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孩子,這4種教育千萬不能少,值得所有父母學習

2020-08-26 有聽故事FM

前兩天在微博上刷到一則「小學生拿第一份工資請父母吃飯」視頻,深受觸動。



視頻中,這個小女孩放暑假就在自家店裡幹活,總共做了9天,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資「180」元。


拿到錢之後,小姑娘沒有想著給自己買零食或衣服,轉頭請父母吃了一頓飯。


在吃飯的過程中,一家三口其樂融融,還時不時地碰杯慶祝。


最後結帳時,爸爸問道女孩「心疼不心疼」時,小女孩滿臉笑意地說:


「掙錢就是為你們花的」。



那一瞬間,全網都被這個小女孩給暖化了,這真是小天使本使啦,試問哪個父母不想要這樣一個「貼心小棉襖」呢~


據說女孩父母本想讓孩子體驗下掙錢的不易,但沒想到孩子不僅做得有模有樣,還懂得「烏鴉反哺」。


用第一份工資請他們吃飯,這真是一個意外又驚喜的收穫~


對此,很多網友都毫不吝惜自己的讚美:


我的天哪,這要是我的小棉襖,我當場就得淚流滿面,掏了我的心哪這是!


有孝心的好姑娘,平時家庭教育和氛圍一定好好......



看完這個視頻,大家都很問問這對父母:究竟是怎麼養的娃,居然這麼優秀!


其實優秀沒有統一標準,但只要家長們肯用心,給到孩子寬容又有愛的成長環境,他們都能茁壯成長,綻放自己的光芒。


1

給到孩子適當的「吃苦」鍛鍊


近幾年,吃苦教育開始盛行。


本著鍛鍊孩子的心態,很多家長都開始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綜合能力。


關於這一點,晨媽也是贊同的,因為沒有真正磨鍊過心智,又如何有劈波斬浪的勇敢?


一直生長在溫室中的花朵,又如何能獨自面對外面的風雨?


所以,吃苦不是目的,鍛鍊孩子的獨立品質才是終極奧義。


而且所謂的吃苦教育,不是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讓孩子具備吃苦耐勞的能力,在困難挫折面前,選擇勇敢面對而不是怯懦逃避。



這一點很喜歡閨蜜的做法,她不會特意讓孩子去吃苦,只會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鍛鍊孩子獨立的品質。


比如日常生活中,她絕不養成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性,會引導孩子自己摸索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當孩子孩子的考試、考級成績不理想時,她也從不打擊焦慮,而是讓孩子在挫折中越戰越勇;


平時寒暑假會帶娃做些社會實踐,帶孩子去體會不一樣的大自然生活......


正是這些細水流長的「吃苦」教育,才給了孩子展翅翱翔的勇敢與底氣,讓他不懼前路風雨,一往無前。


因而讓孩子吃苦,其實就是在為孩子的未來奠牢根基!


2

教會孩子感恩


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莫過於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更是在培養孩子的優良品質。


但現實是生活中,家長們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一切,包辦孩子的大小事,卻忘了教會孩子感恩和給予的權利。


但過猶不及,家長的愛太過濃密、付出越多,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就像熱播劇《三十而已》中的那個活在頂層的王太太,為了兒子「什麼都能接得住,同樣任何也能放得下」。



會多花錢送孩子去最好的學校,什麼時髦流行就讓孩子學什麼;


還會想要買小行星命名權,來作為兒子的成人禮......


可她越是付出良多,孩子和她的距離越是逐步加深,甚至孩子還會反過來嫌棄母親的文化低。


敲重點,愛孩子不是一味地付出,重要的是在付出中,讓孩子明白感恩與給予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又懂得感恩的孩子。


3

允許孩子犯錯


晨媽一直都很認同一句話:允許孩子犯錯,其實是給了孩子一次成長的機會。


因為堅持不讓孩子犯錯的背後,是父母一次次地嚴厲苛責,與孩子如履薄冰般的小心翼翼。


長此以往,孩子定然會缺乏嘗試的勇氣,自身的安全感也會有所缺失。


記得演員小陶虹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她的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沒忍住,對孩子吼:」你怎麼回事啊?」


女兒聽到這句話,一下子愣住了,就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地看著媽媽,嚇得不敢說話也不敢哭。



看到女兒如此驚恐的模樣,小陶虹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太大了,不應該給女兒留下一個印象,就是媽媽不允許」我「犯錯。


之後,小陶虹看了許多育兒書,開始反思、改變自己,想要給孩子充足的支持和信任。


後面,當女兒又不小心打碎東西時,小陶虹第一時間沒有指責,而是抱住孩子,輕聲安慰道:「害怕了吧?沒事的。「


就是這樣簡單的動作和話語,讓女兒放聲哭出來,因為她在母親這裡找到了安全感,和自己可以犯錯的底氣。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面對犯錯的態度,只有允許孩子犯錯,多讓孩子嘗試,才能讓他們不斷成長進步!


