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是我們教育的核心——專訪牛津大學執行校長拉爾夫·沃勒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劉欣)「教育絕不僅是讀書、寫作和思考。」牛津大學執行校長拉爾夫·沃勒說,「在學校,更重要的是交到情投意合的朋友,進而互相激發學術靈感。」
一套花呢西裝、一雙鵰花皮鞋、一頭花白的頭髮,沃勒是一位典型的英國紳士。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此行是為了出席「2015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暨中英創新創業國際教育論壇」,同時在中國推介和啟動「牛津大學榮譽研究員(訪問學者)項目」。
據介紹,此項目在牛津大學已有80多年的歷史,但與中國結緣尚屬初期,旨在為中國創新、創業及創投領域的人才搭建與世界英才交流合作的平臺。
師生間的關係從來不是考試和評比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沃勒一再表示,師生間的「情誼」是牛津大學教育理念的中心,這也成為該校長期以來吸引世界上優秀人才前來就讀的重要原因。
「包括中國學生在內的世界英才相聚在牛津,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正因如此,他們可以互通有無、互相借鑑。即便是畢業後,他們仍然是好朋友。這對學生本人、學校和國家都是重要的財富。」沃勒說。
「辦好一所高校,肯定需要有最好的硬體保障,因為這樣能吸引最好的師資力量,進而吸引最好的學生。」沃勒說,「在牛津,教授和學生永遠是在一起的,他們之間的關係從來都不是考試和評比。」
「美國當然也有世界上最好的高校。」沃勒說,「但牛津的38個學院之間相對獨立,並且每個教授通常專注於一到三名學生。這就讓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特別是學生,能更了解自己的教授,從而直接地得到鼓勵和支持。」
「師生們在牛津發揮著自己的創造力,並代代相傳。」沃勒說。
中國學生努力、認真、彬彬有禮
沃勒指出,牛津不會將招生聚焦和局限在某個國家和地方。「我們願意培養各國優秀人才,他們畢業後將服務於各國的發展與建設。
沃勒介紹說,牛津的學生來自134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海外生源中美國人最多,其次就是中國學生。中國學生在牛津就讀的專業廣泛,包括科技、工程、數學、經濟、社會等諸多領域。
在日常教學和交往中,沃勒發現,中國學生最大的特質就是努力、認真,並且彬彬有禮。「如果想在學術領域取得成功,努力絕對至關重要」。
中國孩子比英國同齡人更具國際視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出席了文化、教育和人文領域的交流活動。對此,沃勒感謝習近平主席對兩國教育領域交流的重視。
據介紹,牛津為任教老師提供赴中國學習交流的機會,了解中國的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我們已經收到了不少教師的申請」。
沃勒此次到訪中國,參觀了北京的小學,了解到學生們在科技創新方面進行的嘗試。期間,中國學生可以用流利的英文向他介紹自己的創新成果,講述他們對英國的印象,這讓沃勒難忘。
「中國孩子對英國的了解,遠勝於英國同齡人對中國的認識。」沃勒說,「他們更具國際視野,他們讓中國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