這一比喻讓許多藝術家羨慕。

所謂「返老還童」大約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老人的繪畫狀態,一是指老人的繪畫面貌。

齊白石晚年

繪畫狀態是指已是耄耋高齡的齊白石創作時仍然懷揣一顆童真之心,繪畫面貌則是因為他簡無可簡的筆墨使其藝術以最簡約的形式表現了最豐富的內涵。許多長壽畫家似乎都有這樣的藝術經歷—「倒吃甘蔗節節甜」。

《木棉花》 紙本設色 鏡片

尺幅:27.5釐米×40.5釐米鈐印:白石(朱文)

鑑藏印:一雲草堂(朱文)

題識:予四十歲後嘗遊廣州,借居祈園寺,見慣木棉花。今將六十年,猶仿佛在目前。白石。

木棉花即攀枝花,亦名班枝花,為落葉大喬木,清厲荃《事物異名錄·樹木·棉》云:「《閩部疏》木棉花,《惠安志》名為攀枝花,楊用修(慎)乃曰班枝花。」木棉花先花後葉,因樹幹高大、花紅、色豔、朵大,綻放時殷紅似錦,氣派雄偉,故其樹又名「英雄樹」,常見於閩、粵、桂、滇等華南、華西南地區。齊白石44歲至47歲期間曾三次遊粵,廣州的木棉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以此作畫,是向記憶索要素材。

「紅花墨葉」為白石老人獨標之畫格,但是木棉花花葉不同茂,而是先花後葉,於是老人強調花萼,濃墨敷水,韻致出奇地好,紅與黑,色與墨,交相輝映。風姿綽約處,三花不同姿,一苞、一蕾、一花,看似平常的描繪,其實是將木棉花由苞而花的生命過程並枝呈現,寓物理於畫理,耐人尋味。

《兩隻蘿蔔》 紙本設色 鏡片

尺幅:27.5釐米×40釐米鈐印:白石老人(白文)

鑑藏印:四知堂(朱文)

題識:嶽麓山之流楓林亭外之星塘。白石老人。

兒童是以他們的簡單表現他們的全部,因為兒童所知本來就那麼簡單。齊白石卻是將他的複雜用簡單來表現。打個比方,是約去了公倍數以後的簡單,二者有著根本的不同。人老了,駝不動那麼多筆墨,生理生命和藝術生命都會做減法,減不下去了,剩下來的就是最寶貴的精華。八大山人的藝術歷程是這樣,齊白石的藝術歷程也是這樣。

《大福圖》 紙本設色 鏡片

尺幅:27.5釐米×41釐米

鑑賞印:思勝賞玩(朱文)

題識:大福。凡一年過冬至節以為一年終矣,予即添一歲。白石九十一。

齊白石晚年繪畫署年齡有一個特點,即以冬至為年齡變更日。冬至在二十四節氣中被視為陰去陽至的日子,他以此長歲,所以他在諸多小品中所署的「九十一歲」出現了兩個紀年,即「庚寅」和「辛卯」(如《三吉圖》九十一歲署「辛卯」),這在古今畫家中很少見。庚寅年冬至日是這一年的農曆十一月十四日(1950年12月22日)。也就是說齊白石的九十一歲(含「瞞天過海增加的兩歲)有46天是在庚寅年度過的。《大福圖》依款識應該是作於庚寅冬至日,也就是說,該畫及白石老人諸多小品當為署「九十一歲」最早的作品。

欲知曉更多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搜索「中國收藏」並下載《中國收藏》雜誌App。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