4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毋庸置疑,每一個孩子,都寄予了父母無數的期望。


但當期望過了度,也會成為束縛孩子成長高飛的枷鎖。


因為很多時候,家長所謂的期望就是讓孩子,承載了自己曾經沒有實現過的夢想,讓孩子來幫實現。


而當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或者有某方面的缺失時,家長的失望也是溢於言表的。


但其實,只有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能讓孩子真正地做自己,找到自身閃光點,並不斷地發光發熱。


就像電影《叫我第一名》中的男主,從小患有妥瑞氏症,手腳會不受控制地亂動,還會發出怪叫。


遭到周圍老師同學的異樣眼光,連父親也對他失望透頂。



只有他的母親,接納他的不完美,一直鼓勵他不要輕易被打倒,勇敢做自己並追求夢想。


雖然男主最後無法戰勝病魔,但卻憑藉自身努力追夢成功,也組建了自己的幸福小家,人生很圓滿。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像電影中的媽媽一樣,不急於否定孩子,教會孩子勇敢追夢,直面人生的風浪,活出自己的精彩。


養孩路漫漫,每一步都是家長們的一場修行。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在這條修行之路上,不斷進步和成長,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做彼此強大的依靠。

相關焦點

  • 小孩教育:這4種教育千萬不能少,值得所有父母學習
    ,試問哪個父母不想要這樣一個「貼心小棉襖」呢~據說女孩父母本想讓孩子體驗下掙錢的不易,但沒想到孩子不僅做得有模有樣,還懂得「烏鴉反哺」。用第一份工資請他們吃飯,這真是一個意外又驚喜的收穫~對此,很多網友都毫不吝惜自己的讚美:我的天哪,這要是我的小棉襖,我當場就得淚流滿面,掏了我的心哪這是!有孝心的好姑娘,平時家庭教育和氛圍一定好好......
  • 李玫瑾:家有男孩,這4種教育不能少,不然會後悔莫及
    家有男孩,望子成龍是父母們共同的期盼。但經常聽到有家長說,男孩比女孩難管多了,小時候調皮,長大了叛逆。期望中的那個陽光少年,漸漸變了模樣,讓人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李玫瑾教授說,對於男孩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陽光教育。
  • 家有男孩子,家長不能採取這4種教育方式,會毀了他
    導讀:家有男孩子,家長不能採取這4種教育方式,會毀了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有男孩子,家長不能採取這4種教育方式,會毀了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影響孩子未來,這4種教育方式最不受兒女待見,你家中招了嗎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一些先天遺傳方面的因素不能人為幹預之外,其它的很多方面都能受到家庭教育方式以及成長環境所改變,比如:性格。都說,一個人的性格會決定他的命運,而性格是在後天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要想自己的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將來有非常不錯的發展,下面的4種教育方式家長千萬不要採取,因為它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決定孩子的性格。
  • 日本4個教育細節,教出的孩子讓人「佩服」,值得每位父母學習
    以前我朋友給我回信,她已經在日本待了6年了,家裡有一個孩子,目前已經在日本幼兒園上學了。朋友跟我感嘆地說:日本的「變態」教育觀念和國內教育真的有大大的不同。每個國家的教育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和不同,但日本教育孩子哪些方面投入最多,並且每一個教育都特別「細心」,確實值得中國人借鑑和考慮。
  •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不能缺席
    在早期教育時要注意些什麼?早期教育的關鍵是「早」,早期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1.必須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儘管在嬰幼兒時期開發孩子的智力還為時過早,但是實施的時機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就需要父母在準備實施早期教育時有比較清楚地認識,了解孩子心理的不同側面及各自發展的規律。在這個基礎之上,父母採取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有效地進行早期教育,從而發揮它的意義。3.對兒童的刺激應豐富多樣。例如,除了在胎教中用音樂刺激外,還應經常撫摸孕婦的腹部以刺激胎兒的觸覺發育。
  • 心理學:有安全感的孩子,父母都做到這三點,值得所有父母學習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有安全感的孩子,父母都做到了這三點:一、面對孩子的提問及時回復自己的需求與建議如對方能及時的回答,內心就會感到的被尊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建議與需求能得到他人的回覆,孩子亦是如此。倘若經常性的批評孩子,孩子就會承認自己是這麼的無能,會導致自卑的心理,適當的批評孩子可以說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不對的地方加以改進。有些家長就有一種愛攀比的心理。拿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對比,比學習成績,比他人的學習效率比你高……。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越比較越是責罵孩子,一味的否定孩子就會沒有安全感,還會產生叛逆的現象。
  • 小學低年級,千萬別用這4種教育方式,容易把孩子推向深淵
    父母養兒育兒,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模樣,然而現實中,很多父母都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要避開這4種教育方式,不要誤導了孩子。於是一邊訓斥孩子太懶太笨,一邊直接上手幫孩子做好所有事情。父母的心思很容易理解,總是覺得孩子做不好,做得太慢,更怕孩子做錯,或者弄傷自己,乾脆自己把所有事情打點好。
