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命分

2021-03-04 傷寒探微
五臟命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七第四十七《本髒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五。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於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太初之無,謂之道也。太極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也。未形德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也。此命流動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也。形體保神,各有所儀,謂之性也。是以血氣精神,奉於一形之生,周於形體所儀之性,亦周有分無間之命。故命分流動成形,體保神為性,形性久居為生者,皆血氣之所奉也。

平按:「奉」下,《靈樞》無「於」字。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十二經脈也。十二經脈,行營血氣,營於三陰三陽,濡潤筋骨,利關節也。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合者也。

衛氣慓悍,行於分肉,司腠理關闔也。

平按:「關」字,原鈔作「閞」,乃「關」字省文,袁刻作「開」,《靈樞》作「關」。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脾腎之神志意者,能御精神,令之守身,收於魂魄,使之不散,調於寒暑,得於中和,和於喜怒,不過其節者,皆志意之德也。

平按:「和喜怒」,「和」字原缺,袁刻作「知」,恐誤,《靈樞》作「和」,謹依《靈樞》補入。注「御」字原缺,據經文應作「御」。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滑利矣。

營氣和益也。覆者,營氣能營覆陰陽也。

平按:「滑」《靈樞》作「清」。

衛氣和則分解滑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

衛司腠理,故緻密也。

平按:「分解滑利」《靈樞》作「分肉解利」。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至,五臟不受邪氣矣。

志意所為必當,故無悔矣。志意司腠理,外邪不入,故五臟不受也。

平按:《靈樞》「不至」作「不起」;「不受邪氣」作「不受邪」。

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痺不作,

寒暑內適六腑,則中和谷化,賊風邪痺無由起也。

經脈通利,肢節得矣。此人之常平也。

若爾,血氣營衛志意調者,乃是人之平和者。

平按:「得」下《靈樞》有「安」字。

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也,愚智賢不肖,毋以相倚也。

五臟藏神,六腑化谷,此乃天之命分,愚智雖殊,得之不相依倚也。津液,即泣汗涎涕唾也。

平按:「谷」上,《靈樞》有水字。「液者」二字原缺,謹據《靈樞》補入。「愚」上,《靈樞》有「無」字。

然其有獨盡天壽,而毋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猶不能害也;有其不離屏蔽室內,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於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人有勞神怵惕,無所不為,雖犯賊風邪氣,獨盡天年。復有閒居無思,不預外邪,不免於病,不道傷命。同稟血氣,何乃有殊?願聞其故也。

平按:「其有」《靈樞》作「有其」;「猶不能害」《靈樞》作「猶有弗能害」。「邪僻」,「僻」字原缺;「之恐」二字原缺,謹據《靈樞》補入。

岐伯對曰:窘乎哉問也。

窘,奇殞反,急也。

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

肺、心居其上,故參天也;肝、脾、腎在下,故參地也。肝、心為牡,副陽也;脾、肺、腎等牝,副陰也。肝春、心夏、肺秋、腎冬,即連四時也。從五時而變,即化五節。節,時也。

平按:「五節者也」,「也」字原缺,據《靈樞》補入。

五臟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者,亦有長短、小大、厚薄、結直、緩急者。

天地陰陽,四時八節,造化不同,用參五臟,何得一也?五臟各有五別□□六腑皆準五臟,亦有五別,故臟腑別言各有五別,五五二十五也。五臟既五,六腑亦五,三焦一腑屬於膀胱,故唯有五。

平按:注「各有五別」下空二格,別本作「各有五色五別」,下二格不空。

凡此二十五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兇,請言其方。

心小則安,此為善也。易傷以憂,即為惡也。心堅則髒安守固,此為吉也。心脆則喜病消癉熱中,即為兇也。如此臟腑隨義皆有善惡吉兇,請具陳也。

平按:「其方」,「其」

字原缺,謹據《靈樞》補。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

髒小則神□不敢自寬,故常安,邪不入也。髒大則神氣宣縱,故憂不能傷,邪入不安也。

平按:《甲乙經》「以憂」作「於憂」。又按:《甲乙經》注云:《太素》「邪」作「外邪」。今本仍無「外」字。又注「神」下一字原缺左旁,恐系「收」字,袁刻作「敢」。

心高則滿於肺中,悗而喜忘,難開以言;

