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首次進行中文大選辯論 或選出首名華裔女眾議員

2020-12-13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4月16日電據澳大利亞《星島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4日,澳大利亞史上首次以中文進行的聯邦大選辯論舉行,自由黨和工黨兩名同樣具有華裔背景的女候選人,為爭奪墨爾本Chisholm選區的議席,以普通話針鋒相對。她們之中任何一人當選,均會成為澳大利亞首名華裔女眾議員。

香港出生的自由黨候選人兼前言語病理學家廖嬋娥(Gladys Liu),以及臺灣出生的工黨候選人兼前市長楊千慧(Jennifer Yang),正競逐從自由黨轉任獨立議員賓絲(Julia Banks)改到別區競選後遺下的議席。

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Chisholm選區有19.7%居民在中國出生,其中,一半有澳大利亞國籍,即擁有投票權。選區內包括華人聚居的Chadstone,和有「小北京」之稱的博士山(Box Hill)。

據報導,這場普通話辯論於當地時間14日,在Glen Waverley Mountain酒店舉行,約有100名觀眾,幾乎全部觀眾都有華人背景。

據報導,楊千慧與廖嬋娥之中任何一人勝出,都將是澳大利亞首個女性華裔眾議員。這個話題引發兩人在辯論中談及「玻璃天花板」和「竹天花板」問題──兩者意思分別是,女性和亞裔人士難以衝破固有文化,以擔任企業或機構的高層管理人員。

Chisholm華人眾多,因此,該區的自由黨現任議員賓絲在2016年大選時,曾特意用中國社交通信軟體微信與華裔選民溝通,此舉被視為她勝出的關鍵因素。當年替賓絲髮動競選運動的幕後功臣,正是廖嬋娥。

另一方面,工黨的選舉策略專家表示,工黨本身也已準備加強在微信上發動競選運動。

在工黨眼中,Chisholm是重點爭奪的議席,因為上屆自由黨只勝出3.4%選票,屬邊緣議席。兩黨均預料,此次將會是一場硬仗。

(原標題:澳首次進行中文大選辯論 或將選出首名華裔女眾議員)

