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化,民族精神在美育中的升騰—— 《回族史詩》淺談
自古以來,談詩被視為雅事,詩被認為是文學審美的最高境界。如果我們將文學比喻成滋養人的精神的牛奶,那麼詩就是煉乳——奶的濃縮。它濾掉了水分,留住了精華,歷久彌香。
「詩須要有為而作,用事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蘇軾語)在漢語成語中,有很多來自詩家的名句。日常交流中,我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加以運用。譬如「勞燕分飛」這個成語來自《樂府詩集中的東飛伯勞歌》;「尋章摘句」 則來自《唐·李賀的「西園」詩之六》;「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當我們看到小孩子浪費飯菜時,我們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熟語來自唐代李紳的《憫農》詩的第二首。這樣的例子,俯首即是,不勝枚舉。可以說詩在千百年來,已經沁入中華文化的骨髓之中。
先秦之前的詩歌,總匯成集,稱為《詩》或《詩三百》(實際上是305首),到了漢代,這305首詩的詩集被稱為《詩經》。以詩為經,並將其置於五經之首,這在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定位,歷史上才產生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這樣一批偉大的詩人,才有了唐代詩歌的輝煌時代。因此,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是當之無愧的。
在中國回族的傳統經堂教育中,對於詩歌也出現了與之相呼應的定位。在我們習慣稱為十三本經的經堂教材中,也有一本詩經,叫做《真鏡花園》的詩集,波斯語叫「古麗斯湯」。這部詩經是伊朗的詩聖薩迪所作。把一部詩集納入經堂教育的必讀教材之中,體現了我們回回民族的美育意識,使得阿訇的預備人才「海裡凡」的知識視野更加廣闊。
在一個詩的國度,沒有史詩是不可想像的。這三大史詩就是: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格薩爾》以及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我們知道,中國的三大史詩都產生於少數遊牧民族,這不能說是一種巧合。詩歌是具有豪放性格的民族最好的情感表達方式。他們的民族特徵決定了他們以詩紀史的文體選擇。詩的吟唱性,使得詩歌便於傳播,這樣就更適合他們流動性的生產生活方式。因而,一位遊吟詩人或者是遊吟藝人,就成了傳播本民族文化的使者,就成了一座流動的圖書館。
現在說說我們的母族——回族的詩歌。
在我的閱讀視野中,現代回回穆斯林詩歌的創作還處於摸索期到成熟期的轉變之間。令人稱道的作品並不多見。活躍在當今文壇的回族穆斯林詩人中,較有名氣的,當屬孫謙。他的詩集《新月和它的反光》最近由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暨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這部詩集是孫謙《恆光——穆斯林三部曲》的序曲。這三部詩分別是《穆斯林詞》《新柔巴依集》和《蘇菲絕唱》。評論說,這部詩集從生活和宗教的結合之所在,表述了回族穆斯林的生活。作者深深紮根於時代生活和歷史文化中,並將觸角探至世界伊斯蘭文化核心,以詩意的稜鏡折射出中國回族穆斯林生活和文化的多面向。同時,這部詩集在濃鬱的宗教氛圍中所營造的現代氣息,表現了回族詩歌寫作中一種特異的與眾不同的格調,它也象徵著中國宗教詩歌的寫作,從浪漫主義朝著現代主義的轉型。回族穆斯林作家張承志先生也寫過《神示的詩篇》,但被人所熟知的,還是他的名著《心靈史》。當然在這裡,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忘記回回穆斯林老詩人馮福寬先生。他創作的回族詩歌有《穆斯林之歌》、《回回,我的回回》和《黃土魂》等。
