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幾個名字,大家肯定都聽過:亞當·斯密、史蒂芬·霍金、奧斯卡·王爾德、瑪格麗特·柴契爾、翁山蘇姬、錢鍾書……
他們的名字都在人類歷史上熠熠生輝。
再來說說他們有什麼共同點:
他們都很出名、很有成就。
還有一點,他們都畢業於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人才輩出,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3位來自各個國家的總統和首相、各行各業的精英,都畢業於此。每年,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在這裡匯聚、成長、離開,成為改變世界的人。
岡田昭人,就是從牛津走出去改變世界的人之一。
岡田昭人出生於1967年,現任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他是日本第一位在牛津大學取得教育學博士學位的人,畢業後專注於對日本人和留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教育。他的研究室學生眾多,人氣很旺。
在他的著作《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中,岡田教授以一位牛津畢業者的親身經歷為基礎,首次向世人講述了牛津大學獨特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舉世聞名的小課堂
與世界上大多數要求學生上課籤到聽課的學校不同,牛津大學以小課堂教學聞名世界。如果一個牛津的學生從未接受過小課堂訓練,那他就不算真正的牛津人。
岡田教授為我們講述了牛津小課堂的運作模式:
小課堂每周一次,每次一個小時,1個(或者2-3個)學生和導師進行面對面交談。在每周小課堂之前,導師會要求學生閱讀大量文獻並根據導師提出的課題撰寫論文。在小課堂上,導師和學生則根據學生寫的小論文進行問答、討論。
這樣的小課堂,對導師和學生的要求極高,但培養效果也極好。
每周5-10篇的文獻閱讀、課堂上導師專業而犀利的提問,充分培養了學生分析、整合、批判、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等能力。這些能力不僅在考試、學術研究中需要,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顯得更為重要。
其實這是一種古老的學院教學法,中國古代的孔子和古希臘的蘇格拉底都曾這樣培養自己的學生,通過不斷地提問和討論,培養每個個體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果我們的老師也能這樣培養學生,上司能夠這樣培養下屬,想必更多的人才會被培養出來。
二、追求真知的牛津人
牛津有一個口號就是「打破常識」。打破常識,意味著不被固有的知識、思想所束縛,只追求真知。
牛津大學開展的各種課程都致力於訓練學生「打破常識」的思考方法。例如,通過小課堂,將各種國家的、社會的、政府的的事務與學生的研究課題相結合,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岡田教授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中》總結了在牛津學到的批判性思考的4個步驟:
試著思考一下常識的相反面;2.批判由常識主導的行動;3.批判常識的時候思考對應的解決方案;4.構建新的常識並檢驗其效果。
打破常識的思考方法,使牛津學生擁有了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犀利而紮實的「分解力」。他們不僅能懷疑約定速成的東西,還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為世界創造更好的東西。
三、勇於擔當的牛津人
牛津的學生從來都不是象牙塔裡的書呆子,而是擁有有智慧、有擔當、有行動力的社會精英。二戰期間,無數出身高門的牛津學子為了正義奔赴戰場,揮灑青春熱血,承擔他們認為他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位高則責重」是在牛津學子心中代代相傳的理念。這句話的意思是:
在國家或社會中處於上層地位的人,在得到高報酬或享受榮譽的同時,也有義務和責任正確引導大眾,甚至不懼犧牲自己。
這樣高貴的理念,培養了牛津學子天然的領導力。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因而不會僅僅執著於個人私利;他們被教育公平地對待各種人,因而在人群中擁有公信力;他們胸懷寬廣,關注他人的需求,友善、禮貌地對待他人,對他人的缺點也會進行忍耐,因而能團結他人。
和領導力相伴的,還有戰鬥力、冒險力和表現力。
我們總是被教育要忍耐、中庸,但牛津的學生卻被訓練得富有戰鬥力、敢於冒險、敢於表現自己。結果我們都知道了,我們被訓練為了庸碌的普通人,而牛津人則被訓練成了在人類各個領域閃閃發光的人。
有人可能會說,牛津的學生之所以優秀,和他們招收的學生本身就比普通人優秀有很大關聯。但我們都知道,即使是最優秀的人,缺乏適當的教育也會歸於平庸。而天資一般的人,通過用心的教育,也能夠成為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的人。
世界上能夠去上牛津大學的畢竟是少數人。但從《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中》,我們可以學習牛津的教育方法、牛津的教育理念。老師和家長可以使用牛津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學生和孩子,成年人則可以對照牛津的理念不斷實現自我精進,實現個人的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