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關注,每天分享好看的文章!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劉墨林,雍正皇帝用以向舊制傳統發起衝擊的代表性人物,用以彰顯改革精神的說明性人物。從未參加會試、殿試前的「內定」,到將其欽定為「探花」的據理力爭,再到將其破格任命為「御前侍讀」,劉墨林自開始便被貼上了明確的「雍正皇帝政治勢力」標籤,如無意外,劉墨林會順利替代張廷玉的朝中地位,會成為乾隆皇帝的肱股重臣。
所以,劉墨林在雍正皇帝和「清流官員」之間的對抗中,成為了必然的牽連者和受害者,逐漸被排擠出了「清流」隊伍。
只是,劉墨林被清流們瘋狂進攻,真就是因為他對雍正皇帝的支持?
和青樓女子鬥藝,雖然讓劉墨林身陷漩渦之中,更是讓雍正皇帝和清流官員發生了一場著名的「禮法」、「規矩」之爭,但劉墨林並未因此事而成為眾矢之的。
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劉墨林,雍正皇帝還有過一次令人叫絕的操作。
新科進士「陛見」的時候,雍正皇帝為他們列了三個楷模人物,其中就包括一定要讓劉墨林落榜的「會試主考」——李紱。
「李紱就是朕為你們樹立的第二個楷模,忠的楷模。後來,有人告發你們進士當中有些考生去了青樓,他竟然不顧朕的主張,頂撞著非要把有些考生刷下來。他認為代朕辦差就一定要為朕負責,就要把這個事情辦好。這就是忠,忠心不二!」
要說雍正皇帝到底是修煉了幾十年的阿哥,到底是「六部辦差、民間闖蕩」出來的皇帝,他的這句話最起碼能達到三個作用:
1、作為天下讀書人的精神領袖,清流官員的代表人物,李紱對於雍正皇帝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雍正皇帝的這段話無疑會進一步穩固李紱在讀書人心中的地位和影響,能夠換回李紱「鞠躬盡瘁,一定不辜負皇上厚望」的回應,也屬情理之中。
2、不管是提前內定,還是雍正皇帝看中了劉墨林「敢於打破常規」的行事風格,劉墨林的書確實讀的很好,絕對是一個可塑造、可培養的人才。但如果雍正皇帝真想將其收為己用,還必須讓他明白他是如何僥倖成為「探花」的。
所以,雍正皇帝必須明確說明當初和李紱的爭論,讓劉墨林明白皇恩到底如何浩蕩!
3、最後一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劉墨林雖然被雍正皇帝強行欽點為「探花」,但李紱等清流官員仍然將其視為「異類」,甚至還認為劉墨林所為是「有辱斯文」。為了保護劉墨林,更為了平息李紱的怨氣和不平,雍正皇帝索性將劉墨林說成了成就李紱「忠心不二」楷模的功臣。
如此一來,即使李紱對劉墨林心
生怨氣,也不便再發作,劉墨林今後的仕途生涯勢才會更加順當。
可就算如此,甚至在雍正皇帝將劉墨林欽點為「御前侍讀」,給了他一個大大的平臺和施展空間以後,劉墨林竟然沉默不言,既不拒絕也無謝恩。
不拒絕,是因為劉墨林懂的這次機會難得,自己十年寒窗不就是為了等這個機會嗎?
不答應,是因為劉墨林已經答應了蘇舜卿返回蘇州老家過小日子,如果答應了雍正皇帝,豈不辜負了紅顏?
也就是雍正皇帝看中了劉墨林的才華,也就是雍正皇帝需要這樣一個尖銳人物,否則,就劉墨林在御前的表現,別說是仕途發展,能不能保住性命都難說。
所以,這份骨子裡的「囂張」,才是劉墨林最大的缺點;才是劉墨林始終不被「清流」接受的真正原因所在。
當然,劉墨林這一次的「囂張」畢竟還有情可原,風流才子嘛,總有個對青割捨不下的時候,但在其在「殿試」過程中的表現就屬於絕對的「作死」了。
「殿試」中,劉墨林洋洋灑灑、一揮而就,第一個交了考卷。
注意,這可是皇帝親自監考的「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基本相當於天下學子的終極夢想,縱然你有大才,縱然你再胸有成竹,是不是應該更加認真、更加慎重地對待?
所以,雍正皇帝才有了這樣一問:
「這麼快就寫完了?」
好了,劉墨林開始作死了:
「回皇上,聽說皇上每日批閱的奏摺在萬字以上,同皇上相比,臣算慢的了!」
首先,能夠參加「殿試」,說明劉墨林已經擁有了「貢士」身份,但這和進入仕途、擔任官職還差著十萬八千裡,自稱為「臣」,這是典型的「作死」!
