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參加二戰的澳大利亞華裔女軍人講述從軍歷史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首批參加二戰的澳大利亞華裔女軍人講述從軍歷史

  中新網4月26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作為第一批參加二戰的澳大利亞華裔女軍人之一,在4月25日澳新軍團日到來之際,現年91歲的凱思琳(Kathleen Quan Mane)講述了自己在澳大利亞從軍及參戰的經歷。

  據澳大利亞媒體報導,凱思琳出生於雪梨,她的母親是在澳大利亞出生的華人,父親在上世紀初從廣東移居至澳大利亞,夫婦倆育有4個孩子。

  1945年二戰末期,年僅18歲的凱思琳毅然選擇了參軍,成為澳大利亞空軍輔助女子部隊的一名電碼破譯員。這是一份秘密工作,凱思琳需要將軍事電碼寫成的機密情報翻譯成英文,或將英文情報翻譯成軍事電碼。

  據凱思琳回憶,父母很支持自己和妹妹參加國防軍,並為她們感到自豪。但她的父親一直沒有取得公民身份。「二戰期間,他被歸類為外國人和敵人」,凱思琳說,「母親嫁給父親後,公民身份也被剝奪,同樣被歸類為外國人,需要經常向警察局報備」。

  日本戰敗投降後,凱思琳與妹妹加入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中國從事救濟工作。30年後的1979年,她回到澳大利亞與家人團聚。之後,凱思琳一直擔任澳大利亞空軍輔助女子部隊西澳分部的名譽秘書,直至該機構在2016年關閉。

