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視頻|一把小剪刀的扶貧故事

2021-01-15 長城原創

  長城新媒體記者 張藝萌 劉瀾瀾 報導

  「我給你們做幾隻蝴蝶夾本子裡吧。」話音剛落,欒瑞花拿起剪刀,一張紅紙拿捏在手,攤開紙張,紙隨刀動,紙屑紛飛,動作一氣呵成。沒兩分鐘,幾隻模樣精緻的蝴蝶躍然手上。

  6月5日,記者來到河北井陘剪紙第六代傳人欒瑞花家,環顧四周,各種人物、各類題材的剪紙琳琅滿目,其作品或氣勢如虹,或栩栩如生。一把剪刀,一個刻刀,一張紅紙,在她的手裡便可變幻出各種不同圖案。

  欒瑞花正在刻畫。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瀾瀾 攝

 「剪紙是一件需要耐著性子去堅持的事,一張紙、一把剪刀就能把一顆浮躁的心靈帶到另一個多姿多彩的藝術世界。」欒瑞花不僅把剪紙當作精神追求,還將興趣變成了事業,不斷創新剪紙作品的形式。

  創新讓剪紙有了生命力

  井陘縣民間技藝較多,而民間剪紙文化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剪紙藝術在這裡廣為流傳。井陘剪紙過去多以母女相傳、婆媳親授的方式在女性群體中傳承並發展。欒瑞花的這門剪紙手藝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學到的。 欒瑞花1980年出生,家住井陘縣東尖山村,她自幼跟媽媽陳捧捧(井陘剪紙第五代傳人)學習剪紙藝術。

  在欒瑞花記憶中,她小時候,母親就經常在煤油燈下,坐在炕上剪紙,家裡的窗戶、家居,甚至書本上都貼著各式各樣的剪紙,為單調的生活增添了幾分色彩。

  欒瑞花2個月完成的《醉八仙》剪紙作品。

  「上小學時,我就對書本上的插畫感興趣。記得四年級上語文課時,我把一個插畫用小刀刻下,老師還專門批評過我,還被罰站,可是我晚上回到家還仔細研究那個插畫,想做個框裱起來。」從最開始對插畫感興趣,到刻意收集圖案、各種型號的小刻刀和剪刀,欒瑞花逐漸變成一個工具不離手的剪紙能手。

  成家後,欒瑞花像普通人一樣照料家庭,雖然在村裡的一個小服裝廠做工,但是晚上回到家裡後,她就會拿起剪刀,認真鑽研剪紙技術。在她看來,井陘剪紙的「非遺」手藝重在傳承。

  2016年,欒瑞花在天津美術學院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剪紙藝術培訓班的學習。這是她第一次參與專業性的培訓課程,這對她來說,像是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位剪紙技藝傳承人匯聚在一起,在專業導師的帶領下,系統性、多方位地學習剪紙藝術、剪紙文化。同是剪紙,不同地區的剪紙各有特色。在這次培訓班課程中,欒瑞花認識到精品剪紙是需要抽象設計與構圖的,更明白了不僅要著眼於歷史和當下,更要主動去思考剪紙的出路。

  欒瑞花把剪紙做成鑰匙鏈等小物件,讓其更多地融入日常生活。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瀾瀾 攝

  正是因為對作品花樣的不斷創新,才使得欒瑞花的剪紙有了生命力,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她把剪紙做成書籤、鑰匙鏈、扇子等小物件,讓其更多地融入日常生活。

  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除了井陘縣欒氏剪紙第六代傳人,欒瑞花還有一個身份是公司總經理。2015年,她一手創辦了井陘縣瑞花剪紙藝術有限公司。那一年她34歲,籌資10萬元成立了公司,組織了剪紙工人40名,主營業務是剪紙藝術保護、剪紙作品批發零售。

  成立公司後,欒瑞花的第一件作品是轟動當地的一幅逾8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剪紙作品。畫家張擇端一筆一畫刻畫出北宋都城東京的宏偉畫卷,在欒瑞花的剪刀下還原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欒瑞花不斷創新剪紙布局,「吉祥如意」「花開富貴」「松鶴延年」等傳統工藝剪紙,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此外,欒瑞花開始嘗試把一個人的肖像照片,搬到剪紙上來。這種工藝呈現出來的人物形象真實逼真,吸引越來越多的顧客訂購人物肖像剪紙。欒瑞花充分運用傳統的剪法,賦予作品新的內容,作品很受人們歡迎,很多作品實現了訂單式銷售。

