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孫瑞希
那年吳蓓蓓畢業後,拖著個行李箱來到北京打拼,每天工作忙得焦頭爛額,因為窮,顛沛流離總是搬家。
她極少休息,偶爾幾個在京的好友聚會,問她最近怎麼樣,她都會用無比疲憊的聲音說:工作、跳槽、搬家。
有段時間她情緒極度低落,我告訴她「多讀書多看報,累了你就睡覺覺」,說完我就後悔了。我忘了,她一直做助理的工作,領導所有的文稿、PPT都出自她手,她的大部分工作除了寫稿子、做PPT,就是搜羅材料看書。
她說讀高中時自己最喜歡的就是寫作文,現在把寫作文變成一項工作,自己反倒「發怵」了。
為了寫好文章、做好PPT,她需要大量閱讀,現在她盯著一本書超過10分鐘就犯困。晚上睡覺也不踏實,夢裡全是工作的場景。
我那時經常勸她:「不行就換個工作。」
她說:「自己選的路,不能太任性。」多年後,她告訴我,不堅持不行,因為本來也沒有更多的選擇。
那些年,她吃了不少苦,卻從沒有和家人提及。跳了幾次槽,後來她成了一家外資企業的中層。
再後來有了孩子,她想轉換職業發展軌道,希望能夠自己掌控時間,而不被組織的時間表束縛。
她盤點了一下自己能做的事情卻發現:以前沒得選時,做決策是迅速的,現在選擇太多了,反倒不知如何決策了。
她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個固定的劇本,她希望可以嘗試不同的角色,但又不希望添加新的變數。於是,在前思後想、不停比對中,她始終不知道該邁出哪一條腿。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想做的工作不敢嘗試,想學東西又怕沒時間,於是每天都在糾結中重複,浪費激情與理想,最終變得焦慮、煩躁。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中說:「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
吳蓓蓓想要的,並不是一場不同角色混演的大戲,她只是希望有這樣一份工作,能夠讓她的人生角色在工作和家庭中獲得認可。
事實上,在這個複雜而多變的時代,你會發現,無論多麼牛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思維局限。
有局限的時候,不是要通過反覆權衡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而是要通過「試錯」,來突破思維和視角的局限。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但需要解決的問題卻越來越複雜。在不確定的年代,無論是好的生活還是壞的生活,人們一旦適應了,就不太願意去改變。
因此,歷來重大的職業身份轉換受到的阻力都很大。
究其根本,阻礙人們做出改變的原因無外乎這麼幾點:1、害怕改變之後生活變得失控;2、害怕改變之後他人不認同;3、如果不能快速達成目標,就沒有改變的動力;4、安慰自己,不改變我也可以過得不錯。
我們怎樣才能跳出這種思維的陷阱,實現自我更新的狀態呢?那就是通過「試錯」,持續進步著。這樣,才不會被社會淘汰。
北京,是一個希望與失望共存、壓力與張力共生的城市。無論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這個城市都給了那些勇於嘗試和奮鬥的人們更多的機會。
吳蓓蓓決定嘗試一把,把那些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工作方向羅列出來,然後用業餘時間通過學習、兼職、訪談等方式來收集自己的職業體驗。
她嘗試過陶藝、插花、烘焙、撰稿等多個方向。她清楚地記得,當她在烘焙房聞著點心香甜的味道,揉著麵團時,那種感覺有多麼美好。
但是當師傅告訴她,希望她能學會這門技術,成為一個手藝人時,她卻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她只是喜歡點心香甜的味道,希望能分享給家人,僅此而已。
幸運的是,吳蓓蓓在試錯的過程中,不斷地優化下一步的識別過程。
30歲那年,她終於走上了內容創業的道路。因為並無員工,她一個人扛所有的事兒,她更願意稱自己為「自由職業者」。
正式辦理辭職手續的前一天,吳蓓蓓激動得徹夜難眠。
在北京這個超級大城市裡,無數螻蟻般的小人物,他們都曾有過心酸、有過絕望。但幸運的是,總有些人找對了路,從失望走向希望,在絕地中反彈,這就是北京最有魅力的地方。
在複雜的世界裡,對於重新作出職業選擇這件事,試錯是最聰明的笨辦法。
這種看似極為笨拙的辦法,其實是一種最清晰的職業識別策略。
因為每一次嘗試的失敗,都能優化下一步的選擇,而成功就是靠著這樣一步一步迭代優化來獲得的。
我們說「試錯」是聰明的笨辦法,但有些人的試錯,只剩下笨辦法,卻少了「聰明」二字。
我有個熟人,特別喜歡嘗試新事物。早前他做農資生意,後來發現有朋友做旅行社賺了錢,就趕緊開了一家旅行社。
又看到早前做農資生意的窮哥們都賺到了錢,他慌忙把之前的生意重新撿起來。之後趕上了XXX省農墾系統政策面調整,生意不太好做,他又丟下農資生意開闢了境外旅行線路。
去年,他發現年輕人都愛玩抖音,就拉了幾個人,開始玩短視頻。別人幹什麼,他就跟風乾什麼,跟著跟著,把自己跟丟了。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條彎路,都需要不停地試錯,但試錯是有策略的。那麼,怎樣才能把控試錯中的風險,實現高效的試錯呢?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在《試錯力:創新如何從無到有》一書中提到了試錯的三個重要方法:穩妥的小碎步、冒險的大跨步和安全的鬆耦合。
1、穩妥的小碎步
試錯的第一個重要方法是:穩妥的小碎步。
在職業選擇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好多個職業方向,但是不能確定哪個選項是最佳的方案。這時候,最有效的方法是去試驗自己的想法。在試驗的過程中不斷剔除不合適的選項。
如果你不能一下子找出最優的選項,那麼這種看似笨拙的排除法,其實是最聰明最有效的。吳蓓蓓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她原本以為自己對烘焙很感興趣,可以當她把這個方向當作一個職業方向探索時卻發現,自己僅僅喜歡享受烘焙的成果,並不喜歡這個職業。
通過這種試驗、失敗、改進、再試驗的循環,吳蓓蓓把不合適自己的枝枝叉叉都剪掉了,最終實現了職業轉型。
職業選擇時,涉及到外部因素特別多,有時候很多幹擾因素糾纏在一起,如果不通過試驗是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案。
蒂姆·哈福德認為,這個時候,採用經過設計的試驗就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每一次試驗,都是一個優化下一步識別的過程,它能讓我們剔除幹擾因素,一步步靠近成功。
2、冒險的大跨步
在職業選擇中,還有一種情況比較普遍,那就是:已經存在的職業機會或已經想到的方法,都不能解決你所面臨的問題,這個時候,該怎樣通過「試錯」獲得突破呢?