心臟高者,則神高也。心高肺逼□①於心,故悗喜忘也。以其神高不受他言,故難開以言也。

平按:「肺中」,「中」字原缺,謹依《靈樞》補入。「喜」《靈樞》作「善」。注

「心高」,「高」字原缺下方,細玩剩處,於「高」字為近,謹據經文作「高」。「逼」下一字原不全,細玩剩處,與「近」字相似,袁刻作「小」,恐未安,謹空一格。

①「□」,仁和寺本作「小」,宜補入。

心下則髒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

心下則在肺臟之外,神亦居外,故寒易傷也。亦以神下,故易恐以言也。

心堅則髒安守固,

髒堅則神守亦堅固,故其心臟安不病,其神守堅固。

心脆則喜病消癉熱中。

五臟柔脆,神亦柔脆,故髒柔脆人血脈上行,轉而為熱消肌膚,故病消癉熱中也。癉,音丹。熱中,胃中熱故也。

平按:「脆」原缺,謹據《靈樞》、《甲乙》補。「熱中」,「中」字原缺,旁有小注「中」字,據注「熱中,胃中熱也」,應作「熱中」,《靈樞》、《甲乙》同,袁刻作注,刻在「五臟柔脆」上,則混經於注矣。

心端正則和利難傷;

五臟端正,神亦端正也。神端正性亦和柔,故聲色芳味之利難相傷也,斯乃賢人君子所以得心神也。

心偏傾,操持不壹,無守司也。

心臟偏傾不一,神亦如之,故操持百端,竟無守司之恆,此為眾人小人所得心神也。心臟言神,有此八變。後之四髒,但言髒變,皆不言神變者,以神為魂魄意志之主,言其神變,則四種皆知,故略不言也。

平按:《甲乙經》注引楊上善云:「心臟言神有八變,後四髒但言髒變,不言神變者,以神為魂魄意之主,言其神變則四髒可知,故略而不言也。」與此注正合。袁刻「心臟言神」誤作「之神」;「意志」下空十一格,不合。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

人分所得,肺小則少飲漿水。又肺小不受外邪,故不病喘渴。喝,喘聲。

平按:《甲乙》無「喝」字。

大則喜病胸痺、喉痺、逆氣。

肺大喜受外邪,故喜病痺及逆氣也。

平按:「大則」下,《靈樞》、《甲乙》有「多飲」二字。《甲乙》無「喉痺」二字。

肺高則上氣,肩息欲咳;

肺高則上迫缺盆,故上氣喘息。兩肩並動,故曰肩息。又肺上迫,故數欲咳。

平按:「肩息欲咳」,《靈樞》無「欲」字,《甲乙》作「喘息咳逆」。

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

賁,當膈也,補昆反。氣來委膈,下迫於肝,致脅下痛,以肝居脅下故也。

平按:「居賁」《甲乙》作「逼賁」。「迫肝」《靈樞》、《甲乙》作「迫肺」。注「委膈」,原校作「垂膈」。

肺堅則不病咳上氣;

肺臟堅固,不為邪傷,故無咳與上氣也。

平按:「咳」《甲乙》作「咳逆」。

肺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以上四髒之變,例同心臟。

平按:「善」《靈樞》作苦。《甲乙》「易傷」下有「也」字,注云:「一雲易傷於熱,喘息鼻衄。」

肺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偏傾者,隨偏所在,即偏處胸痛也。

肝小則安,無脅下之病;

肝小不受外邪,故安,無兩脅下痛。

平按:「安」上,《靈樞》有「髒」字。

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喜鬲中,且脅下痛。

胃居肝下,咽在肝傍,肝大下逼於胃,傍迫於咽,迫咽則咽膈不通飲食,故曰膈中也。肝大受邪,故兩脅下痛。

平按:「咽,迫咽」三字原缺,謹據《甲乙》補。「喜」《靈樞》作「苦」。

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急,為息賁;

