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習慣動作最傷寶寶聽力,爸爸媽媽最好別做!

2020-12-23 父母堂

寶寶的聽力敏感而脆弱,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家長無意識的動作卻會影響寶寶的聽力。那麼,為了寶寶聽力的正常發育,有哪些習慣動作是需要避免的呢?

習慣動作1:常給寶寶掏耳朵

許多媽媽看到孩子耳朵裡有耳垢,看著不舒服,就忍不住用掏耳勺給孩子掏耳朵。但據統計,患外耳道感染的兒童,85%以上都有掏耳朵的習慣或直接因掏耳致傷而感染。如果日常護理不當,孩子的耳朵很容易發生感染、發炎、潰爛等症狀。

還有些寶媽喜歡隨手用髮夾、棉籤或手指甲等,在孩子的耳道內掏挖,這樣,病菌很容易進入中耳腔內,引起中耳腔感染、耳道長期流膿,甚至造成鼓膜穿孔。

這樣做才對:

·清潔寶寶耳朵,最忌諱的是用鐵的、鋼的金屬耳勺、塑料耳勺等硬器掏耳朵。

·可以將乾淨的毛巾沾溼後擰乾,把毛巾一角卷在手指上,輕輕擦拭外耳部位。

·如果用棉籤清潔耳部,千萬不可將棉籤深入寶寶的耳朵內部看不見的地方,可用嬰兒專用的大頭棉籤為寶寶清潔耳朵。

習慣動作2:讓寶寶平躺著喝奶

新媽媽在給小寶寶餵奶時,如果不注意姿勢和體位,也可能會給小寶寶的耳朵帶來意外的傷害。比如說讓寶寶平躺著喝奶,寶寶的身體處於水平位,很容易引起嗆咳,此時奶汁便可能通過咽鼓管流入中耳。小寶寶的咽鼓管長度較短而寬度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奶水很容易經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進而影響寶寶的聽力。

這樣做才對:

·由媽媽哺餵母乳的寶寶,通常採取側臥的姿勢來吸吮;

·用奶瓶喝奶的寶寶,應將寶寶的頭部墊高至少45度,讓奶瓶與寶寶維持水平而不是垂直90度的角度,以減緩奶水的流速,進而避免寶寶嗆奶。

習慣動作3:拍打寶寶的臉

和孩子逗著玩時,拍拍他的臉當然可以,但注意要避開耳朵,以免產生意外,使寶寶的耳膜在大力衝擊下受到損傷,出現穿孔。

穿孔的鼓膜會使中耳與外界相通,除了對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外,還會失去保護作用,外界的細菌、汙水、異物都會經穿孔進入中耳,引起感染、流膿。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還可能會引發腦膜炎等其他疾病。

這樣做才對:

·千萬不要揪寶寶的耳朵,更不能打耳朵附近的部位。

10個習慣動作最傷寶寶聽力

習慣動作4:高分貝音樂或噪音刺激

現在不少劣質玩具的音量過大,簡直成了噪音,如果把這些音源長時間、近距離地放在寶寶前面,可能會對寶寶的聽力造成永久性的損傷。寶寶長期生活在機場旁、高速路旁等高噪音的地方,也需定期檢查聽力。

這樣做才對:

·給寶寶買發聲玩具時要儘量選擇能夠調節音量的玩具,並且注意購買正規廠商生產的有品質保證的發聲玩具。買回來之後,即便是可調節音量的玩具,也要控制寶寶玩耍的時間。

·儘量少帶孩子去比較吵鬧的遊樂場所,或者要縮短在遊樂場逗留的時間。

·最好不要帶學齡前的孩子去電影院、KTV、酒吧等娛樂場所。

習慣動作5:捏緊鼻子用力擤鼻涕

感冒的時候鼻涕很多,有的家長給孩子擤鼻涕時,往往用兩個手指捏住他的兩側鼻翼,讓他用力將鼻涕擤出。這種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險,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細菌,如果兩側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會在壓力的作用下被從鼻後孔擠出,到達咽鼓管,引發中耳炎。

