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天參加的一次成長力學習課堂上,當一位媽媽與讀初三的女兒面對面站在舞臺上,老師對孩子說,你可以自己調整與媽媽之間的距離,覺得站多遠舒服就調整到多遠時,孩子立刻從本來與媽媽約兩米遠的距離,後退到差不多三米。而當老師要媽媽調整與女兒的位置時,媽媽上前走了幾步,老師問孩子是不是感覺距離太近,有點不舒服,孩子立刻「嗯」著點了點頭,於是老師要她自己再適當調整,孩子又立刻往後退了幾步。
我當時對孩子這一舉動感到非常震驚,儘管因為媽媽長期嚴厲的管教,讓孩子與媽媽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但這位媽媽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到,孩子竟然這麼不願意跟媽媽接近。
而在另一次體驗課上,一位家長體驗完後痛哭流淚,她說在孩子兩歲多想要抱時,她說不能抱,自己走。現在孩子快八歲,當她想要抱一下孩子時,孩子說,不要,真的不需要!
我們所有家長都是愛孩子的,但由於我們的錯愛,將孩子與自己的距離推得越來越遠。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接納、認同,對孩子一生成長的自信是如此重要。只有當我們真正放手,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才能讓孩子體會自己的價值與意義,也才能發揮他們內在最大的潛力。
孩子剛站上舞臺的那一刻,她的那種不自信,那種故作堅強的與灑脫中流露出不易察覺的脆弱與掩飾,讓人感到格外地心疼。
當老師問學習成績如何時,她只是淡淡地說「還行」。其實,這位孩子成績排名全班第二,卻不敢說自己成績優異,她一直很努力,卻得不到媽媽的認可,即使考了全班第二名,她自己覺得非常開心,可是媽媽卻表示:「以你的水平,應該考上第一名才行。」孩子的自信,就這樣被一點一點的被打磨。
當老師通過心理手段幫助孩子將內心情緒得到全然釋放後,我看到了孩子的自信與堅定。尤其是孩子帶著生命被喚醒後的喜悅與自信滿血復活圍著會場跑完三圈時,我看到孩子臉上綻放出的笑容,此時說話的語氣與態度,跟剛上臺的時候截然不同。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讓我們把權利和自由交給孩子吧。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一書中寫道: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你必須給他一樣東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給他,他才能成為自己,否則的話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離。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樣,才不至於孩子與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