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日,網上流傳的一段視頻火了!在山西省朔州市一個小學的畢業典禮上,某位女老師因為生氣學生只給班主任張老師送花,而沒有給自己送花,勃然大怒。
在畢業典禮這樣一個溫的場所裡撒潑大鬧:怒砸花朵、讓全班學生起立罰站,不斷惡罵送花同學:&34;並向其吐口水。
更過分的是,在送花同學打電話讓其媽媽再送一束花來學校時,該老師奪過手機破口大罵家長: &34;......
事情發生後在全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位&34;,成為了大家口誅筆伐的對象。
蔡元培曾說過: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老師作為教育孩子的靈魂工程師,如此行徑處事,大家的憤怒可想而知。
當大家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譴責該教師身上時,我卻很擔憂孩子在這件事中所受的創傷是否能得到科學有效的修復?
作為心理諮詢師,接觸了很多經歷這樣創傷事件中的孩子,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修復心理創傷,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何辜?要遭遇這樣的羞辱和惡罵?孩子們該有多害怕、恐懼、羞愧難當?
這麼沉重的負能量要怎樣疏導?孩子的家長知道怎樣幫助孩子渡過這樣的應激創傷事件嗎?
帶著這樣的擔憂,我上網搜了當事人家長的一些資料:
當事學生家長向記者道出了事發詳情:17日,朔州市朔城區第六小學組織畢業典禮,分別之際,家長買了一束鮮花,囑咐孩子小a送給老師,感謝恩師的教育之恩。
旁邊的數學老師王老師看到後不樂意,當場暴怒,認為小a買了一束花,只謝班主任梁老師而不謝她,是對她人格的侮辱。
隨後就出現了視頻中的一幕,開始罵街、吐口水,並揚言:今天她收不到花,誰都不能回家!
無奈,小a打電話通知媽媽再送一束花來。王老師搶過電話,辱罵小a媽媽。
說到這,小a媽媽情緒激動,淚在眼眶打轉,稱第一次被人如此侮罵,對方還是一名教師。
小a說,王老師有時候講課講錯了,學生指出來,她就打學生,讓學生星期天去她家花錢補課,他們不敢去,也在班上罵同學們,學生們都怕她。
目前這件事已嚴重影響到孩子幼小的心靈,家長迫於各方面壓力,不願再接受採訪。
很明顯,孩子幼小的心靈已經受到了影響。家長壓力很大。
不僅當事人受到影響,很多看到此視頻的家長的們也開始焦慮。
朔州市民孫先生說,看到視頻中的老師舉動,他既氣憤又無奈。
朔州市民趙先生今年28歲,他也看到了這次事件的視頻。趙先生的孩子還在讀幼兒園,他擔心今後自己的孩子遇到視頻中的老師該怎麼辦?老師沒有師德,會給孩子造成深深的傷害。
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雖然身邊很多令人尊敬的老師,但誰也沒有辦法保證,自家孩子不會遭遇此等低素質&34;。
當孩子遇到&34;時,家長如何快速幫孩子修復心靈傷害呢?
以下是乾貨,建議收藏,適用於大部分負性創傷性事件的心理修復。家長們按指導來操作:
家長引導孩子把眼睛閉上,以舒服的姿勢躺好,深呼吸,全身放鬆。
讓孩子的思緒回到過去發生的負性事件中。認真感受自己的情緒,給它一個名字。是憤怒?焦慮?悲傷?委屈?
也許,這件事摻雜了很多種不同的情緒。那就選擇其中讓你感受最明顯、最強烈的情緒,給它命名。
心理學上說給情緒命名,就不容易被情緒綁架。
讓孩子覺察自己的身體,感受這種不舒服的情緒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最明顯?不管是哪種情緒,都會在身體相應的承載部位顯示:比如憤怒或胸悶。感受這個部位是哪種不舒服:是疼痛、緊張、憋悶抑或噁心?
接下來,讓我們把關注點放在身體不舒服的位置。如果感到這個部位很難受,就安撫孩子:我知道這件事讓你特別難過,承受了這麼多不舒服,我好心疼你。
通常這個時候孩子會有眼淚出來,這時候就是情緒得到宣洩了。然後讓孩子想像負面情緒像沙子把它埋進土裡。
當孩子遭遇惡罵吐口水等侮辱性行為時,會有很多情緒:害怕、恐懼、羞愧難當等,當這些情緒處理好了之後,憤怒就會浮現出來,再把憤怒發洩出來後,孩子基本就恢復正常了。
此情緒管理的途徑分別是發現情緒、定位情緒、安撫釋放情緒。來自於海藍博士的書,這個方法適用於管理大部分的情緒創傷。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斯提出了一個著名的ABC療法,屬於認知行為療法。
其理論認為,負性情緒不是由於外界某一刺激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於當事人對它的看法、評價等認知所引起的,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用ABC來表示:A代表誘發事件;B指當事人對這一事件的想法、評價,;C則代表當事人情緒
舉個例子: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
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
同樣是報考英語六級,結果兩個人都沒過。一個人無所謂,而另一個人卻傷心欲絕。
為什麼?一個人可能認為:考不過也沒關係,下次可以再來。
另一個人可能覺得這是背水一戰,不能失敗。
於是不同的認知B帶來的情緒C大相逕庭。
可以看出,情緒是由人的認知所引起的, 而認知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所以埃利斯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在這個事件中,家長要和孩子溝通,去覺察孩子有沒有類似:&34;&34;這樣不合理的認知和觀念。
這些負性的信念一定破除,轉變,才能讓孩子不背上自卑自責羞愧的情感包袱。
吃一塹長一智,家長幫助孩子總結經驗。萬一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可以通過什麼方法行為去應對 、去處理、去避免傷害。
所以,總結下來就是:從情緒聚焦、認知調整、行為重塑三方面入手修復孩子的心理創傷。
如果以上操作還是不能讓你的孩子從創傷中恢復過來,去找專業的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他們會給到專業的幫助。
每個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遭受一些心理創傷。然而,創傷在帶給你痛苦的同時,還有可能會使你的人生發生一些積極的變化,比如:更加珍重家人和朋友,能夠更成熟地應對危機和困難,對他人更富有同情心和信任感
尼採說:那些沒有殺死我的終將讓我更強大!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