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事的女兒小雅,長的非常可愛,扎著兩個羊角辮,穿著公主裙,誰見了都喜歡,都想逗逗她。可是誰跟她說話她都不吭聲,只是靜靜地躲在媽媽身旁望著你。
同事總是說:「這孩子太內向了,不愛說話。」並且也總是教小雅:「快叫阿姨。」小雅依然不吭聲,弄得人家問幾句得不到回應就算了。
一、為什麼會有內向、外向之分?
生活中,有些孩子不愛說話,尤其是到了陌生環境中,幾乎不與人交流,人們稱這樣的孩子為內向。通常情況下,這種內向不愛說話的現象多在 3—6歲之間開始出現。而且,相對來說女孩比男孩多一些。
1、由遺傳因素決定
孩子的性格特徵很多是由遺傳因素決定,有的內向,有的外向,有的像爸爸,有的像媽媽。
我是一個外向型的人,喜歡說喜歡笑,我家先生是屬於內向型的,平時不大愛說話,沉默寡言。
而我兒子就遺傳了他爸爸的內向性格,不愛說話。小的時候帶出去玩,我要先教一句「問阿姨好。」他才對阿姨說一句:「阿姨好。」
再長大一點,雖然會主動問好了,但也只是一句問好,多的話就沒有了。直到高中以後,上了大學,才逐漸變得開朗了很多。
2、後天環境決定
大部分人的性格都是由後天環境決定的。有些孩子的父母本來都很文靜,孩子也養的很文靜。
但是孩子被送到鄉下奶奶家過了一個假期,成天和一幫農村的調皮鬼泥裡土裡滾著玩,回到爸爸媽媽跟前就變成了一個淘氣包。這就是典型的環境造就人的性格。
同樣的,一個性格外向、愛說愛笑的孩子,如果到了一個新環境,周圍的人都很嚴肅、冷漠,那麼這個孩子也會因環境而發生改變,變得不愛說話。
3、突發事件影響孩子的性格
心理學研究認為,有些孩子性格十分內向,是因為家庭發生了變故,或者感情受到創傷。
比如,家庭發生矛盾衝突,爸爸媽媽經常吵架鬧離婚。或者父母對孩子管教過於嚴厲,或簡單粗暴,造成孩子精神受到刺激,從而變得畏畏縮縮 ,少言寡語。
二、家庭不和睦對孩子內向影響很大
心理學研究發現,那些因為環境或家庭影響變的內向的孩子,大多比較孤僻、脆弱,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一點小事就表現的敏感、易怒,遇到外人就會害羞、膽怯。
如果我們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內向的孩子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不愛說話,喜歡安靜獨處。即使有一群人在那裡鬧,他也是安安靜靜地坐著,不主動說話,更不會主動參與。
我有一次去朋友家玩,她的 6 歲女兒小豆子正在地毯上玩積木,看到我進來了,面無表情地看我一眼繼續低頭玩。
朋友說:「豆子快叫阿姨好!」小豆子抬起頭,大眼睛盯著我看了一會兒,沒有說話,隨後拿起積木起身回房間了。
我很詫異,問朋友怎麼回事。原來上個月,朋友和她丈夫因為要不要從農村接婆婆過來的事情大吵了幾架,丈夫甚至因為生氣摔碎了杯子,並且把上前拉他的小豆子一把推開了。
當時小豆子嚇的大哭起來,然後就再也不愛說話了,也不喜歡家裡來人。爸爸媽媽說話聲音大一點,就一副受驚的樣子。
所以,家庭矛盾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三、如何使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變得活潑起來
《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的作者蘭妮博士致力於研究內向孩子,她說內向的孩子具有很多優勢:
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懂得停下來品味生活,熱愛學習,善於創造思維,擅長藝術創作,情商高,精通談話,樂於自處,謙虛,容易養成健康的習慣,是好公民,珍惜長期的友誼。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同樣的優勢,外向人身上也會有。這主要是提醒我們,要意識到內向的人身上有很多優點。
要使內向的孩子變得活潑,我們要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點:平時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確保與孩子的關係密切。
孩子不愛說話、不愛交際,父母要多關心他,多了解他的情感和需求,儘可能多的與孩子進行貼心的溝通與交流。
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引導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邀請性格開朗的小朋友來家裡玩,鼓勵他大膽表達心中的想法。
第二點:不強迫孩子說話。
如果想馬上改變孩子內向的性格是不可能的,家長不能急於求成。如果一味地強迫孩子說話,會弄得孩子更加精神緊張,會適得其反。
家長應該為孩子營造一個寬鬆自由、幸福快樂的家庭氛圍,使孩子的性格變得快樂開朗起來,以後的事就好辦多了。
第三點、採取「情緒放鬆法」
如果孩子不愛說話,總是保持沉默,家長不要過分關注,可以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使當時的緊張情緒放鬆。
比如可以說:「寶寶,我們一起玩你喜歡的遊戲吧。」「哎喲,寶寶玩的真棒,我都不如你呢!」調動孩子的愉快心情。
當他情緒放鬆,心情愉快時,引導他跟隨著你開口說話。經過反覆這樣的練習,相信慢慢地,他就會變得活潑,話也會多起來。
結語: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天使,無論是外向的、還是內向的,都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寶貝。讓我們給他最好的關愛和陪伴,讓他幸福快樂的成長。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