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臨,孩子們又背著書包奔走於各輔導班。南南說,這個暑假媽媽讓他鋼琴考8級,現在每天被逼著練琴,他很煩。
老師說南南彈琴很有資質,學得快,別辜負了天賦,於是媽媽堅定不移讓他學下去,但是南南每天練琴前都很抵抗,經常被媽媽吵著才去彈琴,對此媽媽很苦惱。
其實不是南南不喜歡彈琴,他本身學得快,彈得也很棒,如果有好朋友來家,他很喜歡給他們彈琴聽,只是在大人的掌控下做事,讓他覺得很不爽,南南說,過級是媽媽的目標,不是他自己定的目標,打開始就有牴觸心理。
怎樣發揮孩子特長,讓他積極主動彈琴,而不是每天喪著被催被吵才練琴?
《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一書中提到,家長不要過多幹預孩子的事,強調發揮孩子的自主性,找到他的內驅力,讓孩子從本心出發,自己制定目標和計劃,孩子有掌控感,才會更自律。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和啟髮型教育家奈德,他們在書中揭示了養育孩子最本質的問題,如何幫助孩子獲得對生活的控制感,找到內驅力,並且充分發揮其自身潛能,非常值得家長一讀,家長懂得適當放手,才會激發孩子的主動積極。
一、找到內驅力
支持自主性,探索孩子究竟對什麼事情有內在動機。
學校的作業必須做,輔導班必須上,特長班要精進,多方向發展為將來的人生打好基礎,這是每個父母的想法,口口聲聲「我對你好,現在苦一點,將來的人生才會幸福多一點。」對於這些道理,孩子無可反駁,但絲毫沒有積極性,純粹為了應付老師,應付家長,這是你們的要求,我不得不做,有太多的勉強,甚至對抗。
為讓孩子積極學習,養成好習慣,很多家長會採取「胡蘿蔔大棒」這些外在獎勵措施,完成給「胡蘿蔔」獎勵,吃頓大餐,買個玩具;完不成給「大棒」,你要受懲罰,這是外驅力。雖然獎懲可以起到暫時性的激勵作用,但如果孩子衝著獎勵做,一旦沒有獎勵或者遇到挫折,很容易放棄,反而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只有找到孩子內驅力,發現動力,才能真正調動其積極主動性,全心投入。
「探索孩子究竟對什麼事情有內在動機,為了做到這一點,你可以通過詢問,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什麼事後會感到真的很開心。
跟孩子談談,在生活中他們想要什麼,他們喜歡做些什麼,他們覺得自己擅長什麼,如果他們出於某個原因來到世上,那這個原因又可能是什麼?「
跟孩子聊天,發現他的優勢和真正的興趣,比如發現他喜歡下棋,喜歡上科學課做實驗,喜歡編程樂高,而非彈琴畫畫......
還可以聊哪些事情他不喜歡做,甚至很反感,比如他說當老師和家長對他有太多期待的時候,他有壓力。如果家長對成績不那麼看重,不太要求名次,他就願意做。其實他也想做好,只是家長天天把成績掛在嘴邊,讓他很煩,就想別著勁,你說東他偏做西。
挖掘孩子的特長和興趣後,進而引導孩子設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達到這樣的目標,現在需要做什麼?
在整個聊天過程中,家長一定保持平和心態,即便孩子的意見和你不一樣,也不能生氣發火,否則讓孩子對你關閉心門。
讓孩子多說,引導孩子當下如何做,才能達成他心中的目標,傾聽他的規劃,你只是適當跟他分享意見,不能強勢要求他一定聽你的,否則就會壓制他對這方面的興趣,如果管教太多,凡事拿成績衡量,孩子有可能放棄本來感興趣的追求。
明明和磊磊都喜歡下棋,明明媽媽給他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每天做多少道題,下幾盤棋,如果輸了免不了會說孩子兩句,慢慢地孩子對這方面的興趣減弱,抵制上圍棋班,孩子連著兩年沒有升段成功,乾脆放棄不學了。媽媽過多的管制讓孩子有壓力,本來感興趣的事變得抗拒,適得其反。
而磊磊媽媽發現孩子興趣,引導孩子定目標,自己做學習計劃,為參加暑假升段比賽,磊磊設置打卡表,每天打卡做題、下棋,磊磊媽媽則多鼓勵和肯定,輸了也無所謂,發現不足再學再練就是了,磊磊圍棋進步就很大,升段很快。
任何時候,我們要分清這是誰的事,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你能不能替他下棋,你能體會到他學習的辛苦嗎?片面強求結果,多加管制,只會讓孩子離成績越來越遠。而當孩子在一個輕鬆的氛圍裡,沒那麼多要求,不會面對媽媽「你必須,你應該,你一定......」,而是自己規劃,每天打卡記錄,看著打卡表上的對勾,自身有掌控感,就會越來越自律,但如果操控感在你這裡,每天命令他做什麼,只有差強人意的結果。
二、自主規劃目標
發現孩子內驅力,接下來鼓勵孩子設定目標。家長和老師給孩子設定的目標,並不能代表孩子的意願,如同南南說的,「那是媽媽的目標不是我的目標。」加上平日的管制,讓南南產生牴觸心理。
