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新媒體記者 張藝萌 劉瀾瀾 報導
「我給你們做幾隻蝴蝶夾本子裡吧。」話音剛落,欒瑞花拿起剪刀,一張紅紙拿捏在手,攤開紙張,紙隨刀動,紙屑紛飛,動作一氣呵成。沒兩分鐘,幾隻模樣精緻的蝴蝶躍然手上。
6月5日,記者來到河北井陘剪紙第六代傳人欒瑞花家,環顧四周,各種人物、各類題材的剪紙琳琅滿目,其作品或氣勢如虹,或栩栩如生。一把剪刀,一個刻刀,一張紅紙,在她的手裡便可變幻出各種不同圖案。
欒瑞花正在刻畫。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瀾瀾 攝
「剪紙是一件需要耐著性子去堅持的事,一張紙、一把剪刀就能把一顆浮躁的心靈帶到另一個多姿多彩的藝術世界。」欒瑞花不僅把剪紙當作精神追求,還將興趣變成了事業,不斷創新剪紙作品的形式。
創新讓剪紙有了生命力
井陘縣民間技藝較多,而民間剪紙文化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剪紙藝術在這裡廣為流傳。井陘剪紙過去多以母女相傳、婆媳親授的方式在女性群體中傳承並發展。欒瑞花的這門剪紙手藝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學到的。 欒瑞花1980年出生,家住井陘縣東尖山村,她自幼跟媽媽陳捧捧(井陘剪紙第五代傳人)學習剪紙藝術。
在欒瑞花記憶中,她小時候,母親就經常在煤油燈下,坐在炕上剪紙,家裡的窗戶、家居,甚至書本上都貼著各式各樣的剪紙,為單調的生活增添了幾分色彩。
欒瑞花2個月完成的《醉八仙》剪紙作品。
「上小學時,我就對書本上的插畫感興趣。記得四年級上語文課時,我把一個插畫用小刀刻下,老師還專門批評過我,還被罰站,可是我晚上回到家還仔細研究那個插畫,想做個框裱起來。」從最開始對插畫感興趣,到刻意收集圖案、各種型號的小刻刀和剪刀,欒瑞花逐漸變成一個工具不離手的剪紙能手。
成家後,欒瑞花像普通人一樣照料家庭,雖然在村裡的一個小服裝廠做工,但是晚上回到家裡後,她就會拿起剪刀,認真鑽研剪紙技術。在她看來,井陘剪紙的「非遺」手藝重在傳承。
2016年,欒瑞花在天津美術學院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剪紙藝術培訓班的學習。這是她第一次參與專業性的培訓課程,這對她來說,像是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位剪紙技藝傳承人匯聚在一起,在專業導師的帶領下,系統性、多方位地學習剪紙藝術、剪紙文化。同是剪紙,不同地區的剪紙各有特色。在這次培訓班課程中,欒瑞花認識到精品剪紙是需要抽象設計與構圖的,更明白了不僅要著眼於歷史和當下,更要主動去思考剪紙的出路。
欒瑞花把剪紙做成鑰匙鏈等小物件,讓其更多地融入日常生活。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瀾瀾 攝
正是因為對作品花樣的不斷創新,才使得欒瑞花的剪紙有了生命力,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她把剪紙做成書籤、鑰匙鏈、扇子等小物件,讓其更多地融入日常生活。
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除了井陘縣欒氏剪紙第六代傳人,欒瑞花還有一個身份是公司總經理。2015年,她一手創辦了井陘縣瑞花剪紙藝術有限公司。那一年她34歲,籌資10萬元成立了公司,組織了剪紙工人40名,主營業務是剪紙藝術保護、剪紙作品批發零售。
成立公司後,欒瑞花的第一件作品是轟動當地的一幅逾8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剪紙作品。畫家張擇端一筆一畫刻畫出北宋都城東京的宏偉畫卷,在欒瑞花的剪刀下還原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欒瑞花不斷創新剪紙布局,「吉祥如意」「花開富貴」「松鶴延年」等傳統工藝剪紙,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此外,欒瑞花開始嘗試把一個人的肖像照片,搬到剪紙上來。這種工藝呈現出來的人物形象真實逼真,吸引越來越多的顧客訂購人物肖像剪紙。欒瑞花充分運用傳統的剪法,賦予作品新的內容,作品很受人們歡迎,很多作品實現了訂單式銷售。
欒瑞花正在培訓農家女剪紙技藝。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瀾瀾 攝
第一年年銷售收入50萬元,解決了40多名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這讓欒瑞花更加堅定了信心。於是,她通過創新管理、改進經營模式,給當地村民探出了一條新的致富路。
免費培訓兩萬多人
70歲的東尖山村村民馬翠英始終靠種地為生,自從欒瑞花的剪紙公司成立後,她一有空就跟著欒瑞花「學藝」。近六年時間,她跟著欒瑞花接訂單,共增收近3萬元。「這在閒時能掙錢,也能把精神氣兒提提。」馬翠英說。
70歲的東尖山村村民馬翠英來到欒瑞花家接受剪紙培訓。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瀾瀾 攝
越來越多的山外人對剪紙產生了興趣,欒瑞花經常把附近幾個村子會剪紙的老人請過來,並想辦法和村裡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在共同探討剪紙技藝和審美的同時,教授剪紙技藝。
隨著時間的推移,向欒瑞華求教的人也多了起來。「學習剪紙絕不只是多掌握了一門技藝,更是一種塑造自己的過程。」欒瑞花說,很多農家女只能在家帶孩子,沒有自己的獨立收入,這樣,家裡的日子很難翻身。所以她堅信,即使其他方面不夠優秀,只要村裡的婦女有手藝傍身,一樣可以光芒萬丈。
欒瑞花創立井陘縣瑞花公益社團。
剪紙公司成立後不久,欒瑞花就創立了井陘縣瑞花公益社團,致力於井陘縣內扶貧濟困。社團成立初期,主要從事剪紙技能培訓,尤其是針對農村留守婦女。社團多次舉辦剪紙文化培訓,組織剪紙技術交流,累計免費培訓8000餘人次學習剪紙,無償贈送8萬餘元的剪紙材料工具。因為通過教授剪紙解決了當地一些留守婦女就業問題,2016年欒瑞花還被評為「美麗河北·最美創業之星」。後來,公益活動逐漸擴充到搜集舊衣物發放給村裡有需要的人,以及幫助上學困難的學生和生活困難的老人等。
如今,欒瑞花已免費培訓村裡村外的農家女兩萬多人,帶著長期參與培訓的學生參加各地會展30多次。
如何把農家女的手藝帶到更多地方?欒瑞花也在不斷努力。目前,她剛剛對接了竇王嶺、蒼巖山的旅遊區,正在謀劃創建剪紙文化館。接下來,她想把剪紙物件兒放到更多旅遊區、服務區等地展示銷售,所得收入繼續補貼剪紙宣傳培訓。「讓非遺手藝不絕跡,又能讓村裡人掙到錢,這是路子。」欒瑞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