相關焦點

  • 德國第二大黨選出首名女主席
    德國第二大黨選出首名女主席陳立希德國第二大黨社會民主黨22日舉行黨主席選舉,社民黨議會黨團領袖安德烈婭·納勒斯以66.35%的支持率當選,成為社民黨成立155年來首名女性黨主席。
  • 哈佛大學學生會選出首名非裔主席 副主席為華裔
    據美國中文網消息 就在密西西比州選民以壓倒性優勢選擇了不帶邦聯軍徽章的新州旗的同月,來自該州的學生哈裡斯(Noah Harris)當選為哈佛大學學生會首名非裔主席。副主席則是來自俄亥俄州的華裔珍妮·甘(Jenny Gan)。
  • 美國總統大選流程,贏者通吃
    美國總統的大致選舉流程:先是各州的各黨派內部預選,然後各黨舉行全國代表大會,選出各自黨內的唯一總統候選人。各黨唯一總統候選人進行全國選舉,最終由選舉人團投票選出總統。二、各黨派預選,以及各黨全國代表大會預選即黨內競爭,一般在選舉年的2月-7月進行,美國各州按照各自州的預選規則進行預選,大部分州都是:選民有兩個事情要做,一是要在本州選出「承諾人」,二是要給黨內總統候選人投票。
  • 美華裔江珍妮在伊州眾議員初選獲勝 盼華裔選民支持
    美華裔江珍妮在伊州眾議員初選獲勝 盼華裔選民支持
  • 華裔人口超130萬 美國加州眾議院華裔選情看好
    中新網10月4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加州是全美華裔人口最多的州,相較於總統、國會和州長選舉,加州眾議院華裔候選人的選情,在華人小區中可能更受矚目,而今年選後,州眾議院華裔人數可能再創新高。  美國華裔選民傳統上對政治較不熱衷,但隨著華裔候選人逐漸增多,也提高了華裔選民投票的意願。
  •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為何選在霍夫斯特拉大學?
    人民網紐約9月27日電(李曉宏) 美國歷史上最抓眼球的一場總統大選辯論馬上拉開帷幕。 當地時間9月26日晚上9時,美國大選兩黨候選人希拉蕊和川普同臺競技的首場對決,將在紐約州霍夫斯特拉大學上演。56年前的同一天,美國總統競選歷史上第一次電視辯論在前總統甘迺迪和尼克森間展開。
  • 美國大選:一文看清選舉重要日子為何總在周二舉行?
    美國總統大選將在11月3日舉行,距今只剩下約3個月,哪些重要日子值得留意?這次大選除了有「重頭戲」總統選舉,還會選什麼?美國的選舉又為什麼在周二舉行,而不是周六或周日?本文收集相關資料,為大家解答這些疑問。
  • 希拉蕊推出中文競選廣告,與川普爭奪華裔選票
    ——希拉蕊首條中文競選廣告紐約時間6月7日,2016美國大選的最後一個超級周二,希拉蕊•柯林頓初選完美收官,以2497張選舉人票獲得民主黨提名,桑德斯遺憾出局。數十秒的普通話和粵語版本中,加州華裔議員趙美心(Judy Chu)、加州國會眾議員劉雲平(Ted Lieu)、舊金山市長李孟賢(Ed Lee)和加州主計長餘舒婷(Betty Yee)分別發聲,為希拉蕊競選站臺。希拉蕊的競選廣告一經播出,就引來各方關注。
  • 一文讀懂美國2020總統大選 重點關注4個時點
    各州的選舉人須根據本州選民的投票結果進行投票,但絕大多數州採取「贏者通吃」規則,即某一總統候選人只要在本州獲得相對多數選民投票,則可以獲得該州所有選舉人票。總統大選流程主要包括預選、提名、普選、終選四個階段:預選(2月-6月):各州選民投票給支持的總統候選人,同時投票選出參加兩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
  • 英語分類詞彙:美國大選
    3.Incivility(粗野)   毫無疑問,這個單詞也與美國大選有直接聯繫,它是許多美國電視評論員在評價兩位總統候選人的三場電視辯論時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4.預選會議(Caucus)   特指以促進政治上或組織上的變化為目的的聚會。在美國選舉政治中,這個詞專指在提名總統候選人的過程中,黨的地方活動人士舉行的會議。
  • 拜登終於選出「意中人」 這個川普口中最可怕的女人能幫他贏嗎?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終於選出了「意中人」——55歲的黑人女參議員卡馬拉·哈裡斯作為競選搭檔。這印證了拜登長久以來給政壇的印象:求穩。在當前的政治形勢下,哈裡斯少數族裔女性的背景無疑是拜登「最政治正確」的選擇。然而下一個關鍵問題是,這個最「政治最正確」的選擇是否能將拜登送進白宮?
  • 美國大選首場辯論3大看點
    來源:金融界網站 報告要點 川普與拜登將首次同臺交鋒,預計將吸引大量選民、尤其是搖擺選民關注 9月29日,川普與拜登將進行首場總統辯論,拉開4場大選系列辯論帷幕。根據美國大選規則,正式投票前,將舉行3場總統辯論。
  • 2012美國華裔遇政治繁忙年 總統大選牽動華人心
    先是春季選區重劃的結果即將出臺,按照人口普查的最新數字,紐約很可能多出四個以亞裔選民為主的州參、眾議員選區。  如果結果盡如人願,州府奧本尼將很可能出現更多的華人民意代表,華人的政治力量也將大大加強。但選區重劃往往是在任官員和兩黨保權、爭權的必爭之地,雖然州長柯謨曾經許諾這次選區重劃將做到「去政治化」,實事求是按照人口增長來考慮,但實際操作能否做到卻又是一回事。
  • 川普推動下 越來越多共和黨眾議員支持挑戰大選結果
    越來越多的眾議院共和黨人表示,他們將在1月6日國會集結認證選舉人票結果時挑戰2020年總統大選的結果。 川普 他周一晚發視頻懇請其他共和黨人也對大選結果做出挑戰。
  • 促進查大選 27名共和黨眾議員致信巴爾
    信中繼續說:「美國人民應該得到這一結果:圍繞我們大選結果的不確定性最終得到解決。但對選民欺詐提出的合理疑問仍未得到解答。「已經多次要求司法部對此事展開調查,但該部門的不作為與司法部長發表的評論一起表明,(他們)不願意調查您的競選團隊和全國其他民選官員所指控的違規行為。」信中說。
  • 免中文學校落關門窘境 美國加州眾議員力推法案
    免中文學校落關門窘境 美國加州眾議員力推法案 2008年04月14日 10: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4月14日電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由於沒有適用的加州法律,中文學校一直規範在託兒所法律下
  • 參加總統大選辯論依然不系領帶,楊安澤:我和川普不是一夥的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腳步聲愈來愈近,各位總統候選人的「角逐之戰」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據外媒8月1日報導,當地時間7月31日晚8點,在底特律市舉行了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第二輪第二場的電視辯論。
  • 美國大選辯論第3場時間 美國大選2020年什麼時候出結果
    北京時間10月23日上午9時到10:30(北美東部時間10月22日周四晚上9時至10:30),就是2020年美國總統最後一場辯論了。美國大選2020結果公布時間 美國大選結果將在何時揭曉?
  • 9華裔候選人參加英國「雙十二」大選 傳遞華社聲音
    2019年的大選中共有9位華裔候選人,與2017年的7位相比有所增加,但還是少於2015年的11名。  其中,4位華裔候選人都有參加大選的經歷。  1.  這是他首次參加選舉,他希望此次他參選,能夠推動在英華人採取行動, 充分融入英國社會。  Johnny透露,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碰到的華人很少,因為長相和族裔不同,他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為自己中國人的身份所驕傲,而且在學校還時不時地受欺負,自信心很受打擊。  他坦言,自己曾經有過身份危機,因為很少有人和他有一樣的華裔背景,他一度不確定自己是誰。
  • 華裔警察誤殺黑人案震動美國
    多名華裔人士和美國政界人士發言,指出梁彼得案是一齣悲劇,受害者不僅限格利,還包括梁彼得,暴露了美國執法和司法體系的弊端。  「我為兩個家庭感到悲哀,一人意外死亡,另一人可能將在監獄裡度過許多年,」美國國會華裔眾議員孟昭文說,這一事件凸顯美國司法體系的失敗,「令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