這樣做才對:

·方法一:用手指壓住一側鼻孔,由另一側將鼻涕向外擤出,然後用相同的方法再擤另一側鼻孔。

·方法二:將下巴向上抬起,用手指壓住一側鼻孔,通過鼻子抽吸將鼻涕從後鼻孔回吸到鼻咽部,然後經口咯出,然後用相同的方法再抽吸另一側鼻子。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用哪種方法給寶寶擤鼻涕,都不能用力過猛。

習慣動作6:捂住口鼻打噴嚏

孩子打噴嚏時,有些父母會讓他憋住噴嚏,或者不時捂著孩子的嘴和鼻子,其實這樣做並不好。因為人的咽部與中耳鼓室之間有一個咽鼓管,它維護著中耳與外界的壓力平衡。打噴嚏如果捂緊嘴和鼻子,會使鼻部壓力增高,細菌、病毒就容易隨氣流由咽鼓管進入壓力低的中耳鼓室,從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這樣做才對:

·打噴嚏時不要正對著別人,應用手帕或衛生紙巾輕輕掩住口鼻,既要讓噴嚏打出來,又不讓飛沫向遠處擴散。

10個習慣動作最傷寶寶聽力

習慣動作7:遊泳、洗澡不注意保護

遊泳、洗澡時寶寶的耳朵最容易進水,在玩水的時候有水進入耳朵沒有及時清理,極容易誘發寶寶內耳感染、損害聽力。

這樣做才對:

·遊泳時可使用遊泳專用耳塞,以防止水的進入。

·洗澡遊泳後,耳道內若積水,可將頭偏向一側,使耳道口朝下,單足跳躍數次,使耳道內的積水自動流出。隨後,用清潔的醫用棉籤蘸取耳道清潔液輕輕擦拭,殺滅耳道表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預防耳道內感染。

習慣動作8:捏鼻子灌藥

孩子生病了卻不願意吃藥,有些爸媽只好捏鼻子餵藥。這樣做並不會影響寶寶味蕾,使藥的味道減輕,反而有可能在寶寶掙扎時導致鼻腔分泌物或藥水通過孩子短直的咽鼓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另外,孩子的鼻腔黏膜、血管比較嬌嫩,捏鼻子餵藥時,家長的力度如果沒控制好,還會導致鼻黏膜和血管損傷。

這樣做才對:

·遊泳時可使用遊泳專用耳塞,以防止水的進入。

·洗澡遊泳後,耳道內若積水,可將頭偏向一側,使耳道口朝下,單足跳躍數次,使耳道內的積水自動流出。隨後,用清潔的醫用棉籤蘸取耳道清潔液輕輕擦拭,殺滅耳道表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預防耳道內感染。

習慣動作9:隨意使用抗生素

孩子耳朵發炎時,醫生會根據病情建議使用抗生素,而且要用足療程。但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的耳朵不痛了或不流膿了,說明病已經好了,就不必再使用抗生素。隨意停藥會導致藥量不足,藥效不夠,不能完全殺死細菌,使細菌產生抗藥性,不僅不能減少藥物的副作用,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或遲遲不好,最後可能出現無藥可醫的情況。

這樣做才對:

·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按醫生指示服藥,平時不濫用,一經使用,份量絕對要夠。。

10個習慣動作最傷寶寶聽力

習慣動作10:給孩子戴耳機聽音樂

據加拿大兒科專家提示,千萬不要給9歲以下的孩子,特別是嬰幼兒戴耳機聽立體聲音樂。這是因為,嬰幼兒的聽覺器官正處在發育階段,器官組織還非常脆弱,若給嬰幼兒帶上立體聲耳機聽音樂,聲壓直接傳遞到很薄的鼓膜上刺激聽覺器官,使之異常興奮,長期使用容易造成聽覺疲勞,損害聽覺器官。

這樣做才對:

·不可給寶寶戴耳機聽音樂。當給嬰幼兒欣賞立體聲音樂時,一定要把音量調小一些,讓寶寶聽一陣子就休息一會兒。

·聽音樂時,儘量選擇安靜的環境。

相關焦點

  • 別輕易對寶寶做這4個動作,小心傷到娃,多喜歡也不能做
    導語:別輕易對寶寶做這4個動作,小心傷到娃,多喜歡也不能做 有了寶寶後,父母、老人都對寶寶愛護有加,即使長相普通的寶寶,在自家人眼中,他都是最珍貴的,就像親戚家一個姐姐,她生的寶寶總被她老父親說長得難看,可寶寶的媽媽從不嫌棄,覺得寶寶是最可愛的天使。
  • 9個動作最傷寶寶耳朵,第2個你竟天天做
    你知道嗎,看似平常的小動作,有可能給寶寶的耳朵帶來不小傷害,甚至造成寶寶聽力下降。以下這幾個動作,許多爸媽都對寶寶做過,有的甚至天天做。媽媽要自查一下,如果存在以下行為,馬上停止!這個時候,媽媽會「好心」捏著寶寶鼻子讓他擤鼻涕。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如果媽媽捏的太緊,寶寶很容易將鼻涕擤到耳道,造成耳道感染,甚至引發中耳炎。5、不必要的噪聲有些寶貝在收看電視或收聽音樂時,往往喜歡把音量開得很大;有的寶貝還喜歡聽音樂,戴上耳機一聽就是幾個小時,無論在行走或做功課時都不願取下。
  • 寶寶少吃糖怎麼還有蛀牙?嬰幼兒齲齒要重視,這個習慣很傷牙齒
    其實,她性格並非如此,只是因為她之前的牙齒很黑,有嚴重的齲齒,因為父母當時沒有重視,結果換出來的牙齒長得都太「個性」,這也成為她最不自信的一點。據調查,我國每10個學齡前兒童有8個存在牙齒健康問題。但我們常常覺得,小孩子都愛吃糖,有齲齒很常見,等孩子大點換牙就好了。其實,如果乳牙蛀了很可能影響到寶寶將來恆牙的健康。
  • 寶寶雖然討厭但是在向媽媽用5個動作示愛,別再拒絕傷寶寶心了
    5個動作,雖然討厭但是在向媽媽示愛,別再拒絕傷寶寶了01、胡亂撥弄媽媽的頭發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對於頭髮很介意,特別是很討厭別人撥弄自己的頭髮,顯得很不尊重別人。當然了,這個撥亂頭髮的對象換成了自己的寶寶會好點,但是對於媽媽來說,還是更希望孩子不要用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其實,寶寶只想引起媽媽的更多注意,往往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也是媽媽在忙自己的事情的時候。
  • 1-22個月寶寶大動作發育能力訓練記錄,給爸爸媽媽做參考
    下面是早教中心給出的1-22個月寶寶大動作發育才能操練記載,包含了寶寶每個月動作發育的新技術,給爸爸媽媽做參閱,能夠根據不同月齡寶寶的動作發育要點,引導寶寶的遊玩,會讓寶寶生長得更健康哦。這篇很長但很有用,建議爸爸媽媽保藏起來,跟家裡人一同,根據寶寶月齡來進行比對!
  • 六成兒童聽力受損可避免 警惕這些動作傷了寶寶耳
    原標題:六成兒童聽力受損可避免 6月齡前給予適當幹預,患兒5歲時的語言能力可與正常兒童相當 醫學指導/廣東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吳佩娜教授 明天是第17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兒童聽力健康」。耳科專家指出,全球5%的人口(約3.6億人)伴有聾度為殘疾的聽力損失,其中逾3200萬為兒童。