如果目標出於孩子本心,他在制定計劃和行動的時候就多了積極性,學會自我負責,我要成為什麼人,我要做到什麼,我為自己做。
你可以問孩子,「在這個暑假結束之前,你想做點什麼?或者完成什麼呢?」幫助他們設立符合SMART原則(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實現(attainable)、切實(relevant)、有時限(time-based)的目標。
接著引導孩子將目標分解為可操作的具體步驟,在看到每一步達成後的進展時,身體就會釋放讓人快樂的多巴胺,更有成就感。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提到,「以孩子的smart目標為基礎,增加心智對比技術,存在什麼內在障礙嗎?他會有何感受?他又該怎麼重整旗鼓,繼續前進?」
心智對比技術由紐約大學的加布裡埃爾·厄廷根開發,幫助人們實現切合實際的目標。
「第1步,讓孩子設定他自己的目標;
第2步,鼓勵孩子就他所希望產生的結果寫下幾個詞,隨心所欲寫下任何想到的東西;
第3步,讓你的孩子考慮一下,實現這一目標具有哪些內在障礙。
比如磊磊的目標:圍棋升4段,他希望產生的結果是「自信,專注,冷靜,勝利」,他考慮的內在障礙是「慌亂,壓力,能力,困惑」。然後想像如何克服這些障礙,平日多學習並熟練掌握這些技巧,面對賽場上強大的對手要沉穩,不急不躁,越慌節奏越亂,保持冷靜。預想障礙,對方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採取哪幾種戰術,我分別運用什麼技能應對,提醒自己哪方面要再精進。
預見潛在的挫折和可能發生的情況,有助於孩子更有效應對挑戰,更有掌控感,行動計劃更全面更有力。
三、用第三人稱自我對話
當我們失敗的時候,自責、愧疚,不自信......這些負面情緒圍繞著我們,甚至很長時間一蹶不振。
在《自驅型成長》一書中說到,要引導孩子帶著同情心與自己交談,教你的孩子向他們最好的朋友一樣去支持他自己,說:「來吧!你能做到的,希瑟。」採用第三人稱自我對話,要比採用第一人稱自我對話強大的多,如果你的女兒通過名字來指代自己,她就更有可能採取距離更遠,更具支持性的朋友立場,而不是當個吹毛求疵的評論員。「
自我對話,像勸朋友一樣勸自己,說出自己的名字,用第三人稱跟自己聊天,鼓勵自己。
只有儘快從沮喪自責等負面情緒走出來,自我恢復,做出調整,才能明確下一步方向,避免陷落在一味地自我否定情緒中,於事無補,甚至破罐子破摔,最終放棄。
南南在練琴中出錯好幾次,有點灰心,這時候就可以用自我同情的方法,用第三人稱,像對待好朋友一樣自我對話,」南南,你可以的,這隻新曲子只是不熟悉而已,多練幾遍一定能拿下。「說自己的名字跟自己聊天,力量更強大,有效的自我對話,讓孩子儘快從低落情緒中調整過來,給自己打氣積極應對,不至於自信心太受挫。
媽媽希望這個暑假南南能順利通過鋼琴8級,單憑自己的意志去強求孩子,肯定會遭致孩子的牴觸心理,其實南南也喜歡彈琴,但他不喜歡每天枯燥的反覆多遍的練習,還有媽媽的監督。這時媽媽需要和南南聊聊,引導南南發現自驅力。
聊天時,南南表示可以過級,因為南南在學校表演過鋼琴,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大家都說他是小鋼琴家,他只是不喜歡每天被媽媽逼著反覆練習,如果媽媽同意讓他自己安排時間和練習的內容,他會很樂意。
媽媽讓南南寫下目標,結合老師建議自主安排練習,不再強制性要求,不監督,每天練完媽媽只管配合南南錄製視頻,發給老師即可。
媽媽接著引導南南,預想成功過級的場景是怎樣的,需要具備哪些能力,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將如何應對。
生活中南南媽媽也經常用自我對話來調整狀態,引導南南在面對困難時學會自我同情,南南追求完美,彈錯的時候很自責,也很沮喪,運用自我對話,「楠楠,你今天練琴練了好幾遍,雖然還不夠流暢,但整體順下來了,休息下再彈,一定會更好。」
南南自己制定目標,練琴更加主動,沒有媽媽的嘮叨和催促,每天定時坐到鋼琴前練習,並且打卡記錄。他說,「媽媽看你不管我,我自己做的就很好,我希望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楠楠媽媽也樂得省心。
對於成人來說,不妨問問自己,你的內驅力在哪裡,你因什麼來到這個世上?你的目標是什麼?運用心智對比,預想成功和挫折的情景,你希望具備的能力是?你可能遇到的問題是?你需要如何應對?提前準備,讓我們的人生多些掌控感。
你的生活你做主,同理,孩子的生活孩子做主。適當放手,做省心的父母,不必把「監工」的弦繃得那麼緊,莫因一顆「愛你的心」,卻讓孩子成為想拼命掙脫你的羔羊。父母先放手,孩子才自律,讓孩子自主創造屬於他的精彩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