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年畫、剪窗花、貼春聯、壓歲錢……
中國人過年,不同地域的人會有很多習俗,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北方地區
在天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泡臘八蒜。還有俗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而初五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街坊鄰裡都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在山東,臘月二十三為辭灶日,大家會蒸饅頭、做包子、棗糕等。除夕日會在大門及院門上貼春聯,貼年畫,灶間貼灶王像,門兩側貼門神像。
在山西,春節的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的時候,還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求吉利。
在東北,過年時,會將酸菜與肥肉、血腸一起放在大鍋裡燉,俗稱「殺豬菜」。在三十晚上,家家戶戶會掛起紅燈籠,且保持徹夜通明,意味著益壽延年。秧歌和高蹺也是這裡的傳統項目。
南方地區
在福建,春節期間都有祈福祭祀的習俗。新年迎神也是福州鄉村會在正月你舉行的意習俗。而老福州人「做年」, 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農曆十二月初一「筅堂」開始,到「二月二」龍抬頭(頭牙),這兩個多月都在「年」的概念裡,即「年暝兜」;其三,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都算過年,歷時45天;其四,農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節。
在江蘇:在春節期間,除了貼年紅、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如: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在廣東:廣東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沿承著原汁原味的過年習俗。按照「老廣們」的舊習俗,從年廿四的掃塵日開始入「年關」,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夜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 如果從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年尾十五六便進入年關大忙,購買與製作過年食品以及掃屋、貼年紅(揮春)等。大年初一,拜祭太歲神及天地眾神,迎禧接福。年初二,開年日,拜祭神靈祖先,吃開年飯,然後開始走親串友拜年。開年後至元宵節期間大部分村莊和鄉鎮均有舞獅、舞龍、敬神、遊神、飄色、做大戲、遊標旗、遊大鑼鼓、武術表演等傳統節儀與娛樂活動,各種民間活動一直延續半個多月。
在海南:「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除夕晚上,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淨潔白以懷念祖先)。
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云:「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髒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而湖北沙市、荊州一帶,新一年吃第一餐有個奇特的風俗,那就是吃荷包蛋,這意味著新的一年裡,家人都能「實實在在,吉祥如意」。
↓↓↓↓↓或點擊下方「了解更多」獲取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