  欒瑞花正在培訓農家女剪紙技藝。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瀾瀾 攝

  第一年年銷售收入50萬元,解決了40多名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這讓欒瑞花更加堅定了信心。於是,她通過創新管理、改進經營模式,給當地村民探出了一條新的致富路。

  免費培訓兩萬多人

    70歲的東尖山村村民馬翠英始終靠種地為生,自從欒瑞花的剪紙公司成立後,她一有空就跟著欒瑞花「學藝」。近六年時間,她跟著欒瑞花接訂單,共增收近3萬元。「這在閒時能掙錢,也能把精神氣兒提提。」馬翠英說。

  70歲的東尖山村村民馬翠英來到欒瑞花家接受剪紙培訓。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瀾瀾 攝

   越來越多的山外人對剪紙產生了興趣,欒瑞花經常把附近幾個村子會剪紙的老人請過來,並想辦法和村裡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在共同探討剪紙技藝和審美的同時,教授剪紙技藝。

  隨著時間的推移,向欒瑞華求教的人也多了起來。「學習剪紙絕不只是多掌握了一門技藝,更是一種塑造自己的過程。」欒瑞花說,很多農家女只能在家帶孩子,沒有自己的獨立收入,這樣,家裡的日子很難翻身。所以她堅信,即使其他方面不夠優秀,只要村裡的婦女有手藝傍身,一樣可以光芒萬丈。

 欒瑞花創立井陘縣瑞花公益社團。

  剪紙公司成立後不久,欒瑞花就創立了井陘縣瑞花公益社團,致力於井陘縣內扶貧濟困。社團成立初期,主要從事剪紙技能培訓,尤其是針對農村留守婦女。社團多次舉辦剪紙文化培訓,組織剪紙技術交流,累計免費培訓8000餘人次學習剪紙,無償贈送8萬餘元的剪紙材料工具。因為通過教授剪紙解決了當地一些留守婦女就業問題,2016年欒瑞花還被評為「美麗河北·最美創業之星」。後來,公益活動逐漸擴充到搜集舊衣物發放給村裡有需要的人,以及幫助上學困難的學生和生活困難的老人等。

  如今,欒瑞花已免費培訓村裡村外的農家女兩萬多人,帶著長期參與培訓的學生參加各地會展30多次。

  如何把農家女的手藝帶到更多地方?欒瑞花也在不斷努力。目前,她剛剛對接了竇王嶺、蒼巖山的旅遊區,正在謀劃創建剪紙文化館。接下來,她想把剪紙物件兒放到更多旅遊區、服務區等地展示銷售,所得收入繼續補貼剪紙宣傳培訓。「讓非遺手藝不絕跡,又能讓村裡人掙到錢,這是路子。」欒瑞花說。

