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有位媽媽在後臺私信我「寶寶快3歲了,還不會說話,可是你對他笑、跟他做遊戲,他又能回應你」。
這位媽媽是急得不行。
到了該說話的年紀,寶寶一點都沒有反應,是寶寶不肯開口說話嗎?
很多家長往往會忽略——寶寶的說話問題可能與聽力有關。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一些行為甚至會影響寶寶的聽力,導致寶寶的聽力出現問題。
拋開先天性聽力障礙,今天熊貓媽想跟大家聊一聊,家長的哪些行為會損傷寶寶的聽力。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 6 個月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聽力,剛出生的寶寶更是能夠聽見外界的聲音。但是在不同階段,寶寶的聽力反應不同:
寶寶聽力發育特點:
1~3個月:突然聽到大聲時,會全身抖動、兩手握拳;
3~4個月:識別某些聲音,聽到熟悉的聲音會扭頭去看;
4~7個月:聽到聲音時會轉頭去尋找聲源;
8~9個月:從被動地聆聽聲音發展為模仿大人去發音;
1~2歲:大多數寶寶會用單詞表達自己的想法。
聽力不像是其他生長發育能輕易檢測,很多家長都是在發現寶寶明顯的異常情況後,才重視寶寶的聽力,一般來說,檢測寶寶的聽力有 3 道關卡:
1、產前篩查
針對寶寶的聽力篩查在媽媽懷孕時就可以進行了,比如有些醫院會開設有耳聾基因的產前檢查項目,以篩查寶寶是否存在有缺陷的耳聾基因。
2、聽力篩查
寶寶出生後 48 小時至出院前,醫生會對寶寶進行聽力篩查,如果初篩沒有通過應在 42 天內進行複查;
若是複查仍然沒通過,需要在 3 個月內做聽力學診斷檢查,以便把握最佳的治療時機。
3、生活測試
家長在照顧寶寶時,留心觀察寶寶對突然的、尖銳的聲音是否有反應,或者在寶寶的耳邊拍手、搖鈴鐺,觀察寶寶是否會尋找聲源。
如果寶寶一直沒有反應則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造成寶寶聽力障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先天、後天以及對寶寶耳朵的不當護理,熊貓媽就來說說——生活中最容易被家長「踩雷」的行為。
01 躺著餵奶,小心中耳炎!
中耳炎是指位於鼓膜後方的中耳內液的炎症,多發於1歲以上的寶寶,感冒或流感是引起中耳炎的常見原因。
還有一種情況也會導致中耳炎——讓寶寶躺著吃奶!
寶寶在平躺吃奶時,乳汁可能會通過咽鼓管流入耳朵,加上寶寶的咽鼓管還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流入的乳汁會成為細菌的「營養液」,從而增加寶寶患中耳炎的風險。
如果中耳炎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鼓膜會被損傷,就會影響聽力。
媽媽在母乳餵養時,想要躺喂,儘量選擇側臥,餵奶時注意溢奶、嗆奶等情況,避免奶汁流入耳朵或是鼻咽部。
02 警惕「二手菸」的危害
其實,寶寶比成人更容易受到二手菸中有毒物質的影響。
寶寶長期處於煙霧中,除了會增加過敏和哮喘的風險,甚至會影響寶寶的聽力。
因為煙霧中的有害物質會刺激寶寶的中耳黏膜,使耳內的分泌液增加,造成內耳積液,從而使寶寶聽力下降。
有科學研究發現,被動吸二手菸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發生耳部感染的機率明顯更高,嚴重時可能影響聽力發展。
別說空氣淨化器、在陽臺抽菸能減少寶寶吸二手菸,香菸煙霧的顆粒非常小,即使不在寶寶身邊吸菸,吸菸者身上、地毯上也會殘留有害物質,寶寶逃過了「二手菸」,卻逃不過「三手煙」。
03 不要輕易給孩子掏耳朵
說到掏耳朵,很多家長都有這個習慣,真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啊!
實際上,耳朵並不是什麼髒東西,反而還對寶寶的耳朵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比如防止小蟲子等微生物的入侵。
而且耳朵本身就具有清潔能力,一般耳屎都能自行排出,如果家長頻繁給寶寶掏耳朵,很容易引起外耳道炎,甚至會弄傷寶寶的耳膜,影響寶寶的聽力。
總之,一定不要給寶寶掏耳朵!寶寶的耳屎過多時,最好是讓專業醫生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