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雍正皇帝最為精妙、腹黑的一次權謀算計

2020-12-20 竹刀青史

在看《雍正王朝》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科場舞弊案」的演變過程,產生過懷疑。反正小編覺得,整個「科場舞弊案」,乍看之下合情合理,可是細想之後,卻迷霧重重、非常詭異。

首先,在整個案件中,大清王朝的帝王將相、皇子權臣都牽涉其中,可謂牽扯甚廣、影響惡劣,即便是由此立馬引發一場滔天巨案,我們也一點不奇怪。可是,在主犯張廷璐匆匆被誅之後 ,此案就沒有了下文,頗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

再者,在此案中還有很多重要疑點尚待解答:

第一:弘時是怎樣從雍正那裡「偷」到的科舉試題的?他販賣考題的目的是什麼?

眾所周知,張廷璐雖然夾帶考生,但是,伯倫樓售賣考題的幕後之人卻並不是他,而是皇三子弘時。

可是,在劇中雍正曾經親口說過,試題是他「親自書寫、親自密封」,而且是藏在機密檔案柜子裡的。按理來說,弘時是不可能知道試題內容的;那麼,他到底是怎樣拿到科舉試題的,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而且,劇中明確交代,一份考題售價70兩文銀,再從後來李衛在考場抓獲的人數來看,作弊之人最多也不過20幾個,總獲利不到2000兩。弘時作為一個皇子,難道真的就缺這點錢?如果不是,那麼,他販賣科舉試題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呢?

第二、八阿哥當初為什麼要舉薦張廷璐為主考官?

難道他想要向張廷玉示好?可是,以張廷玉對雍正的忠誠來看,八阿哥這麼做,顯然是在做「無用功」;那麼,他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呢?

第三:李紱是怎麼知道有人在伯倫樓出售考題的?

販賣科舉考題,這種殺頭的買賣,自然是不會有人滿大街去吆喝的。那麼,身為副主考的李紱是怎麼知道的?而且,他剛一落座,就有人來向他兜售考題,是不是有點巧合?

第四、那個突兀出現的道士是誰?他怎麼知道劉墨林三人會取得「三鼎甲」的成績?如果是神機妙算,難道他不知道有人已經買得考題,可以作弊?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那麼篤定三鼎甲必定高中,難道劉墨林等人的實力,真的比人家作弊還要強?

是不是看完這些問題腦袋有點暈?沒有關係,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一一解答。

依小編看:整件事情,如果真的說破了,其實很簡單:從弘時拿到考題,到有人向李紱揭發,甚至是劉墨林等人「三鼎甲」的身份確定,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都是早已被人設定好的劇本演繹。換句話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場陰謀,而整個事情的幕後操作者,非常有可能就是雍正本人。

要說清楚整件事情,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在雍正繼位之初,他也曾躊躇滿志,信心爆棚,因為他不僅妥善地處置了,八阿哥與十四阿哥這兩個曾經最大的皇位競爭者;而且雍正自以為,皇權在手的他,只要稍一用力,就可以將整個大清天下,換成一副新氣象。

彼時八阿哥正在兢兢業業地做著那個總理王大臣,而且為鑄造新幣的事,出謀劃策、勞心勞力;而隆科多舉薦的「大清官」諾敏,也政績斐然,號稱要在半年之內,清還前任十幾年的虧空欠款。雍正很高興,也很激動。於是腦袋一熱就賜給了諾敏「天下第一巡撫」的匾額。

可是,假的終究是假的。在孫嘉誠無情揭露了「新幣鑄造」的弊端後,諾敏欺君造假的實情,也被昭示於天下。對於這樣的打臉,雍正好悔好恨,可是卻無計可施。因為,他手底下沒有人啊!

因為,當時的江南富庶之地,全在八爺黨的控制之下;而南方除了盛產富豪之外,才學士子也多出於此地。而八賢王的美名,可不止是樂善好施,更為重要的是「禮賢下士」。雖然劇中沒有明說,但是從種種跡象表明,八爺黨幾乎控制l了整個帝國的人才選用渠道。

以上就是「科場舞弊案」的背景。

現在,我們先回答,八阿哥為什麼要舉薦張廷璐為主考官,這個問題。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張廷璐本來就是八爺黨的一員。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這麼一個情節?在案發之後,張廷璐見到八阿哥的第一句話是,「八爺,救救我」!