  • 家長的這些小動作正在損害寶寶的聽力,抓緊自查!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無意中做的一些小動作或習慣,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損害了寶寶的耳朵和聽力,寶寶聽力損傷是不可逆的,一旦損傷,很有可能會造成聽力障礙,繼而發生言語障礙。所以,我們要從寶寶小的時候,就對他們的聽力做好保護措施,而日常生活中,這些要點需要爸爸媽媽們多多注意。那麼,為了寶寶聽力的正常發育,有哪些習慣動作是需要避免的呢?
  • 寶爸給寶寶換紙尿褲,常做的4個動作,會傷害到寶寶,別不當回事
    當家裡有了寶寶後,紙尿褲成了消耗最快的東西,剛買了一大包,沒用幾天就用完了,雖然比尿布貴很多,但是人人覺得它好用,讓家長們省了不少麻煩。有時候寶媽比較忙的時候,需要寶爸代勞,換紙尿褲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也是有講究的,特別是寶爸們要注意。寶爸不像寶媽那麼溫柔那麼細心,給寶寶換紙尿褲的時候都比較暴力,覺得換好就可以了,實際上很多方面都做錯了,而且對寶寶是一種傷害。
  • 寶爸給寶寶換紙尿褲,常做的4個動作,會傷害到寶寶,別不當回事
    當家裡有了寶寶後,紙尿褲成了消耗最快的東西,剛買了一大包,沒用幾天就用完了,雖然比尿布貴很多,但是人人覺得它好用,讓家長們省了不少麻煩。有時候寶媽比較忙的時候,需要寶爸代勞,換紙尿褲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也是有講究的,特別是寶爸們要注意。
  • 全國愛耳日報導| 耳朵痛、聽力下降、突發性耳聾 這10個習慣最「傷...
    (上遊新聞記者 喻舒)3月3日是第21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持聽力,終生受益。耳朵,是我們五官中最不起眼的,它的健康也最容易被忽視。可是,耳朵也是最脆弱的,不經意的一些習慣可能就會讓它損傷。那麼,究竟哪些因素會傷害耳朵?如何保護耳朵、預防聽力障礙?記者採訪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留美博士及博士後駱文龍教授,請他為大家詳細解答了相關問題。
  • 給寶寶剪指甲,10個媽媽9個都會犯這7種錯!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說的是爸爸給小寶寶剪指甲,結果寶寶假裝被剪到手指,嚇他爸爸的事。這時,最好的建議是每周給寶寶剪一兩次指甲,以避免抓傷寶寶的小臉。而腳趾甲長得稍慢一些,基本上一個月剪一兩次就可以了。2、誤區二:寶寶指甲一定要剪成弧形?一直以來,大家是不是習慣了把寶寶指甲剪成弧形,甚至有時候為了防止指甲內嵌,還會把指甲兩端剪去很深?
  • 寶寶口欲期,媽媽千萬別做這些動作
    小嘴一張,啥都要咬,寶寶最愛的事情莫過於此。從吃小手吃小腳到手裡有啥就吃啥,一旁的媽媽看的心驚膽戰,就怕「病從口入」,想盡辦法要改掉寶寶愛咬東西的小毛病!寶寶8個月大時開始嘗試爬行,小手接觸到更多小東西,並熱衷於放進嘴裡咬一咬,在不斷地重複「咬」這個動作時,來認識世界,打通與這個世界聯繫的通道。
  • 0~12個月寶寶的精細動作訓練指南,越練越聰明,千萬別錯過!
    到第2個月的時候,寶寶的手掌才開始慢慢鬆開。我們可以這樣做:手指撫觸:如果想在這時訓練寶寶手指精細動作的訓練,可以在洗澡、餵奶和遊戲的時候,輕輕地撫摸、掰開寶寶的拳頭,給寶寶的手指做撫觸,輕輕地一根一根地打開,再一根一根地合攏,輕柔地撫摩。
