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十年的英語學習和教學經驗中,王臻惠老師深刻領會各時期英語教學的觀念和方法的偏差,造成教學成效的各種卡點。
1. 填鴨式教學,只為應付考試而學英語,造成【啞巴英語】現象,並且學習過程辛苦無趣,造成學生討厭英語也討厭學習英語,甚至連帶討厭英語老師。
2. 相近音聯想法,用中文相近音對單詞或句子進行「語音翻譯」,例如economy「依靠農民」,pregnant「撲來個男的」,造成固化的錯誤發音和語句理解,形成英語學習障礙。
3. 提早學習,過度追求快樂的兒童英語,使孩子著迷於簡單的片段學習和興奮的學習遊戲,2-3年下來,造成孩子的英語概念零散,無法有系統地自我提升,聽說讀寫四項語言能力【原地踏步】。
4. 聽、說、讀、寫分開【苦練】,四種題型大量練習,容易造成【猜題】、【尋找標準答案】的機械化反射,讓英語失去【語言】的功能,離開考試或考卷,即失去英語各種能力,難以把【英語】變成溝通工具。
5. 全外教母語式教學,浸泡式教學,學費昂貴,語言概念建立慢,學習成效兩極化發展:浸泡時間過短,語言概念尚未大量建立,離開之後成效很快歸零。浸泡時間長達5年以上,花費一棟別墅的學費,換來美國小學中低年級英語能力。費時費錢。
6. 中外教配課,所有教學進度和成效由懂教學的中籍教師承擔,外教主要負責「逗樂」學生,滿足家長的「攀比」心態,能夠招到真正有教學能力的外教機率少之又少,有的培訓學校情急之下,甚至聘用外國中專沒畢業的送水工、瓦斯桶搬運工來當外教。而這樣的結果,學校、學生、家長和老師全部都付出了相當的成本,無一人獲益。
7. 藉助語音系統科技,大量聽、讀繪本或故事書,缺乏文法和發音規則的基礎能力建構,類似【苦練】和【浸泡】的操作方式,成效卻不如【苦練】和【浸泡】,學習環境和過程也不如【快樂學習】的兒童英語豐富。
8. 送孩子出國當小留學生,在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英語能力時,直接送孩子到國外去寄宿上學,具統計有80%以上的「小留學生」在青少年時期開始變得自卑、脫離核心人群而結交「同病相憐」的同國或異國朋友,高中或大學未畢業就被「叫」回國,回國後的英語口音似乎很「地道兒」(對非英語系國家而言),而語文能力和內涵卻很低,只能用似乎流利的口語幫一般英語培訓學校「撐」門面,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教學能力。
通過上述的英語培訓歷史演化,我們看見數十年下來,孩子上小學補劍橋英語,上初中補初中英語,上高中補高中英語,上大學要補考研英語,出國補旅遊英語,留學補託福和雅思,就業補多益英語,一輩子不停地補,始終未能突破內化的瓶頸。
難道英語真有那麼難?
事實上,英語是世界公認在西班牙語之外,最簡單、容易學的語言!
中國人學英語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