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次大會吸引了40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行業資深管理者、一線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科技行業人士,共同探索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與教育服務供給方式,促進智能化教育研究的深度開展,加速推進應用的融合創新。本次大會由中央電化教育館與北京師範大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在線直播實時觀看人次超過640萬。
開幕式部分與會嘉賓合影
當前我國的信息化發展正處於戰略發展機遇期,機遇和挑戰並存。「面向新時代新要求,當前的教育評價難以幫助解決現階段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也難以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新需求。」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指出,科技的發展為教育評價變革帶來了新的可能,科技賦能教育評價,是推動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服務我國基礎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有效手段和強大推動力。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認為,後疫情時代,教育觀念要轉變,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健康第一」,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加強教育信息化,促進人才培養方式的改變;吸取這次疫情期間居家學習的經驗,真正把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老師需抓住教育內容的重點,並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情和心理。
當前隨著深度學習算法在語音和視覺識別上的不斷突破和大數據的應用,教育領域已經成為人工智慧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以醫學教學為例,模擬了仿真教學如何讓學生形象直觀地認知教學內容並進行操作實驗。他指出,VR技術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基礎,VR+教育的發展,會出現大量VR教育教學應用系統,VR與AI、大數據與網際網路5G等將共同支撐智慧教育的發展。
「未來不是屬於A.I.,而是屬於掌握A.I.的人類。」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創造力,但師生負擔過重,創造力無法解放。人工智慧過程化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智能推薦,可以幫助教師精準教學、學生個性化學習,為師生減負增效。「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突破,諸如國際領先的OCR識別技術、中英文作文智能評卷、自然語言理解,能夠以過程評價支撐教學改革、以學習者為中心因材施教,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教育均衡。」劉慶峰說。
本次大會為期兩天,由1個主論壇,9個線下分論壇,4個線上分論壇組成,議題涵蓋人工智慧、大數據、腦科學、心理健康、智能化教學、教學評價等諸多領域,為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與教育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搭建開放的學術交流平臺。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忠耀)
[責任編輯:辛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