肝高上支於膈,又切於脅,支膈切脅既急,即喘息於賁,故曰息賁也。

平按:「切」《甲乙》作「加」。「急」《靈樞》作「悗」。

肝下則安胃,脅下空,空則易受邪。

胃居肝下,是以肝下則安於胃上,脅下無物,故易受邪氣。

平按:「安胃」《靈樞》作「逼胃」。

肝堅則髒安難傷也,

肝堅則外邪不入,故安,難傷也。

肝脆則喜病消癉易傷也。肝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肝偏傾則脅下偏痛也。

偏近一箱,則一箱空處偏痛也。

平按:「偏痛」,「偏」字《靈樞》無。

脾小則安,難傷於邪也;

脾小外邪不入,故安而難傷也。

脾大則善湊而痛,不能疾行。

,以沼反,胠空處也。脾大湊向空□而痛,大□不行則□胠空也。

平按:「善」《靈樞》、《甲乙》作「苦」。「□」《甲乙》音「停」。注「不行」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力」。「則」下原缺一字,袁刻作「脅」。

脾高則引季脅而痛;

脾下則□緩,高則□牽,季脅中痛也。

脾下則下加於大腸,加於大腸則髒外善受邪。

脾下即是大腸,故脾下加,出於脾臟所居之外,故喜受邪。

平按:「外善受邪」《靈樞》無「外」字,「善」作「苦」。

脾堅則髒安難傷也;

外邪不傷,故安。

脾脆則喜病消癉易傷也。脾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脾偏傾則喜瘈喜脹。

瘈,充曳反,牽縱也。脾偏形近一箱,動而多痺①,又氣聚為脹也。

平按:「喜瘈喜脹」《靈樞》作「善滿善脹」,《甲乙經》作「瘈瘲喜脹」。

①「痺」,人衛本注曰:據經文當是「瘈」字。

腎小則安,難傷也;

腎小不受外邪,故安而難傷也。

腎大則喜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傷以邪也。

腎大在於腰中,故俛仰皆痛也。

腎高則善背膂痛,不可以俛仰;

腎高去腰,著於脊膂,故脊膂痛,不得俛仰也。

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俛仰,為狐疝。

腎下入於尻中,下迫膀胱,故尻痛不可俛仰。疝,所奸反,小腹痛,大小便難,曰疝。疝有多種,此為狐疝,謂狐夜時不得小便,少腹處痛,日出方得,人亦如此,因名狐疝也。

腎堅則不病腰背痛,

腎在腰背之間,故腎堅則腰不痛也。

腎脆則喜病消癉。腎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腎偏傾則喜腰尻偏痛。

二腎有一偏傾,則偏處痛也。

平按:「癉」下,《靈樞》、《甲乙》有「易傷」二字。

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以喜常病也。

人之五臟,受之天分,有此二十五變者,不由人之失養之愆,故雖不離屏蔽,常喜有前病也。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五臟二十五變皆在身中,變生常病亦居其內,未知因候,知以為調養也。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

理者,肉之文理。粗,音麤也。

骭者心高,骭小短舉者心下。骭長者心堅,骭弱以薄者心脆。骭直下不舉者心端正,骭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骭,胸前蔽骨,蔽心神也。其心上入肺中,不須蔽骨,故心高以無蔽骨為候也。高者,志意高遠也。故短小舉者,為心下之候。下者,志意卑近也。

平按:「骭」,《靈樞》作「□」。「弱」下,《靈樞》、《甲乙》有「小」字。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掖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好肩膺者肺端正,脅偏竦者肺偏傾也。

大肩,胸膺反□喉骨陷入,肺必高上。

平按:「巨肩」,「巨」字原鈔作「臣」,謹依《靈樞》、《甲乙》作「巨」。「掖」《靈樞》、《甲乙》作「腋」。「好肩膺」《靈樞》、《甲乙》作「背膺厚」。「竦」《靈樞》作「疏」,《甲乙》作「竦」,注云:「一作欹。」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菟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骹,足脛也。反,前曲出也。