相關焦點

  • 「倒吃甘蔗節節甜」
    在村部旁休閒廣場,68歲的村民熊德勝跟記者談起以前村裡的情景:「吃的是壓把井水,走的是泥巴路,電燈半亮不亮,到處打牌賭博。2008年一年就換了4任支書,最短的只幹了7天。」他描述的情況,在常德市委駐村工作組努力下,得到了徹底扭轉。    2011年初,官橋坪村被定為常德市委聯繫點、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 讓農民日子「倒吃甘蔗」節節甜
    東糖公司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優勢,完善了「公司+基地+蔗農」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實行「訂單農業」,以甘蔗價格與糖價聯動掛鈎的方式,與蔗農戶籤訂合同,實行保價收購蔗農甘蔗,解決了農民種蔗後顧之憂,提高了農民種蔗積極性。 加大扶持力度,促進農民增收。
  • 重慶雲陽:黃繼雲「倒吃甘蔗節節甜」
    俗話說,倒吃甘蔗節節甜。這句話,可以說是龍角鎮泉水村貧困戶黃繼雲家生活變化的真實寫照。這幾年,通過精準扶貧的實施和幹部的傾情幫扶,一家人徹底告別了苦日子,過上了「收入步步高、日子節節甜」的好生活。雨後清晨,泉水村雲霧繚繞,山清水秀。
  • 老少齊曬幸福帳:這日子是倒吃甘蔗——節節甜
    老少齊曬幸福帳:這日子是倒吃甘蔗——節節甜 發表時間:2012-01-26   來源:今年我們肯定超去年,這日子是倒吃甘蔗——節節甜!」
  • 中國收藏 倒吃甘蔗節節甜
    齊白石44歲至47歲期間曾三次遊粵,廣州的木棉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以此作畫,是向記憶索要素材。「紅花墨葉」為白石老人獨標之畫格,但是木棉花花葉不同茂,而是先花後葉,於是老人強調花萼,濃墨敷水,韻致出奇地好,紅與黑,色與墨,交相輝映。風姿綽約處,三花不同姿,一苞、一蕾、一花,看似平常的描繪,其實是將木棉花由苞而花的生命過程並枝呈現,寓物理於畫理,耐人尋味。
  • 臨滄雙江忙樂村布朗人:倒吃甘蔗節節甜
    仲秋時節,雲南臨滄雙江自治縣勐勐鎮忙樂村的甘蔗進入了中耕管理的打葉階段,忙樂村的各村各寨掩映在鬱鬱蔥蔥的甘蔗林裡。傍晚時分,村子裡炊煙四起,點燃起怡然自得的生活。 因距離雙江縣城僅9公裡,又是山壩結合區,忙樂村一直以來都是勐勐鎮的甘蔗專業村。全村587戶2256人,有種蔗農戶140戶,共種植甘蔗1360畝,年甘蔗收入390多萬元。 今年60歲的楊林金,是忙樂四組的布朗族蔗農。見到他時,剛剛從甘蔗地裡打葉回來。種了幾十年甘蔗的楊林金對甘蔗中耕管理可謂得心應手。
  • 吳昌碩和齊白石的畫風,一個具有文人氣息,一個具有天真質樸氣息
    吳昌碩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師,吳昌碩的畫與傳統的文人畫風有著不同之處,他是一位集詩書畫印於一身的藝術大師。他以金石入畫,畫出了古拙大氣的境界,齊白石對他的這種畫風欽佩不已。齊白石的畫就是受到了吳昌碩的影響,齊白石晚年改變畫風正是模仿和學習了吳昌碩,才有他的大寫意成就。他們的畫風古樸老辣筆力老辣,遒勁典雅,不論是在精神品格上還是在畫面意蘊上都有豐富的內涵。但是吳昌碩到晚年卻曾說,有人學我皮毛卻成就大名,這裡就是暗指齊白石。
  • 中國水墨畫鼻祖告訴你吃甘蔗的正確方法,蘊含人生哲理,使人信服
    本文了再來講一個關於顧愷之的故事,一個關於他反常吃甘蔗的故事。吃甘蔗,是件美美的事,大家都知道甘蔗越根部越甜,所以在吃甘蔗的時候,大家都會從根部吃起,而顧愷之則與大眾不一樣,他一反常態,每次吃甘蔗都是從甘蔗的末端吃起,一直吃到根部。其他人就很奇怪了,便問他「先生,為何與眾不同,從不甜末梢吃起呢?」
  • 倒吃甘蔗
    默想內容:《倒吃甘蔗的人生》義人的路之所以能越照越明,是因為他們願意在上帝的真理中操練自己,甚至願意不斷地在基督裡借著悔改來修正生命、態度、行為,因此他們可以確保未來如倒吃甘蔗般越來越甜。
  • 甘蔗的多變吃法
    甘蔗是屬於冬天的水果,嚴格意義上它不屬於水果,因為吃的是它的莖稈。每年10月左右成熟,一直可以吃到清明前,漫長的冬季裡,甘蔗帶來的清甜,讓品嘗它的人有強烈的幸福感。在南方,甘蔗有節節高、節節甜的喜慶含義,常被用作禮品、供品。
  • 餘世維:倒吃甘蔗
    人一生最好是「倒吃甘蔗」,越往後要混得越好。俗氣一點講,越往後日子要過得越舒適。我大女兒小學五年級時,全校演講僥倖得了第一,老師想讓她去全縣比賽。我同樣也幽幽地說了一句(在V信裡),「我們家不太需要數學天才,但我們家的人最好都「倒吃甘蔗」。」她回復了「嗯嗯」兩個字,因為她聽得懂我的意思。
  • 就是歌唱》林宥嘉點評選手,倒吃甘蔗的感覺!