至於長詩,受到詩界好評的,就是已故中國人民大學的馬德俊教授所創作的《穆斯林的彩虹》。
總之,回族穆斯林詩作,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品位上,正在一條漫長的路上行走。儘管這條路是空前寂寞的。不過這條路上的寂寞,正被一部稱得上世紀之作的作品所打破。
這就是今天為大家推薦的由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的《回族史詩》。作者名海澈·郭。
海澈·郭,(郭梅子)回族。曾任教師,雜誌報紙記者、編輯。
作品始於1973年起見諸報端,《民間文學》、《民族作家》、《西部文學》、《新疆青年》、臺灣《皇冠》雜誌及國內諸家報刊雜誌發表眾多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近年為自由撰稿人,重點撰寫民族歷史及相關文學著作。
梅子曾系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會員 新疆出版與旅遊資源專家委員會委員
作家協會新疆分會會員,民間文學研究會新疆分會會員
作者贈與筆者這部《回族史詩》,僅僅為時月半,對於這部大型詩作,只是通讀了一遍。在此只能談談我的一點粗淺的看法,不遑評論。
翻開這部史詩,心情格外振奮。腦子裡跳出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回回民族有自己的史詩了!接下來是手不釋卷,不忍輟讀。多少回回的傑出人物一個一個地從歷史中走出;多少回回的歷史事件一幕一幕地呈現眼前。縱觀是大氣磅礴、五彩斑斕;細讀則千迴百轉,各具情態。
《回族史詩》分為上下冊,共29卷,計有112首詩,如加上序言詩,則為113首。計100餘萬字。史詩從唐代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唐高宗李治在位,穆聖歸真的第十九個年頭)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派遣使節來華通好開始,一直寫到現代。時間跨度為1360年。
史詩的創作是離不開民族的族源,民族的活動地域,著名的民族人物的歷史貢獻以及重大的歷史事件等主要因素的。《回族史詩》正是沿著這樣思路寫下去的。需要指出的是,前面提及的《格薩爾》、《瑪納斯》等史詩,往往是以一個人物或一個家族為代表的斷代史事。
《回族史詩》則不同。她所及地域廣闊、所記人物眾多、所述史實幾乎貫穿於唐代以降的歷代重大歷史事件之中。這一豐富多彩的歷史現象,是在回族穆斯林「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和廣泛的社會參與性下形成的,也是迥別於其他少數民族之處。因此,《回族史詩》所敘述的是一幅群星燦爛、壯麗輝煌的回族英雄譜篇。
族源是一個民族的根系所在,當然位在史詩的開篇。作者在序言(也是詩的形式)中寫道:懷揣信仰,唐時來華的穆斯林,或來華朝貢或傳教,或富賈精英通商貿易;阿拉伯人、波斯人等受到唐皇的禮遇,豐厚賞賜及授予的官位使彌留者樂此不疲。--使臣留下了,商賈留下了,置辦田產門戶及宅地,娶妻生兒育女,與華人世代親居互通鄰裡。-從此中華大地多了一個智慧善良俊美的民族哪一朝哪一代沒有回回民族先賢青史留名的碑記?序言接下來又用詩的語言重點敘述了:賽典赤、鄭和、海瑞、鄭國鴻、伍長華、馬駿、馬本齋等回回歷史人物。接著寫到:從喜馬拉雅到長白山區,從東南沿海到大西北,在世界上諸多地方,皆有回回兒女創新探究佳績。