  • 寶寶4個部位很敏感,太乾淨反而不好,媽媽們別累了自己傷了寶寶
    文|秘籍君都說寶寶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張純淨的白紙,媽媽們分娩前也飽含期待擁有一個白白淨淨的寶寶,像小天使一樣聖潔可愛就最好了。然而到了寶寶落地那一刻,媽媽們震驚了,這個髒了吧唧的小嬰兒一定不可能是我家的,直到隨著時間寶寶慢慢長開,媽媽們終於認清現實,寶寶原來比大人還容易髒:無時無刻不在往嘴裡塞東西,隨時可能大小便,遇見什麼都要上嘴咬上幾口。於是有潔癖的媽媽一刻不能忍,恨不能天天給寶寶做全身淨化處理,可是不是所有部位都乾淨才好,比如,寶寶4個部位很敏感,太乾淨反而不好,媽媽們別累了自己傷了寶寶。
  • 媽媽帶寶寶睡覺,寶寶模仿爸爸的動作「扒拉」媽媽,網友:鬼靈精
    媽媽帶寶寶睡覺,寶寶模仿爸爸的動作「扒拉」媽媽閒暇的午後,正是適合睡午覺的天氣,寶媽帶著寶寶在床上打算休息一會,誰成想寶寶一點睡意都沒有,在床上摸爬滾打,隨後又模仿爸爸的動作要給媽媽掏耳朵。寶寶一臉專注的噘著嘴,手指直接伸到媽媽的耳朵裡,要幫媽媽掏耳朵,媽媽也是一臉生無可戀,內心告誡自己「是親生的,是親生的!」隨後寶寶又看到了媽媽的鑽石耳釘,一閃一閃的就吸引了寶寶的目光,這讓寶寶一下子就來了興趣,開始摳媽媽耳朵上的耳鑽。
  • 寶寶常做一些「反常動作」,媽媽別疏忽大意,寶寶可能生病了
    有了寶寶之後,媽媽們的內心除了滿滿的感動和喜愛之外,還會有一些擔憂,因為孩子年齡小,不懂得表達自己,即使生病了也不能直接告訴父母;而父母最擔心的莫過於孩子生病了,不僅費錢,關鍵寶寶那麼辛苦,媽媽真的很心疼。
  • 寶寶常做一些「反常動作」,媽媽別疏忽大意,寶寶可能生病了
    有了寶寶之後,媽媽們的內心除了滿滿的感動和喜愛之外,還會有一些擔憂,因為孩子年齡小,不懂得表達自己,即使生病了也不能直接告訴父母;而父母最擔心的莫過於孩子生病了,不僅費錢,關鍵寶寶那麼辛苦,媽媽真的很心疼。其實孩子在身體出現問題之後,就會做出一些反常的舉動,只要媽媽注意觀察寶寶的反常舉動,就能初步判斷孩子是否生病了。
  • 護理過敏寶寶手忙腳亂?給爸爸媽媽幾個小叮嚀
    當寶寶確診了牛奶蛋白過敏,接下來,爸爸媽媽會面臨很多挑戰。因為你在生活中要非常細心,及時發現食品中隱藏的牛奶蛋白,進而避免寶寶發生過敏反應。  寶寶雖然可愛,但有時候也會從「小天使」變成「小惡魔」,讓父母倍感頭疼。本文將給爸爸媽媽們一些實用貼士,幫你解決育兒過程中的煩惱。
  • 寶寶聽力損傷不可逆,這些習慣是「元兇」,家長一定要小心
    就在昨天,有位媽媽在後臺私信我「寶寶快3歲了,還不會說話,可是你對他笑、跟他做遊戲,他又能回應你」。這位媽媽是急得不行。一、寶寶聽力發育的特點寶寶在媽媽肚子裡 6 個月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聽力,剛出生的寶寶更是能夠聽見外界的聲音。
  • 多讓寶寶做這4個動作,大腦會一天比一天聰明,媽媽趕快行動起來
    所以,嬰幼兒階段是他們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也是關鍵期,而且嬰兒時期寶寶大腦發育的好壞直接關乎他們將來的智力水平。當然,媽媽若是想要寶寶大腦更聰明,也需要給他們更多的外來刺激,特別是平時要讓寶寶多做這4個動作,相信智力提升會更快!俯趴0-6個月是寶寶俯趴的黃金期,而且對他身體和大腦發育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