    你有沒有過倒吃甘蔗?如果有,那麼「倒吃甘蔗」又是什麼感覺呢?可能會有人說,正吃甘蔗和倒吃甘蔗不是一模一樣嗎?也可能會有人說,我是直接將甘蔗榨成汁喝的呀!你怎麼會問這種問題?於是,就接著說:「可是,正吃甘蔗與倒吃甘蔗,味道其實是一模一樣的。倒吃甘蔗為什麼越來越好呢?」當時,林宥嘉不知該如何解釋。此時氣氛略微有點尷尬,李榮浩趕緊說:「當我沒提這一題。」看到這裡,我也產生了疑問,不僅產生了疑問,也讓我的思緒好像飛了起來。
  • 大器晚成齊白石
    1951年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伊始,87歲的耄耋老人齊白石先生即被聘為館員,成為了中央文史研究館最早的館員之一,這是齊白石先生晚年獲得的無數榮譽當中又一項重要榮譽。中國書畫界曾普遍認為,如果齊白石只活到六十歲,那麼中國藝術史上將不會這麼鄭重其事地記錄下他的名字。齊白石先生也認為,自己七十歲前後的畫「方可一看」。
  • 金溥聰:藍臺南選情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甜」
    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在臺南陪同郭添財拜票,在市場大啃甘蔗,形容郭添財的選情會「愈來愈甜」。 圖片來源:香港「中評社」環球網11月4日消息,臺灣「五都」選舉逼近,國民黨在大臺南市長的民調仍處於落後,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今天上午陪同候選人郭添財在市場拜票時,當場大啃甘蔗,直呼郭添財的選情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甜」。
  • 2011年太陽能市場「倒吃甘蔗」
    據了解,儘管太陽能市場在供應鏈大幅擴產下,今年第一季供過於求狀況比2010年第四季恐更為明顯,但Solarbuzz指出,第一季太陽能市場可望落底,今年將呈倒吃甘蔗、逐季走揚局面。  雖然今年整體市場還是呈現供過於求情形,市場平均價格會比去年還低,但隨著天氣轉暖,逐漸邁入旺季,加上今年美國等市場崛起,預估自第二季起,價格走跌的狀況將會趨緩,等於現在已是最壞的時候,今年可望呈倒吃甘蔗走勢。  以太陽能電池平均價格來看,去年第四季每瓦1.39美元,今年第一季1.3美元;預估第二季1.26美元、第三季則為1.21美元。
  •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做題順序訣竅:倒吃甘蔗法
    這種看完所有題目再倒回去做題的方法被老師們戲稱為:「倒吃甘蔗法。」按照「倒吃甘蔗法。」的順序做題有什麼好處呢?如果用「倒吃甘蔗法」做題,對學生整體把握全文以及揣摩文章的中心都是很有好處的。因為閱讀題最後幾題基本是考查學生對文章中心內容的理解,設題者有時會無意中在題幹上透露文章的主題,有時在選擇題選項中透露,有時在題幹中「說漏了嘴」。用「倒吃甘蔗法」,那麼就有可能從選擇題或題幹上嗅到一些有關主題的信息,這樣有助於做題。
  • 美術研究|論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
    但趙之謙畫風有些刻板,才氣不足。吳昌碩承趙之謙,而詩、文、書、治印各方面都勝一籌,才氣過人,乃成「金石派」藝術的一代宗師。沉厚有力,濃鬱深沉,自然稚拙,大氣磅礴的新風,使得時尚的輕飄、浮華、纖巧、做作畫風相形見絀。其影響所及,超過近代以來任何一個畫家。
  • 【中國陸軍之聲·夜讀】學理論不妨「倒吃甘蔗」
    俗話說,「甘蔗沒有兩頭甜」。甘蔗在生長過程中,會將富餘的糖分貯存在根部,越是靠近根部,糖分越多,營養越豐富,也就越甜,且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效。尋常人吃甘蔗,往往都是先從甜的地方開始,吃到不甜的時候就扔掉。《晉書•顧愷之傳》記載:「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為什麼從不甜的地方開始吃呢?
  • 王金平談朱立倫選情: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中評社臺北10月24日電:中國國民黨徵召黨主席朱立倫競選2016年「總統」大選,「立法院長」王金平樂觀看待,他今天表示,選情應該會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 甘蔗收穫季,紅糖熬製時
    滋滋冒油的臘肉、噴香燙手的烤紅薯、多汁爽口的荸薺……再來一根清甜解膩的甘蔗,冬天的胃就此富足起來。 口吃甘蔗登樓梯,節節甜來步步高。新年吃甘蔗,在大部分人的記憶裡,除了甜蜜的滋味,還寄託著長輩對自己的良好祝願,和童年時的鄉土情結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