  • 教育學家:家有兒子,這4種教育要趁早,晚了毀一生
    其中對教育男孩,有幾點講的還是蠻有道理的。教育家也是在某個大學擔任教師,關於教育的理念,還有其他方面都挺成熟的。所以家有兒子的,可以著重關注這幾點,讓孩子受益一生。如果不能及時告知孩子,則可能導致他走彎路,毀了自己的一輩子。教育學家:家有兒子,這4種教育要趁早,晚了毀一生。作為家長,不可懈怠,及早告訴孩子這幾件事。
  • 高智商的孩子,通常都有這4點「怪癖」,父母千萬別扼殺了天才
    這就導致了很多孩子的潛能愛好沒有被發掘出來,導致埋沒了。假使把孩子的天賦無限的放大,斥巨資培養,那麼在某方面達到大成的話,就一定會無限放大能力,這對人生來說是很大的推動。其實高智商的孩子,往往會展現出一些「怪癖」,父母一定要好好地觀察,別傻傻地斷送了未來某個鋼琴家,舞蹈家,數學家。
  • 教育孩子「不能說」的三種話,最後一種大多數父母都說過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做了什麼、說了什麼都會原封不動、不差一毫地複製到孩子身上。雖然現在打孩子的家長較之我們的父母輩已經少了很多,但是語言暴力卻是比行為暴力更加殺人於無形之中。,就會有無限次,不能解決問題還傷了孩子的心。
  • 這4種垃圾教育方法,千萬不要用在孩子身上
    ,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卻是不可逆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用這4種垃圾教育方法對待孩子。「血管神經都斷了,這是多大仇?」「下手也太狠了,是親爹嗎?」…僅僅只是因為孩子作業沒完成,就失控拿刀砍孩子,這是在教育孩子嗎?
  • 家有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 父母千萬不要觸碰這些「禁忌」要謹記
    尤其是這幾種情況,最是「忌諱」,不然孩子只會更叛逆。每個父母,都經歷過被孩子氣得快崩潰的時候。雖然每次發完火,都在內心告訴自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隨便對孩子發脾氣。可是有時候脾氣上來,控都控制不住。孩子的內心是很脆弱的,孩子也有自尊心,有些父母只知道批評教育是對孩子好,是避免孩子以後學壞。
  • 父母想讓孩子聰明又優秀,贏在起跑線上,這4樣東西可不能少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經濟條件和生活物質條件越來越好,不可避免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支出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家長選擇讓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生怕孩子落後人家一步,誰都想自家的孩子聰明又優秀。研究表明,很多成年人的行為習慣深受其早年的成長環境及原生家庭的影響。孩子的聰明優秀,除了天生聰穎之外,更多的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 這4種教育方式,養不出好性格的孩子
    想培養出好性格的孩子,務必警惕這4種教育方式——    01    嚴厲、專制型不可忽視的是,現在仍然有一些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化身「虎媽」「狼爸」,對孩子的教育十分嚴厲、要求嚴格、控制欲強,動輒打罵孩子。
  • 一線老師分享:這七種家庭,十年後孩子更優秀,值得父母認真閱讀
    所以教育孩子不能完全指望老師,家長的教育方式起到的作用更為重要。《人民日報》也專門發文指出: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一線教學幾十年的某老師,整理所教過學生的信息,大膽做出如下判斷:十年後,有出息的家庭,必定來自這七種家庭,值得所有的父母認真閱讀一番。
  • 孩子這4種表現,說明父母陪伴少,一定要警惕
    我想說作為獨生子女的這一代真的很累,我們上有老,下有小;想多掙點錢,還想兼顧家庭。尤其在有了孩子以後,我們想把一切最好的都給他們,於是我們拼命努力的賺錢,從而很多時候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脾氣暴躁不可理喻,其實這些都是對孩子缺少陪伴的表現,孩子有以下四種表現,就說明父母陪伴較少,一定要警惕。
  • 孩子有這3種行為時,招人煩且沒教養,家長千萬不能縱容
    人們常說,從一個孩子的身上能夠凸顯出父母的家庭教育;因為孩子本身就是一張白紙,很多行為都是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學會的。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等到孩子長大後再想去改正,就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時間,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走錯路。因此,當孩子有這4種行為時,家長千萬不能縱容,對孩子影響極深。
  • 火遍家長圈的12條「父母規」,太精闢了!值得所有父母認真學習!
    大家好,歡迎關注【內容匠人說教育】,記得右上角關注哦!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親子教育專家總結的12條「父母規」,這12條內容火遍了家長圈,非常精闢,值得所有父母認真學習,看完之後讓人受益匪淺,會更清楚家庭教育的意義。
  • 孩子出現這4種現象,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定有大出息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這幾種現象,就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特別好,只要堅持下去,孩子將來一定會出人頭地!1:喜歡讀書,善於思考讀書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愛讀書的孩子不僅能從書上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也能鍛鍊孩子的大腦,讓他們對於人生觀、價值觀有明確的定義。一個孩子要想長大以後有出息,多看、多學、多思考就是提升自己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