皇帝問話,而且是「殿試」過程中的問話,劉墨林回答的每一個字都直接關係著他的未來乃至性命。可劉墨林的回答說好聽了叫不卑不亢、應對得體;說難聽了,就是巧言令色、不知死活。皇上那句「這麼快就寫完了」的問話,本就有著責備的意思在內,劉墨林竟然直接將拿自己和雍正相比,也難怪雍正皇帝會漏出不悅神色。
沒等雍正皇帝給出反應,看出雍正神色不對的隆科多主動站了出來:
「放肆!你是什麼人,敢拿自己和皇上相比?」
為什麼偏偏是隆科多站了出來?
根據清朝規定,「領侍衛內大臣」的責任範圍並不只是負責皇帝的安保問題,君前奏對時的僭越表現、言語犯上乃至一切對皇帝權威的挑戰、威脅都在其職責之內。
也就是說,劉墨林的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犯上」,所以,隆科多這個時任「領侍衛內大臣」才會發聲。
不過,也好在只是隆科多站了出來,鏡頭掃過的李紱、張廷玉和廉親王胤禩還都在等待雍正皇帝的態度。如果這三位人精站出來,肯定不會向著劉墨林,都是飽讀聖賢書的大儒,都是深諳官場規則的老狐狸,將劉墨林駁倒絕對是分分鐘的事。
一旦劉墨林被駁倒,雍正皇帝會如何看待這個「不知死活」的書生?又會如何顧慮三位重臣的面子,又會如何作出處理決定,可想而知。
只是,劉墨林似乎並沒想到這一點,認為只要拍對了雍正皇帝的馬屁,其餘的朝廷重臣只是渣渣兒而已。於是,劉墨林繼續自己的「作死」:
「追比聖賢本事讀書人的願望!」
對當朝重臣直接反駁,會給劉墨林帶來多大的仕途隱患,我們暫且不說;追比聖賢是讀書人的願望,這沒錯,但聖賢有沒有告訴你「上下有別」、「君臣之分」?更何況,現在的劉墨林壓根還算不上「臣」,只是一個有了功名的讀書人而已。
當著當代大儒、會試主考——李紱的面,當著前輩翰林、老輩進士——張廷玉的面,當著滿朝飽讀聖賢書的朝臣面,劉墨林的回答就算不上賣弄也會被人貼上賣弄的標籤。朝廷重臣、官場前輩訓斥一句,跪下認錯就是了,非得針尖對麥芒的回擊一句,這不是「作死」是什麼?
除了這次御前的「作死」外,我們再往前推,來到劉墨林剛剛參加完「會試」的時候。
考完「會試」以後,尹繼善給出了「放鬆」的建議:
「咱們呀有三件事急著要做,第一,找個酒樓去大吃一頓;第二,找個澡堂子,咱們痛痛快快洗個澡;第三,回客棧好好睡個覺。」
對此,王文昭給出了這樣的回應:
「洗澡呢,我看咱們就算了吧,大吃一頓呢咱也沒錢,我看咱們還是睡覺吧!」
再來看劉墨林的回應:
「俗人、俗人,咱們就沒有其他的事可做了?」
劉墨林口中的「其他事」,自然就是前往青樓和蘇舜卿見面!甚至還認為「沒有錢能見到她,那才是真風流」。
這個時候是你玩「真風流」的時候嗎?十年寒窗,父母期望,就是讓你冒這個風險的?王文昭知道「朝廷有制度,還是不去為好」,你劉墨林就管不住自己那點德行?甚至還恬不知恥的拿出「白樂天、蘇東坡」作比較,這就是你想要追比的「聖賢」,就是一直激勵你苦讀聖賢書的楷模?
白樂天、蘇東坡做「護花使者」的經歷,你是看見了;他們苦讀聖賢書、恪守朝廷規矩的時候,你怎麼沒看見?
教育起別人、給自己找理由,這些所謂的讀書人總能找到前輩楷模,聖人之言;殊不知,這些楷模和名言可以說成是「擋箭牌」,也可以說成是「遮羞布」。
見到王文昭、尹繼善被大轎子抬走,劉墨林也知道失落;知道自己落榜,劉墨林也知道心灰意冷,懸梁刺股了;從客棧走出來的時候,劉墨林看到了一個彈棉花的師傅,這個場景說明了什麼?
彈棉花,劉墨林老家——江南的古老營生,讓劉墨林想到了自己的老家,看到了自己落魄的將來。
所以說,做人要時刻認清自己的位置,什麼時候說什麼話、什麼時候辦什麼事,莫要提前享樂,莫要言語過頭!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來源網絡,全部轉載,內容未經核實,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