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和外向一樣,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而作為父母,我們真的有思考過孩子為什麼不愛說話嗎?
孩子為什麼不愛說話
首先,大家都不說話的時候。
如果孩子接受的家庭氛圍缺乏溝通,父母各自玩手機,毫無交流,孩子想說點什麼,卻無從開口。
漸漸的,Ta自然沒有了說話的欲望。
其次,就是父母太想讓孩子說話的時候。
記得之前參加一個聚會,遇到一個許久未見的遠房表姐和她女兒,見到我,表姐立刻寒暄了起來,寒暄完了,回過頭來指責孩子,「你怎麼看到人不打招呼?快,叫小姨。」
於是,小女孩小聲地叫了一聲小姨。表姐立馬興致來了,讓女兒跟我說說舞蹈比賽拿了一等獎的事。
小女孩因為害羞、支支吾吾無從開口,表姐臉色立馬晴轉陰:「你光會跳舞,不會交際,有什麼用?」
瞬間,孩子眼睛裡噙滿了淚花。
逼著孩子在所謂的「社交」中得體老道,久而久之,只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最後,就是當父母一次又一次否定孩子的時候。
"在人際場合說話要注意分寸,不要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小孩子懂什麼,不懂就不要瞎說。"
"你看你支支吾吾了老半天,啥也沒說出來。看看人家孩子,說得多利落。"
父母的否定,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之所以說得不好、不得體,可能是因為現階段的語言能力不足。
能力可以提高,但交際的自信與勇氣一旦被澆滅,就很難再擁有。
說話前首先考慮的是會不會受到指責,孩子還會愛上說話嗎?
首先,當Ta不說話就能獲得所需的時候。
同事的兒子,從小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父母擔心孩子磕著碰著,很少帶孩子出去玩,對於孩子的各種需求也是第一時間提供。
每次孩子的手還沒來得及指著水杯,媽媽就把水送到了嘴邊兒。
看,孩子既沒有開闊的生活空間與生活經驗,甚至在家,不開口說話就能得到一切想要的。還有說話的必要麼?
而另一種情況,就是爸媽「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利。
每次孩子還沒開口,家長就滔滔不絕,代為回答。孩子有了「發言人」,自己也就不需要說話了。
2
怎麼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孩子不愛說話,有很多種原因,作為父母,不要急於否定孩子,更不要直接給孩子貼上「不善言談」、「內向」的標籤。
儘可能為孩子創造出一個說話的環境,日常生活中多與家人交流,並鼓勵孩子參與進來。
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並給予孩子正面的反饋,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的快樂,增強孩子對外表達的熱情。
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多和其他人接觸。讓孩子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認識到更多的朋友,收穫更多積極能量,利於孩子變得更加外向、善於表達。
2—5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家長可以和孩子多做漢字小遊戲,堅持做親子閱讀,同時進行口腔按摩、多吹紙或者氣球等來鍛鍊口部肌肉,提高孩子發音清晰度。
另外,平時可以和孩子做一些模擬購物或者行人和警察問路的情景類遊戲。讓孩子熟悉生活中的各種社交場景,利於改善怯懦,自信表達。
希望每個不善言談的孩子都能被父母理解,最終體會到語言帶來的自信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