相關焦點

  • 二戰,美軍華裔軍官擊落20架日機,造價10億美元軍艦以其命名
    二戰期間,約有2萬名華裔服役於美軍,其中百分之四十並非美國公民。由於侵華戰爭的因素,華裔和日裔士兵被隔離開來,避免了遭受日裔士兵同樣的歧視。 太平洋戰場上,這群背井離鄉的炎黃子孫發洩著對日軍的憤怒,在各條戰線上拼死搏殺,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無數華裔軍人血灑疆場,為人類的事業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 溫哥華就排華歷史道歉 曾經歧視華裔現象無處不在
    &nbsp&nbsp&nbsp&nbsp溫哥華市府2014年通過向華社道歉動議後,成立20人「歷史性歧視華裔政策」(HDC)顧問委員會,研究溫市府過去百多年歧視華裔的政策、條例及法例,以及安排道歉事宜。
  • 祖輩赴美後改姓 華裔移民後代尋找族譜還原中文姓
    原標題:祖輩赴美後改姓 華裔移民後代尋找族譜還原中文姓氏中新網6月1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祖輩來自中國臺山,並在赴美後將本姓「溫」改為King的第四代華裔移民溫佑華(Tony King),從8年前對家族歷史產生興趣,自學掌握了諸多搜尋家族歷史和材料的技巧,在無法讀寫中文的情況下
  • 從軍愛國:一個軍人世家的四代傳承
    濟源五龍口鎮北官莊村村民葛立兵說,他的家族四代人中先後有5人以入伍從軍的方式報效祖國。12月7日,記者慕名拜訪了這位退伍軍人,探尋這一大家子特別的軍人情結。  (右一為葛立兵)  1994年12月,高中畢業的葛立兵,懷揣著對軍營的嚮往,如願成為南京軍區某部後勤部的一名新兵。「初入軍營,我父親就告誡我要刻苦訓練,成長為一名的合格士兵。」
  • 德國二戰老兵:不認識歷史就沒有未來
    迪思爾的故事只是二戰時期德國千萬普通家庭的縮影。他當兵作戰的時間不長,但戰爭的殘酷使他難以忘懷。15歲時,青梅竹馬的女友被炸死,他一怒之下騎著自行車到前線去參軍。他目睹了種種慘狀,那是他生命中最難熬的時光。幾十年來,他都不願意提起這段經歷。面對「90後」兒子的追問,他決定不再逃避,答應兒子出演紀錄片,講述那段與「戰火的顏色」有關的歷史。
  • 西點軍校畢業禮三華裔耀眼 述「魔鬼操練」談成功
    西點軍校畢業禮三華裔耀眼 述「魔鬼操練」談成功     在紐約出生的華裔畢業生錢森(左二)與父母及姐姐開心分享畢業喜悅。
  • 澳大利亞在二戰中也肆意虐殺日本戰俘
    【環球時報】近日澳大利亞特種部隊在阿富汗對平民進行割喉殘殺的暴行震驚世界。澳大利亞媒體呼籲本國社會反思這類暴行,並提到澳軍在二戰中曾有過殘殺戰俘的類似行徑。但諷刺的是,當年澳軍施虐的對象,正是來自如今和澳大利亞打得火熱的日本。
  • 張馨予嫁給特警,勾起了多少人的從軍夢,沒想到他居然是軍人出身
    一位黑料很多的女明星嫁給軍人世家出身的特警,一時間激起了多少人年少的從軍夢想!鐵血軍人保家衛國,激起多少美女的愛慕,但是也有不少軍人走進了大眾視野,成為了明星,然而下面這幾位卻讓我始料未及:馮小剛,1977年被北京軍區坦克某師選中,到宣傳隊幫忙,1978年,被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特招入伍,從事美工工作,1985年退伍,在部隊當過班長,他說:我為自己曾經當過兵而驕傲而自豪。
  • 王興鄉:澳大利亞華人歷史的守護者
    澳華歷史博物館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唐人街上一個獨特的旅遊景點,由東·鄧斯坦倡議修建,通過各種方式展現了澳大利亞早期華人移民的艱苦生活和創業歷程。   1818年,來自廣東的麥世英在傑克遜港下船,成為有記載的最早一批來澳華人中的一員。
  • 二戰題材的經典電影
    二戰題材的經典電影在世界動蕩時期,戰爭是不可避免的,關於二戰,在此期間不同題材的電影有很多。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經典的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吧,最長的一日美國歷史戰爭的電影《最長一天》是由Ken Annakin執導,理察·貝梅爾、約翰·韋恩等主演的美國歷史戰爭題材電影。
  • 澳大利亞新州2017年高考放榜 華裔學生狀元名單
    ­  據澳洲新快網報導,今年澳大利亞新州有7.7萬學生參加高考,隨著高考成績放榜,各科狀元新鮮出爐。今年有近20名華裔子弟成為各科狀元,約佔狀元總數的六分之一。­  新州教育標準局(NESA)公布了2017年高中證書考試(HSC)各科目狀元,來自85所學校的120名學生共獲得114門課程共129份狀元證書,華裔考生一如既往再次表現出色。
  • 中國首批執行掃雷任務的維和女軍人即將開赴雷場!
    來源:軍報記者微信公眾號 作者:孫帥 牛彥澧第18批赴黎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同時獲得掃雷、排爆兩項資質——3名女掃雷作業手在列在考核現場,3名女掃雷作業手和男兵一樣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演示掃雷作業,她們以相同的標準完成了所有內容,順利通過考核組的評估。拿到資質後,她們將於本月12日開赴雷場,成為中國首批執行掃雷任務的維和女軍人。
  • 二戰的珍貴回憶:千封書信記錄英國軍人的動人情事
    今天我們要來和各位讀者繼續講述二戰時期的故事。說到二戰,大家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它非常的殘酷,非常的可怕。但是今天作者要講述一個關乎二戰的溫情故事。讓我們先把目光放到2019年,當年的6月份英格蘭的一位名為弗莫斯的女士在父親去世以後於家的閣樓上發現一沓厚厚的信件。
  • 回望與自塑:華裔美國作家的小說創作
    作為華裔美國文學的先驅,水仙花的先鋒作用功不可沒。  黃玉雪被稱為「華裔美國文學之母」。她發表了冷戰時期最重要的華裔作品《華女阿五》,並一舉成名。黃玉雪曾坦言:「我創作的《華女阿五》是我個人為增進白人對華人的理解而做出的努力。」她的這一努力得到了美國人的認可。
  • 澳華裔女政客林珊如投靠反華裔政黨反遭清除
    右為林珊如據英國《每日郵報》當地時間1月7日報導,此前公開攻擊華人同胞的澳大利亞華裔女政客林珊如現因反對同性戀言論而遭其投靠的種族主義政黨「一族黨」清除。報導稱,林珊如此次因在「臉書」上將同性戀稱為「需要接受治療的病人」而遭「一族黨」黨魁寶琳漢森於6日清除出黨。
  • 澳首次進行中文大選辯論 或選出首名華裔女眾議員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4月16日電據澳大利亞《星島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4日,澳大利亞史上首次以中文進行的聯邦大選辯論舉行,自由黨和工黨兩名同樣具有華裔背景的女候選人,為爭奪墨爾本Chisholm選區的議席,以普通話針鋒相對
  • 退役軍人難安置?泰國強調授人以漁
    高聳入雲的紀念碑上雕刻著戰士們浴血奮戰的歷史場景。紀念碑下面掩埋了泰國參加世界大戰的807位烈士,以及其他時期在各類戰場上犧牲的7200位烈士。泰國退役軍人事務機構副主席叻蓬中將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每逢2月3日的泰國退役軍人節,我們都會在勝利紀念碑舉行敬獻花環等活動,表達對退役軍人的敬意,讓他們感受到國家給予的崇高榮譽。」
  • 表彰華裔女科學家吳健雄 登上美國郵政署2021年新款郵票
    2021年美國新款郵票,有三款設計紀念亞裔歷史文化。為了紀念美國的亞裔歷史與文化,美國郵政署(USPS)將在2021新年發行的郵票當中,有三款圖面紀念美國的亞裔歷史與文化,分別是農曆春節系列的牛年、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和二次世界大戰的日裔美國軍人。1912年,吳健雄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家族同輩的名字首字為「健」,第二字則由「英雄健豪」順次命名。
  • 「90後」華裔演員參演
    由韓國導演金鉉埈編劇和指導的音樂劇《慰安婦》近日在紐約外百老匯劇作家視野劇場上演,這部講述二戰期間日軍對韓國慰安婦暴行的音樂劇,2015年首次推出後廣受好評,這次經過重新編排和製作再次與紐約觀眾見面。金鉉埈說,韓國老一代人在為慰安婦討公道方面顯得有些怯弱,所以需要年輕人振臂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