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哭,是很多媽媽頭疼的事情。
有的孩子一哭就沒完,越哄哭得越厲害;
有的孩子越哭脾氣越大,一點不順著他就滿地打滾;
還有的孩子非常玻璃心,話說重一點就掉淚珠子..
因為愛哭,孩子常常被大人們評價為脆弱、敏感、脾氣差、被慣壞了等等。
但其實,我們都太武斷了。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帶著一聲哇哇大哭來宣告自己的存在,童年裡,哭泣是他們最常使用的「語言」。
為人父母,要試著讀懂孩子哭聲背後的需求,才能在孩子哭泣的時候,更有效地「哄」好他/她。
2歲以下的孩子,哭鬧很多時候是在跟父母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餓了、渴了、想要睡覺了、身體不舒服.他們用哭鬧吸引父母的安撫。隨著孩子的長大,淚水背後隱藏著越來越複雜的東西,有的孩子哭鬧只是表達強烈情緒,比如生氣了、委屈了、害怕了、因願望不能滿足而感到無力了.有的孩子哭鬧則是一種要挾,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想要玩手機,哭不是因為多悲傷,他知道自己哭,父母可能會因此滿足自己。面對孩子哭鬧,我們要看到孩子哭聲背後的需求,而不是想方設法阻止孩子哭。溫格·霍伊斯在《為什麼只有人會哭》中指出:「在人類漫長的童年時代,孩子只要流一滴眼淚,母親多半就知道她在難受了。」越愛哭,越難帶的孩子,越是需要爸爸媽媽耐心的安撫。在處理孩子哭的問題上,父母最容易犯的錯就是不把孩子的感受當回事,理所當然地認為那些讓孩子感到難受的人和事,都不值得一提。但孩子終究是孩子,你眼中的小事,帶給他們的悲傷和恐懼卻是真實的。曾經在醫院遇到過一對母子,孩子剛剛打完針,哭得撕心裂肺,他想告訴媽媽:他很疼,很害怕。這等於在暗示孩子:你的感受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錯的。在大人眼裡,哭被視為軟弱的標誌,尤其是對男孩子來說。有部《Boys Don't Cry》(男孩不哭)的影片,片中的媽媽教育孩子要堅強,要勇敢,孩子委屈的時候,媽媽告訴就告訴他:不能哭,要做一個大男孩。孩子學會隱藏了眼淚,可備受壓抑的他,最終卻把拳頭狠狠地揮向了周圍的同學。當孩子認為自己的情緒是不好的,很容易爆發羞愧感和自卑感,在成長過程中,很難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讓孩子哭,並不能成功養出一個堅強的孩子,相反,在未來成長的路上,童年的脆弱會以想像不到的方式爆發出來。不少人反對孩子哭泣的時候馬上就去安撫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
他們以為,不理孩子,等他哭夠了,事情就自然解決了,這樣就不會嬌慣孩子。精神分析學派中有一句名言:「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冷處理不失為一個辦法,但它不是冷暴力。但我們想讓孩子冷靜下來,最好是要陪在孩子身邊,輕輕拍拍他的肩膀,而不是不理他,冷漠地和他較勁。
愛哭的孩子有很多,為了避免孩子把哭當成要挾的手段,就要求父母有原則、有底線。美國發展心理學阿爾黛·索爾特博士說:「哭泣是機體在進行重新構建時所做的努力,他是進行自愈的一個程序。」
因為年齡和認知,孩子往往無法通過精準的詞彙詮釋自己的感受,只能用哭來表示,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和情緒相處的能力。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先處理好父母的情緒
德國心學家卡羅拉.舒斯特說:「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父母的情緒。」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哭就焦慮得不得了。
我們希望孩子在我們面前要表現的快樂,當他們悲傷的時候,潛意識裡會懷疑自己養育孩子的能力,產生挫敗感和焦慮感。
比如看到孩子因為打針而哭個不停,父母之所以會罵他,其實是源於內心的心疼、焦慮和無能為力。
我們接受不了的不是孩子的淚水,而是自己的情緒。
所以面對孩子哭,父母能做的第一步是先讓自己平復心情,只有足夠冷靜,我們才能夠更好地擁抱孩子,安撫孩子。
防止錯過消息,記得點讚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