平按:「菟」《靈樞》作「兔」,《甲乙》作「脆」。「好好」《靈樞》、《甲乙》均不重,恐衍。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揭,舉也,起輒反。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

一箱獨高為偏。

平按:「高耳」《甲乙》作「耳高」。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

凡此二十五變,過分以為不善,減則為病,持平安和,以為大則也。

平按:「減」原鈔作「鹹」,謹依《靈樞》、《甲乙》作「減」。

黃帝曰:善哉,然非餘之所問也。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感也,甚寒大熱,弗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於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子言五臟之變,所知是要,然非吾之問本意。問本意者,人生盡於天壽,內則深憂大恐,外則甚寒極熱,然無所傷,不為病也。而有外無寒暑之侵,內去怵惕之懷,而疾病百端,其故何也?

平按:「感」《靈樞》作「減」。

岐伯曰:五臟六腑者,邪之舍也,請言其故。

五臟六腑堅端正者,和利得人,則道之宅也。臟腑脆而偏傾,則邪氣舍也。為道之宅,則其性和柔,神明聰利,人之受附也。為邪之舍,不離病也,心奸邪也,喜為盜也,乖公正也,言不恆也。是知二十五變,雖得之於天,調養得中,縱內外邪侵,不為病也。乖和失理,雖不離屏蔽,終為病也。前言一髒各有五病,未極理也;今言一變具有五臟,方得盡理,故請言故也。

五臟皆小者,少病,善焦心愁憂;

夫五神以依髒,故前言心臟之變,神亦隨之;次說四髒之變,不言神變;今總論五臟,初有四變,唯言於神,次有二變,但說於髒,次有二變,復但言神也。心臟形小,外邪難入,故少病;神亦隨小,故不自申焦心愁憂也。

平按:《靈樞》、《甲乙》「善」均作「苦」;「愁憂」上均有「大」字。注「自申」,袁刻「自」作「白」。

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

措,置也,旦①故反。

平按:「憂」上,《靈樞》、《甲乙》均有「以」字。「舉措」正統本《甲乙經》作「舉指」。

①「旦」,人衛本注曰:疑「且」之誤。今查仁和寺本,其字形在「旦」與「且」之間,視之為「且」亦

可。

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

意志卑弱。

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五臟皆偏傾者,邪心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覆言語也。