這段序言詩,充滿了作者對於母族的摯愛,對於母族的自信與驕傲和對中華大地的深情感念。
從地域上看,《回族史詩》幾乎涉及了回族的主要分布區:從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到甘肅南部的臨潭;從青海的河湟到寧夏的六盤山;從雲南大理、玉溪、騰衝到聞名中外的沙甸;從六朝古都南京到舟山、鎮江、揚州、上海;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州、泉州到回輝村落的海南;從巍峨挺立的太行山到隘口天險雁門關;從首都北京到天津、冀中平原的滄州、河間;向南則有山東德州、濟南;太行山下的長治、豫西北的桑坡和中原腹地的襄城縣;從藏家穆斯林的卡利崗到香格裡拉,內蒙託茂回回的阿拉善;從白山黑水的關東大地到棕櫚樹掩映下的回回傣寨;有回回巨商揚名海外的香港,還有華僑回回的泰國、越南、緬甸。回回官兵隨著成吉思汗西徵的步伐,從居庸關到額爾古納河、班朱尼河的河畔;鄭和下西洋的航程,從馬來加到爪哇,從波斯灣到阿拉伯海, 從印度的古裡到非洲東部的索馬利亞。清代白彥虎帶領起義部隊越過大雪封凍的天山,來到吉爾吉斯的納倫河畔。從此那裡就有了一個新的民族——東幹。
以上是由大地理角度觀之。為了達到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回族史詩》所描述的,有的細到一座橋、一條河、一條大街、一個小巷,一個回族社區,比如伊斯蘭先賢「宛葛斯墓」以南的流花橋;鎮江的巴巴巷;天津的天穆村;北京的牛街,前門五牌樓前的回族文化沙龍——馬思遠清真茶館等等。
《回族史詩》中,自然而然地要提及穆斯林的禮拜場所,我們的精神家園——清真寺。比如廣州的懷聖光塔寺、西安的化覺寺、南京的淨覺寺、揚州的仙鶴寺、北京的東四牌樓清真寺和牛街禮拜寺等等。
下面說人物。我將《回族史詩》所涉及的人物大致分類如下:
宗教人士:最早來華的穆斯林三賢:宛葛素、吾外斯、蓋斯;葬於揚州巴巴窯的普哈丁;者合忍耶的道祖馬明心;虎菲耶創始人馬來遲;漢學派(也叫金陵學派)代表人物,明末清初的王岱輿先賢和劉智(介廉巴巴);其後的馬注,馬德新(復初),馬聯元;近代回回教育家,北京牛街的王浩然大阿訇;伊斯蘭教學者山東學派創始人常志美(人稱常巴巴);著名阿訇達浦生、王靜齋、哈德成、馬松亭、虎嵩山、馬良駿、龐士謙、買俊三;西道堂創始人馬啟西等。
回回穆斯林文化名人:唐代詩人李珣、李舜弦兄妹;宋代書畫大家米芾;元代詩畫家高克恭;詩人薩都剌,丁鶴年;明代大思想家李卓吾(李贄);清代畫家改琦(牛街改敬信、改敬禮的祖先);鹹豐年間的民族教育家,天穆村人王德輿;教育家:清代回族學者蔣湘南;民國時期的教育家、四川人蔡大愚;北京馬甸人士,清末民初的著名報人丁竹園、丁寶臣兄弟。北京的張子岐(主辦營口醒時報);劉孟揚(大眾報主筆、創辦「民興報」「白話晨報」等)劉仲儒(天津時報等);社會活動家馬天英;《申報》主筆伍特公;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唐柯三;伊斯蘭學者傅統先;伊斯蘭學者,「舎西德」陳克禮;詩人沙蕾、木斧;學者王夢揚;納訓(翻譯家,「一千零一夜」的譯者);回族學者林興華(林松教授之父);回族學者薛文波(北京馬甸人士);法文翻譯家、學者馬宗融;法學家韓幽桐、端木正;著名學者、阿拉伯語言學家、教育家馬堅;歷史學家:白壽彝、楊志玖;回族學者、阿拉伯史、阿拉伯文化的博士生導師納忠;回族女學者仝道雲;
回族重臣:宋代的蒲壽宬;元代的賽典赤·瞻思丁(先後任陝西、四川、雲南的平章政事);阿合馬(位居宰相);扎八兒火者;哈散哈只;玉速阿刺;合麥德(回回譯史);扎馬魯丁(曆法學家,官職不詳)。明代:開國元勳:常遇春、胡大海、馮勝、藍玉、沐英、丁德興、馮國用;馬沙亦黑、馬合馬二人是天文學家,任回回欽天監的正、副職;還有清官海瑞;馬文升等。明代還出現了一個重量級的人物,那就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鄭和;清代:湖北巡撫伍長華,馬吉符,還有晚清的海軍將領薩鎮冰;光緒年間駐外公使楊儒等。馬麟(甘邊寧海鎮守使);民國時期的高級將領白崇禧;首任文化部長,教育學家馬翼鄰等。