相關焦點

  • 視頻︱一把小剪刀 裁出鄉村振興路
    在鄆城縣雙橋鎮,有一座生產剪刀的扶貧車間,產銷兩旺,不但帶動了五十多名農村婦女集中就業,還在周邊村裡帶動了大量從事剪刀生產銷售的人群,幫群眾剪出了脫貧致富路,趟出了就業富民的鄉村振興路子。   由於當地黨委政府提供了電商營銷支持,目前這家以提供就業崗位作為扶貧方式的剪刀製造企業,不但經濟效益紅火,而且社會效益十分明顯。鄆城縣雙橋鎮剪刀製造企業經理梁棟說:「現在用工人數有五十多人,有貧困戶殘疾人,大多數都是周邊留守婦女,現在她們的工資大約在四千五左右,最高的能達到七到八千。」
  • 北投集團兩部視頻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德行天下·微影故事」活動...
    北投集團兩部視頻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德行天下·微影故事」活動中獲獎 2020-12-24 2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聯部短視頻《中國扶貧人物故事》
    內容提要:在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之際,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新聞辦公室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合作司聯合推出中、英、阿、法、西、俄六種語言版本的五集系列短視頻 ——《中國扶貧人物故事》。該系列短視頻瞄準脫貧一線普通人物,講述了中國人民艱苦奮鬥、取得脫貧攻堅事業偉大成就的生動故事。
  • 扶貧故事|舟山電信助力嵊泗黃龍南港村搭建「微平臺」
    南港村位於嵊泗黃龍島東南部,是舟山電信公司的扶貧結對村。南港村由於地處懸水小島,交通不便,信息相對閉塞,雖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文資源,但因村莊宣傳推介力度不夠,旅遊業尚未得到有效開發。為了能更好地宣傳推介南港村,舟山電信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協助搭建了「微平臺」,助力做好「微推廣」,同時也為外地遊客提供了一個快捷獲取南港信息的渠道,力爭為南港村的脫貧致富助上一臂之力。「魅力南港」官微共設置走進南港、南港門戶和便民服務三大模塊。三大模塊下又分別設置了相應子目錄。
  • 扶貧故事 | 廣州交投:扶貧路上的夫妻檔
    一種真心付出的奉獻 藍智賢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投身扶貧的這份責任感,慢慢也在妻子楊娜的心裡生根發芽。2017年6月,一聽到抽調人員充實扶貧工作的消息,楊娜也悄悄報名參加了平安村扶貧工作隊伍。 「老公,你那邊一個人太辛苦了,現在扶貧任務這麼重,女兒也已經三歲多了,爸媽可以幫我們照顧她。」
  • 央視時政微視頻《窯洞裡的讀書人》背後的故事
    選取獨特視角 講述大國領導人讀書修身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讀書修身的重要性,多次提到『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讀書已經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我們新媒體團隊便策劃打造一條時政微視頻,以故事化的講述方式呈現他愛讀書、會讀書的一面。」
  • 108集姓氏文化微視頻 《百家姓·起源故事》上線
    108集姓氏文化宣傳片《百家姓·起源故事》則著眼於姓氏文化「廣度」,一集一個姓氏,通過字面釋義、姓氏故事、姓氏發展變遷、姓氏知識點講解等環節,在五六分鐘的體量內,讓孩子通過微視頻方式,和姓氏文化來一次更親密的接觸。主創團隊於去年6月1日開始面向全球選拔108名「龍族少年」,用微視頻講述108個姓氏的故事。
  • 扶貧公益行 圓夢微心願
    近日,莎車縣墩巴格鄉牌坊(5)村的孩子們歡欣鼓舞,他們的「微心願」終於實現了,上海的叔叔阿姨們為他們送來了182套組合書桌椅。 墩巴格鄉牌坊(5)村為深度貧困村,村民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村裡的孩子們看書、寫作業時沒有書桌椅,只能蹲在地上或者趴在床上,時間長了腰酸背痛,他們多希望能有一個屬於自己學習的「小天地」。
  • 鳳陽縣:圓夢微心願,共青團助力精準扶貧
    截至12月,共發布11期微心願(其中2018年發布7期),累計徵集微心願898個,已被愛心人士認領891個,已幫助實現心願887個。這是團鳳陽縣委日前向社會交出的一年多來微心願扶貧的答卷,每一個數字都見證了該縣打好扶貧攻堅戰,助力貧困戶「拔窮根」「摘窮帽」。
  • 中國扶貧故事
    碧桂園員工、志願者、學生等參與《家園》首演2018年5月20日,碧桂園集團啟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行動,面向全國9省自區、14個縣(市、區)3747個村實施精準幫扶,推進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教育扶貧扶智、就業扶貧扶技等「4+X」扶貧模式,努力做好黨和政府扶貧工作的有益補充,助力國家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扶貧一線採訪的你 這兩篇一等獎作品創作故事值得一讀