喜,虛意反,好也。和謂神性和柔,利謂薄於名利,並為人所附也。

平按:「得人」下,《靈樞》、《甲乙》均有「心」字;「喜盜」均作「善盜」。「不可以為人」,《甲乙》無「以」字。「覆」《甲乙》作「復」。

相關焦點

  • 解讀藏象學說中腦與五臟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五臟六腑的說法,*內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合稱為五臟,對*的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大腦也是*的一個重要器官,承擔著思考的重任,藏象學說中認為大腦與五臟是息息相關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腦與五臟的關係。
  • 《素問》針灸體系-五臟針灸
    五臟體系即五行,取象比類,將臨床繁雜症狀歸類為五臟,守五臟經隧以調其虛實,核心在於《素問.玉機真髒論》、《素問.調經論》。      三者相互獨立又有融合之處,皆可自成一家。獨立在於三者有各自的脈診方法,融合在於病因皆為虛邪(風寒溼不正之邪)中人或內傷飲食,治療上也有部分相通之處(守四時而刺)。
  • 五臟與六腑關係
    五臟六腑我們都已經學完了,接下來我們看看五臟和六腑之間有什麼關係五臟是心、肝 、脾、肺、腎之合稱。其共同生理功能是主「藏精氣」,即化生和貯藏精、氣、血和津液等精微物質,主持複雜的生命活動。其共同生理功能特點是「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之合稱。
  • 五臟在舌頭上的分布
    通過舌頭辨別五臟的虛實,通過簡單的食療,改善生活方式等防範於未然。中醫講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在舌頭上都有一定的區域分布:舌尖代表心肺,舌中代表脾胃,舌根代表腎,舌兩邊代表肝膽。這個是非常兇險的表現,說明胃氣虛弱嚴重 ,通過中藥的調理如果舌苔長不出來說明五臟功能逐漸下降。裂紋舌:萎縮性胃炎的一種表現萎縮性胃炎是屬於癌前病變,或者是一種大病不能恢復,說明五臟本身的陰液收到損害。舌頭像裂谷一樣慢性胃炎的 時間長病情在不斷加重。
  • 五味食物對應人體五臟養生 五臟病變會影響舌的味覺功能
    五味食物對應人體五臟養生 五臟病變會影響舌的味覺功能  中醫學認為,五味(酸、苦、甘、辛、鹹)源於天地之氣,五臟對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對五臟各有所歸,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長期地五味偏嗜會引發五臟的「連鎖反應」,不利於健康;反之,五臟病變會影響舌的味覺功能,使人對五味的喜惡發生改變,產生不同的飲食嗜味或口味的突然變化。  1.偏嗜酸味提示肝臟問題  酸入肝,酸味對肝有滋養作用,如山西、陝西一帶菜餚多酸,緣於當地氣候乾燥,人體津液易損,適當食酸可滋養陰液。
  • 中醫五行五臟的對應關係
    五臟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貯藏精氣,並能藏神,因而稱為「五神髒」。故其生理特點是「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14. 主血脈指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管中運行,流注全身,發揮其營養和滋潤作用。15. 心臟的搏動,主要依賴心氣的推動和調控。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謂「奉心化赤」作用。17.
  • 打哈欠伸懶腰對五臟有益
    其實打哈欠伸懶腰不僅對能活動外在的身體,中醫指出,打哈欠伸懶腰對五臟也有益。首先,你的嘴張大,臉部肌肉運動,下頜撐開,讓空氣儘可能多地進入。這些空氣充滿你的肺,讓你的腹肌鼓起來,橫膈膜降下去,當達到肺的最大負載量時,空氣再被呼出去。
  • 中基基礎理論-五臟-筆記
    五臟「藏」,是指藏於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包括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  「象」,是這五個生理病理系統的外在現象和比象。  藏象,指藏於體內臟腑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及與外界環境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五臟主藏精氣,以藏為主,藏而不洩;六腑傳化水谷,傳化物而不藏。奇恆之腑,雖名為腑,但其功能卻有異於六腑,並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具有似髒非髒、似腑非腑的特點。  藏象學說的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體現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五臟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
  • 五臟排毒的方法 這5種方法讓你五臟更乾淨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儲藏精、氣、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髒。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那麼,如果這五個部位堆積毒素,就會對身體產生傷害,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五臟排毒的方法。五臟排毒的方法一、肝臟毒素排法1.枸杞提升肝臟的耐受性。除了排毒之外,還應該提升肝臟抵抗毒素的能力。