愛國烈士、將領:林則徐的部下,抗英將領馬辰;抗擊八國聯軍,保衛正陽門而犧牲的馬福祿;中日甲午戰爭中,犧牲在朝鮮的左寶貴;第二次鴉片戰爭為守衛大沽炮臺而犧牲的沙春元;鴉片戰爭中保衛定海的回回總兵鄭國鴻;武昌起義的馬驥雲、沙金海、馬祖金;一戰中在法國犧牲的馬毓寶;五四運動領導者之一,革命烈士馬俊;山西抗日英雄,慘遭日本殺害的馬君圖;回民支隊領導人馬本齋;武漢保衛戰中犧牲的中山艦艦長薩師俊(薩鎮冰的侄子);東北軍的營長安德馨;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之一張秋明,抗日烈士金方昌,郭志雄;等。
回族反暴政起義的人物:白彥虎、杜文秀、米喇印、丁國棟、蘇四十三(撒拉回)、田五、張文慶等,還有反抗沙俄屠殺礦工、維護中國主權的回族礦工徐天堯、安玉等。
穆斯林商人巨子:宋代:蘇萊曼、蒲壽庚;馬佑齡、馬晉卿、魏子清、溫友松、米恩華、陳經畲等。
建築家:北京城的設計者,元代的亦黑迭兒丁
火炮專家:元代的阿老瓦丁、亦思馬
醫學家:北宋的梁柱,近代的白敬宇、白澤民父子等。
地理學家:馬以思(女)、力學專家金寶楨、航空專家張通、昆蟲分類專家張廣學;心血管病專家王士雯(女);核物理專家劉廣均;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蔣錫夔;核工業理化研究院總工程師劉廣均;森林生態環境和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蔣有緒;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廣學;微電子器件專家黃茹(女);
指揮家:李德倫;
藝術家:王蘋(女);馬三立;四川竹琴藝人賈樹三(盲人);李默然;侯喜瑞、馬連良、雪豔琴;
清末民初的武術家:王子平和大刀王五(王正宜)。
《太行山上》的詞作者桂濤聲。
革命幹部:劉格平、劉振寰、楊靜仁;穆青(新華社社長);沙明(兼任首任回族學會會長)。
近代古玩行(玉器行):南方有哈弻龍、哈少夫;「鐵百萬」(鐵寶廷)
上述的回回精英,約一百五十人之多,這些人物或為武、或為文、或從政、或從商、或從藝、或為工。他們在《回回史詩》中,有的被專篇歌頌,有的是大致描寫,有的則一筆帶過。這是作者對於人物輕重的選擇。在這裡,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將史詩中歌頌的這些著名的或不知名的人物,一一列出,就是要喚起回族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他們是我們民族的精英、民族的赤子、民族的榜樣;他們是我們回回人的驕傲,是他們與華夏兒女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我們不能忘卻他們。忘卻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至於《回族史詩》提及的歷史事件,由於大多數人物都是事件的參與者、親歷者,人物本身就融入在歷史當中了,在此就不再詳談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凡是到了中華民族的緊要關口,回回人必有所動作」。回族民族史與中華民族史休戚與共,息息相通。
《回族史詩》的創作特點:
一,語言。語言是人類思想的外在表述工具。人類所處環境是語言表述的先提條件,它決定了各自民族性格和語言特色。回回民族不同於我們先前說到的那些遊牧民族。由於是外來族群,由客居到融入,最後形成的一個新型的民族,其間充滿了本土民族沒有嘗試過的艱辛。歷經歷代統治者的打壓,回回形成了整體上的內斂自強,個體上內柔外剛的民族性格。因此,在思想外化——語言的表述上,沒有遊牧民族的過度張揚。這樣的民族性格在詩的表現上,也不可能具有和他們有千絲萬縷聯繫的阿拉伯人那樣強烈的外向性。
具體到《史詩》的作者,郭梅子的語言平和,敘事平穩,同時運用了一些特有的「回回話」,如「巴巴」、「提念」、「埋體」、「俊美」、「太思米」、「克爾白」等。族外人看了也許不知所云,族內人看了則倍感親切。同時語言上還有著女人特備的婉約和細膩。
二、《史詩》中的每一首詩的前面,都有一段小序,這在古詩中也是常見的,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有一段不短的序,介紹了這首長詩的寫作背景。《史詩》作者借鑑了這一傳統手法,在小序中,簡介這篇詩作的人物背景或故事發生的地點等等,為讀者下面的誦讀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有的詩在開頭,還引用《古蘭經》有關章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警示作用,穆斯林讀者尤其感到震撼。這是一般詩歌所不可能達到的高度。
三、詩的形式,不拘一格,根據詩境而定。比如《「巴巴窯」懷古》
「風吹萬木綠婆娑,運河邊有清香飄過,
遠望古唐城,寥寥寂寞,……
又是梅雨季節,清冷也是一種訴說,……
州界多水,水波揚也,鬱蔥蔥中臥仙鶴……
灰青釉綠彩背水壺,阿拉伯文書寫,
唐代殘墓,在揚州起佐;
中阿文明見證,『真主至大』銘文,
唐代胡俑頭,雙獅銅文鏡,
贈與二十世紀甄別,
一個永不衰老的定奪。 」
讀者一定感到了江南水鄉的味道了。柔柔地、靜靜地,有如吳儂軟語一般的輕巧。
再看《月系泉州灣》的一章「心泉清澈如詩說」中二首
「幼習詩學詩為伴,素有一號為心泉;
明經舉鄉一學子,儒氣雅風自泰然。」
「親撫百姓民心換,口碑誦之傳周邊;
壽宬建井水清澈,汲水兩瓶儆清廉。」
泉州回族蒲壽庚,官為宋代泉州舶司,管理海外在華互市貿易。其兄蒲壽宬為官清廉,留有《心泉學詩稿》六卷,被收入《四庫全書》。作者採用現代體七言古詩形式來表現所述的對象,情孚意合。
在《智者如虹》裡,詩人巧妙地將劉智先賢的名字嵌入其中,用「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基本色,歌頌了一位伊斯蘭學者如虹般的絢麗人生,別開生面。
下冊中的《古玩珍寶六韻》是五言、七言、說唱藝術俱用,不拘一格。僅列其中三首如下:
「中央商場多回商,首飾珠寶尤百祥;
坐店常營數十載,廣贏國內海外商。」
「北平市,前門外,廊坊二條特氣派;
購珠寶,買玉器,回民店家做買賣,
八方商人齊即聚來。」
「一條旺,三條賽,王府井街店面開;
地安門,隆福寺,回民珠寶古玩擺,
民國年間傳海外。」
後列二首,是北方快板說唱書形式,讀起來輕鬆活潑,朗朗上口,與表現地——北京的文化背景鬥榫合縫,特別是讓北京讀者倍感親切。
還有《鐫碑成達》中「秀才舉人狀元郎,優則仕,前人夢想。新學育教廢科舉,啟民智,新式學堂。」為天津快板書的借用在《我的卡力崗情人》中,作者運用民歌的手法,如反覆詢問「尙毛啊,你猜怎麼著? 」,尚毛是藏語,妹妹的意思。一唱三問,調皮可愛。
《白馬將軍永不逝》一詩,運用了歌劇、話劇分幕形式,仿佛追隨著左寶貴將軍鏖戰在當年的抗日戰場。另外一首《他,指揮自己的生命交響》則採用交響曲樂章的形式,比如奏鳴曲式,快板C小調,降E大調等,來表現詩的意境,李德倫大師猶如站在了我們的面前,在指揮一部交響曲。
總而言之,史詩根據不同的敘事內容,採取與之相配調律,給人以愉悅的變奏感。使得二十九卷的長篇,讀下來不至於雷同一律,單調而顯枯燥。由此可見作者的文不泥古、匠心獨運的創新精神。
四、《史詩》反映出的回族穆斯林民族精神境界