    由於我們一直跟蹤記錄十八洞村扶貧工作隊在產業發展上的每一步思考,充分掌握了貸款給村民心態帶來的衝擊,在群眾評議會前對可能發生的結果進行了初步預判。因此,我們預先在會議現場安裝了攝像頭,用全程偷拍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投票過程的真實性,我們以這段獨家獲取的珍貴視頻為核心,展開講述這一貸款故事,讓《十八洞村這五年》在體現脫貧工作的艱巨性、複雜性上具備了有說服力的故事影像。
  • 巧奪天工|做一把不會生鏽的小剪刀
    懂啦,小知識,大世界!>在很久以前,有一把驕傲的小剪刀他一直都覺得自己是最厲害的,什麼都比別人強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小剪刀出門去郊外散步「咔擦、咔擦、咔擦,我是一把快樂的小剪刀。」小剪刀一邊唱著,一邊揮動著「雙手」(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譁啦譁啦.....」小剪刀的歌聲被瀑布聲蓋住了小剪刀不開心了,問:「是誰把我動聽的歌聲蓋住了!」「我啊,大自然的歌唱家——瀑布。」
  • 摺紙《刺客伍六七》金剪刀+自製倒計時小日曆+摺紙愛心便籤視頻...
    摺紙《刺客伍六七》金剪刀+自製倒計時小日曆+摺紙愛心便籤視頻教程來啦! 摺紙剪刀(刺客伍六七) 來源:摺紙大百科
  • 一把小剪刀剪出的漂亮的藍色六瓣花
    製作過程,準備材料:摺紙,筆,剪刀把一張藍色的正方形摺紙,沿著對角線對半摺疊,形成一個三角形,如圖再把上一步折好三角形的左角,往裡向右摺疊,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如圖。接著再把三角形右邊的角,往裡向左摺疊,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如圖然後再把上一步折好的摺紙右邊,從後往左對半摺疊,如圖再把上一步找好的摺紙,用剪刀沿著上面的摺痕,剪掉上面尖角部分。形成一個三角形。
  • 「微課堂」解決扶貧大問題
    □本報評論員丁新偉    為全村脫貧戶、貧困戶家庭的孩子同步補習文化知識,開展勵志教育……焦作市溫縣招賢鄉上苑村駐村第一書記趙海洋和幫扶隊員吳開越主辦的「微課堂」,在當地廣受好評。(據11月20日本報報導)    細微之處見真情、見真章。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羅鳳:扶貧路艱辛更暖心||文興智:從...
    「故事」,因此我的扶貧同事笑說:「耶,你扶貧還混得個『姑媽』當呢!」(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單微 整理)從有學上到上好大學興仁市馬馬崖鎮田邊村 文興智我叫文興智,家中有4口人,爸媽在浙江永康打工,我和弟弟在讀書,我家是興仁市馬馬崖鎮田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回想過去,我自己感慨萬千,感觸最深的應該是上學路吧!
  • 商務扶貧故事匯|產業扶貧:一元 一園 一願
    一元 一園 一願小區超市裡的扶貧農產品「一元專區」在貴陽某小區的惠民超市,不少顧客正在選購佛手瓜。這些佛手瓜個個色澤鮮綠,個大飽滿,與鐵頭甘藍、洋蔥一同擺放在「一元蔬菜專區」。惠民超市的「一元蔬菜專區」「我們超市是惠民生鮮超市,是市裡『菜籃子』工程的一部分,每天出售三種每斤不超過一元錢的蔬菜。」超市店長介紹說。
  • 《中國扶貧人物故事》重磅推出,看「小人物」匯聚大能量
    為全方位、立體化記錄此次在中國歷史上甚至全人類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偉大成就,多角度、多維度呈現人民群眾與日俱增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新聞辦公室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合作司強強聯手,重磅推出多語種系列短視頻《中國扶貧人物故事》。
  • 春風化雨,助力「小微」——農行任丘支行多措並舉,助力小微企業...
    隨著新時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改革,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新焦點。長期以來,農行任丘支行始終踐行服務三農、普惠萬家的初心,多措並舉,助力當地小微企業健康發展。▲農行任丘支行負責人在當地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經驗交流會上做典型發言。河北環亞線纜有限公司是任丘當地的優質小微企業,成立於2008年,主要從事電線電纜的生產銷售,先後與國家電網、碧桂園集團等建立了長期合作。
  • 「課程思政」新探索 廣州大學師生 改編百萬字扶貧日記創作微廣播劇
    近日,一部「聲」情演繹扶貧故事——微廣播劇《高山上的銀杏》在廣東電臺FM93.6播出。這部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協作辦策劃的廣播大劇創作演播班底大部分來自於廣州大學師生校友,他們在一個半月時間內將百萬字的扶貧日記「變成」了這部8集微廣播劇。廣大師生的「聲」情演繹相關報導也登上了學習強國等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