  • 中醫五臟並非解剖生理概念 而是結構性功能概念
    中醫五臟不是解剖生理概念,是一個初級問題,中醫初學者就必須明了;然而又是一個高層次問題,它究竟是一個什麼概念,又是怎麼形成的?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這裡有三個類比:一是四時五行與五臟相類(四時加長夏為五時,以與五行五臟對應);二是生長收藏與五氣(五臟之氣)相類,故五臟之氣類比生長化收藏,理解為五臟的功能特性;三是寒暑燥溼風是自然四時的氣象變化,人則有喜怒悲憂恐的神情變化乃五臟活動產生的生命現象。
  • 五味入五臟,養五臟,遠離5個字,常做4件事,身體越來越健康!
    而人的五臟有心、肝、脾、肺、腎。自然界中的五味有酸、甘、苦、辛、鹹。中醫的五行學說講,五味與五臟有這一定的聯繫。《黃帝內經》記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因此,常食五味,可調和五臟的健康。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養五臟,方為健康!一、酸入肝酸性的食物具有收斂的功效,對肝臟有收斂的作用,尤其是肝火過旺,可以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平肝火,補肝陰虛的作用。
  • 葛洪桂龍藥膏五臟功能與調養
    百病之源,五臟為根,其實無論我們身體哪裡出了問題我們都應該從我們的五臟入手,尋找疾病的根源,從根上入手,才能徹底解決疾病。就像剛才說的無論是鼻炎、咳嗽、胸悶、氣短、痰多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還是老慢支、哮喘、氣管炎這些久治不愈的疾病,還是肺氣腫、肺心病、肺纖維化、肺癌這些被人們稱為絕症的疾病,看似都只於肺臟相關,但是五臟絕不是單獨存在的,五臟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肺臟功能的缺失和下降是五臟共同作用的結果。  心臟功能與調養  百病之源,五臟為根,五臟就是人體的百藥箱。
  • 五臟要健康,五行先平衡!中醫為你解讀五行五臟的內在關係
    五行和五臟相配關於五行學說,大家不要把它神化,它就是古人用來比喻物質世界分類的一個習慣說法,主要體現多邊關係。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五臟相生相剋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繫的。五臟之間既有相互滋生的關係,又有相互制約的關係。
  • 「一物具五味,五臟皆可養」,天生保護五臟的法寶,就是它……
    既酸甜可口,又帶有些苦和辛味五味子不僅口味獨特古代醫學上也是一種上品中藥材風乾之後泡水,藥用價值很高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一物具五味,五臟皆可養》中醫講「甘、酸、辛、苦、鹹」五味分別歸入到五臟與肝、脾、心、肺、腎相對應而五味子剛好對應了這五味是天生保護五臟的法寶
  • 你的五臟,怎麼樣?
    我們特意節選了一節課的內容,對照《學中醫》斷五臟的部分,一下就能明白了。歡迎走進中醫的世界,我是無疾。上次課,我們學了邪氣在表,該怎麼判斷。今天咱們繼續看病位在裡的話,都會有哪些表現。所謂的病位在裡,主要指的是臟腑病。不過,細說起來,六腑的問題,在斷病位的時候,往往會被歸到五臟上去。比如說大腸有問題,便秘了,我們會把病位歸到脾臟上去;膀胱出問題了,小便失禁,我們會說,病位在腎臟。
  • 五官對應五臟,滋養五臟,要注意舌、目、口、鼻、耳的哪些信號?
    人長得好不好看,一方面是父母遺傳的因素,一方面則是和五臟的變化有關係。有句話叫做「你的五臟是啥樣,長相就是什麼樣」,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五臟健康的人,五官長得會比較好看,舌頭、眼睛、嘴巴、鼻子和耳朵,各方面會很勻稱、乾淨。反之,五臟不好了,這些地方會開始「變醜」,透露出信號。
  • 中、西醫的五臟 到底有什麼區別?
    中醫的五臟不是定位性的,中醫說的「腎」不是長在腰部的那個負責泌尿的器官,其他臟腑不能和西醫解剖學上的器官劃等號。中醫的五臟,強調的不是結構,而是功能。既不是定位的,又不是結構的,雖然稱謂上和西醫的五臟一樣,但中醫的五臟更確切一點說,是對一系列器官功能的總稱。
  • 從五臟論「但欲寐 | 中醫經典徵文大賽作品展播(92)
    請點擊標題下方的「光明微教育」關注我們,了解更多動態~「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為少陰病的提綱證,臨證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因五臟皆可致
  • 《黃帝內經》:五臟應七竅,五臟的問題,全「寫」在臉上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由此可見,臟腑雖然看不見,但它們的「竅」則是隨時可用觀察的。所謂「竅」,我們可以理解成一個「觀察的門戶」。因此,又有『五臟應五竅』的說法,因為鼻和耳都是一竅雙孔,五竅常被稱為「七竅」。
  • 最養五臟的食物 你都知道哪一些
    五臟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器官。那麼我們身體中的五臟最喜歡哪些食物呢?來了解一下吧。心、肝、脾、肺、腎,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五臟。這五個器官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我們的整天健康。對於我們來說,要想保護五臟,就得先了解五臟最喜歡哪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