總結有四大精神: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主動融入中華文明的和諧精神;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和平環境中,積極奉獻社會的精神。
五、現在說說這部史詩的結尾。結尾猶如大幕落下前的最後陳詞,為畫龍點睛之筆,不可輕視。詩人在《今天,世界是透明的》尾聲詩中發出了這樣聲言:有人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有人問:世界,是民族的嗎?這是對於以強凌弱者的有力反詰!任何弱小的民族,都是世界民族之林的根葉,沒有他們何以成林?正如生物多樣性一樣,一花獨放不為美,百花齊放才是春。
六、《回族史詩》與《中國回回民族史》之比較
回族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中國回回民族史》出版於2003年9月。十二年後的3月《回族史詩》出版發行。前者結束了回族無史書的局面,意義重大;後者填補了回族穆斯林文學沒有史詩的空白,同樣是意義非凡。
史學講究考據,講的是一個「真」字。史學嚴格按學術路子走,基本是縱向的。史學的作用是鑑,是讓後人在對比中奮進。而史詩的核心則是一個「情」字,在史實的基礎上,詩魂於縱橫交錯中飄蕩,天馬行空般遐想,任情恣性地傾訴。或抒情,或懷古,或頌今、可悲憤、可浪漫、可激昂。史詩朗朗上口,便於朗誦,便於傳播,於誦讀中潤澤一個民族的心靈,完善一個民族的性格。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思無邪就是思想端莊。只有端莊思想的優秀文學作品,才能承擔起教化民眾,啟發民智的重任。即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詩化——讓一個民族精神在美育中升騰。
最後談談這部史詩的不足之處。任何作品,都有其瑕疵。我覺得指出這些不足,不是苛求,而是對作品的愛護,同時也是出於對作者的尊重。
先說《回族史詩》英文譯名。THELEGENED OF HUI
我認為這裡的翻譯極其不妥。Legend是傳說的意思,它的形容詞legendary是傳說的,荒唐無信的。大家知道,著名的《荷馬史詩》的英文譯名是 THE HOMER EPIC 「epic」 才是敘事詩、史詩的意思。正確的譯法我認為應該是:Epic of Hui Muslim Minority史詩中的第33頁:以普慈特慈的聖名為他求祈 不符合回族宗教語言的習慣。應該是以普慈特慈的尊名;
第20頁:默罕默德信徒三賢 不妥。默罕默德信徒是西方人的說法。他們管穆斯林叫作Mohanmmedan 意思是默罕默德教徒。
有次一位大學的英文教授問我「You are a Mohanmmedan? 」 我回答說「No!, I am a Moslem.」
第2頁:豐厚賞賜及授予的官位使彌留者樂此不疲。彌留者不妥,應該是滯留者,有滯留他鄉的說法;也可以說「客居者」。彌留是不久於人世的意思。
第513頁:他挺身威坐在黃包車上。威坐應該是「危坐」,危,就是端正的意思。成語:正襟危坐。
第542頁:剛宰的牛肉 就賣掉半扇。前一句不通,應該是「剛宰的牛」。後一句的「半扇」,也不符合回民的習慣說法。
還有不少值得探討的地方,如整個史詩沒有涉及臺灣的回回穆斯林,這不能說不是遺憾。
瑕不掩瑜,這些值得探討的地方,無妨於這部史詩的恢宏壯美。
最後引用《中國文脈》中的一段文字,作為結束語。
「有學生問我,如果時間有限,卻要集中地感受一下中國文化的極端豐富,又不想跳來跳去,讀什麼呢?」
我回答:「讀唐詩吧。」
在此,我們也應該這樣呼籲,如果想了解一下回回穆斯林民族多彩的歷史,那麼最簡潔的做法,就請你去讀讀這部鴻篇巨製《回回史詩》吧。
筆者贊曰:詩筆大如椽、縱橫上千年。煌煌回英譜,鑄魂青史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