這就是試錯的第二方法:冒險的大跨步。
2010年年底,我瞞著父母從老東家辭職出來,準備創業。在外人看來,我的工作還不錯,職場7年,收入高、很體面。
作為集團的改革派,我主管的人力資源部與市場部、財務部被同事們戲稱為「三巨頭」,是集團名副其實的實權派。
我在職的時候,經常會接到獵頭公司的電話,遇到不少看似不錯的職業機會,但我覺得那些都不是我想要的。
從職場小白到高層管理,薪水和職位步步高升,但幸福感的體驗卻並不強烈。
有人說:幸福=價值感+掌控感+滿足感,我很認同這個說法。我覺得依附於平臺,掌控感的缺失是影響我對幸福感體驗的重要因素。我拒絕了外面的機會,一頭扎進了創業的大潮中。
相較於以往,我從基層職位晉升到管理層,從小公司挪到大集團,這次投身創業的轉變對於我來說就是一次『』冒險的大跨步『』。這種冒險,能夠讓事情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所以,在職業選擇時,當你有非常明確的方向時,要敢於All in,敢於為自己的選擇承擔風險,高風險才能帶來高收益,只要你能擔得起,這些轉變都值得嘗試。
3、安全的鬆耦合
對於有些人來說,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比如,我有些來訪者是公務員,他們如果辭職離開體制內,那就意味著沒有了回頭的機會。很多基層公務員並沒有太深厚的職業技能積累和經濟積累,這就意味著,如果離開體制內去「玩大冒險」,一旦輸了,就會對自己的人生和家庭生活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試錯還有第三個重要的方法,那就是:降低系統的耦合程度,把緊耦合變成鬆耦合,為失敗留出空間。
耦合,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模塊之間的關聯程度。在《試錯力:創新如何從無到有》一書中,蒂姆·哈福德用「耦合」指代組織、系統、環境當中各個模塊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緊密程度。
比如:在多米諾骨牌中,碰倒一塊骨牌,後面的骨牌就會接連倒下,這樣的系統,就是一個緊耦合的系統。
有些人生選擇,對失敗的容錯率非常低,一個局部的小失誤,可能導致全局的大潰敗。所以,如果你處於這樣的系統或者環境中,你必須想辦法來降低系統的耦合程度。
以多米諾骨牌為例。多米諾骨牌賽事經常發生意外。一次,一位來拍攝多米諾骨牌賽事的攝影師不小心掉了一支筆,恰巧砸倒了一塊骨牌,結果把整個活動搞砸了。
為了避免意外事故對競賽的影響,如今的多米諾骨牌競賽,採取了安全隔離措施。人們把搭建好的骨牌隔離成若干個區域加以保護,直到表演的最後一刻才把每個區域的安全設置一一撤走。
這就是人為地把「緊耦合系統」變成「鬆耦合系統」,降低局部失敗對整體的影響,不至於讓全局無法挽回。
對於職業選擇來說,建構「鬆耦合系統」的方法很多,它可能是你職業技能的提升、可能是你經濟基礎的積累,亦或是你社會資源的延伸等等。
總之,如果你處在緊耦合的系統中,請仔細盤點自己的資源,為試錯創建安全區,在這個基礎上大膽地前行。
生活是一條河,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呢!年輕的意義在於感受和創造這個多彩的世界,而非故步自封,因循守舊。
畢竟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不確定中,對未來充滿希望,然後一步一個腳印前行。
世界很大,我們無法丈量完腳下所有的路,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嘗試來詮釋自己的人生。至於得與失,向來都是辯證的。失之東隅,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十餘年HR從業經驗,經歷了從一線員工到高管的職業發展歷程。只寫實用的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如果你正處在職場困境中,請為自己找一個靠譜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