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澤先生在澤荷聚
貓叔摯友李宗澤先生,出版過《靜物》《國民性》《攝影史》,舉辦和策划過「國家的肖像」等各色攝影展,是一位非常有故事的藝術家。他給自己的名字前加了一個不短的形容詞「李河村的照相師傅李宗澤」。
《國民性》和「國家的肖像」攝影展
宗澤先生除了藝術研究與創作,同時也非常關注孩子教育事業。那麼,宗澤先生是如何看待孩子的繪畫啟蒙呢?以下是宗澤先生在彎貓學院父母成長群的談話筆錄——
○ 不要用大人的意圖去解讀孩子的畫,不要畫蛇添足。
很想不通,孩子精彩的畫面,家長為啥要配上這麼醜陋的文字呢?呼籲家長們,你們省省,不要用大人的意圖去解讀孩子的畫,不要畫蛇添足。孩子的創造力就是被我們這些家長無意識的「看圖說話」解說的蒼白無力。
○ 繪畫不需要文字,讀者有不同解讀才是藝術趣味所在。
繪畫不需要文字,如果文字能幹的事情,還畫它做甚?直接文字了。生怕讀者理解不了,然後經過你們咀嚼了,再餵給讀者,真的大可不必。
宗澤先生和他的徒弟小奔兒頭 | 貓叔攝影
○ 繪畫啟蒙,通過畫筆或者其它材料載體,引入孩子對世界觀察的深度或者廣度,從而激發孩子對世界的注意力。
首先要澄清一點,我們培養孩子,是培養孩子對事物的專注度,不是去培養一個藝術家或政治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通過畫筆或者其它材料載體,引入孩子對世界觀察的深度或者廣度,從而激發孩子對世界的注意力。
宗澤老師在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
○ 能夠在自己生活的空間能夠自己去積極承擔和面對,這是我對孩子們的期望。
至於孩子長大從事何種職業?這不是我們考慮的範圍。在兒童教育中我們很少考量孩子未來的職業取向。如何讓孩子在未來成長中去積極面對挑戰和困難,可能是我們家長和老師應該側重考慮的。那麼,孩子假若未來是個快樂的清潔工,快樂的農民,有何不可?能夠在自己生活的空間能夠自己去積極承擔和面對,這是我對孩子們的期望。
○ 兒童教育,應該向內觀望發掘,而非探尋外在標準。我們可能要重新審視以往對意義的設定,釐清兒童教育問題的源頭。
我們的兒童教育,現在都在往外看,老是在設定一種參照的標準。這是現在整個中國教育的一種誤區:我們要脫離大山,我們要飛越秦嶺,我們要到首都去,我們要到國外去。如果不去國外,大家都要去北上廣深。
盆景 | 選自宗澤老師《國民性》
我呢,恰恰相反。我是希望孩子向內看,關注自己的家庭,而不是說我們要從大山裡邊走出去。我們要守住大山,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大山和鄉村。這樣,孩子可能就不會說:「哎呀,我長大了,我有出息了,我必須得到北京去。」
所以,我們可能要重新審視我們以前對意義的那種設定,就是那種既定模式的設定:什麼叫「有意義的」,什麼叫「沒有意義的」。把這個東西搞清楚了以後,兒童教育的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學1More創想法·做學習的創想家
關注,看到有深度的育兒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