這句話,乍看之下沒有問題。可是你稍微想一下,就會發現:張廷璐這句話非常不合常理——張廷璐本是一個四品侍讀學士,離總理王大臣八阿哥有著千山萬水的距離,更不要說他們之間還夾著一個張廷玉。也就是說,因為張廷玉的存在,八阿哥和張廷璐之間,原本有著隱約的政敵關係。

按照常理來說,人是不會向敵人求救的。那麼,張廷玉之所以會這樣「貿然」求救,只有一種解釋:他和八阿哥本來就是「自己人」的關係,所以,他才會急於向自己的黨魁求救。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回答,八阿哥為什麼要舉薦張廷璐為主考官了。在劇中,雍正曾經明確說過,康熙四十二年之後,科舉試題屢有洩露。如果小編沒有猜錯,這件事的幕後,一定是賢名遠播的八爺黨早搞鬼——他們在拿著國家「名器」,招攬人才(就如虧空國庫,賺取賢名一樣)。

現在雍正繼位,他們想要繼續靠著洩露考題、夾帶考生的方式,來扶持自己人,肯定不能像以前那麼明目張胆了。於是,八阿哥想到了張廷璐,他雖然是八爺黨,但是一直隱藏的很深。所以,舉薦他為主考官,更容易取得雍正的同意,從而實現自己繼續夾帶考生的目的。

後來,張廷璐被捕之後,承認了自己夾帶考生(不收錢的),也可以很好的證明這一點。

現在,我們回到雍正這一邊:

有著強大信息網的「四爺黨」,非常有可能早就發現了八爺收買新科士子的的秘密。於是,在這一次雍正自己的恩科中,他們決定打破八爺黨對人才的壟斷,著手發現培養「自己人」。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在王文昭、尹繼善、劉墨林三人高中的時候,有人是喊了他們的籍貫的:狀元郎王文昭是貴州人,榜眼尹繼善是滿洲鑲黃旗(皇帝直接管轄),而探花劉墨林是順天府(北京地區)的。這屆科舉考試的三鼎甲,竟然沒有一個出自於文風鼎盛的江南地區,是不是有點違背常理?

而且,尹繼善和劉墨林的出生之地直接屬於皇帝管轄,狀元王文昭所處的貴州地區,雖然不受皇帝直接管轄,可是也遠離八爺黨的大本營——江南富庶之地。這樣一說,是不是更值得懷疑?

那麼,那個神機妙算的道士是誰呢?雖然在電視中沒有明確表示,但是在字裡行間,導演都曾給過我們暗示:從雍正臨死之際吞服的大量「仙丹」,以及喬引娣曾經提過的「賈道士的仙丹雖好」,這些情節,我們不難推斷出,這個「深通天機」的道士,就是雍正的絕對心腹——賈世芳。

也就是說,雍正早就看好了劉墨林等人,於是,讓賈世芳前去洩露天機,早早地將幾人招致麾下,從而完成自己的隊伍建設

事情到了這裡,就剩一個問題了:怎樣才能保證劉墨林等人高中?要知道他們的競爭對手,可是才學滿天下的「江南才子」,而且還事先知曉了考試題目。

只有一個辦法了:讓八爺黨夾帶考生的事實昭告於天下,從而徹底毀了江南士子。

可是,像這種極其機密的「私相授受」,是很難抓到把柄的。於是,雍正想到了弘時,他的這個兒子早就有奪嫡之心,而且也想借著科舉考試來培養自己的政治班底。那麼,弘時能夠輕易的得到考試試題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是雍正「無意間」(故意)透露給他的。

然後,就是最後一步,借著清流領袖李紱之手,點了這個炮仗(書呆子李紱能夠知道伯倫樓有人販賣科舉試題,絕對是有人故意洩露給他的)。

至此,我們可以將整件事情串起來了:在經過「諾敏案」之後,雍正深深地發現,自己身邊的人才缺失。於是,他和十三阿哥準備著手培養一些「自己人」。可是,那些科舉考試出色的江南士子,全都在八爺黨的掌控之下,他們是很難插手的。於是,雍正的眼光,瞄向了京城以及八爺黨不屑於插手的雲貴地區。

而想要劉墨林等人順利「出位」,就需要找個由頭,廢掉成績更好的江南士子的功名。那麼,「科場舞弊」絕對是最為有效的一條途徑。

於是,雍正借著弘時之手,將題目成功地散布出去;而後再令人偷偷地通知了清流領袖李紱,最終成功地把售賣考題之人和張廷璐受人之託夾帶的考生(八爺黨看好的新人)一舉剷除。

到了這個時候,雍正皇帝親自為其掌過燈的王文昭等人金榜題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沒有競爭對手了)。可以說,整件事情全部都在雍正的算計之中,只是八阿哥和弘時他們不自知罷了。

縱觀整個過程,絕對是《雍正王朝》裡最為腹黑且精妙的一次權謀算計!那麼,你對這件事怎麼看呢?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其實是案中案,除了弘時外還有一個幕後主使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第215篇文章:有好幾個讀者私下留言,問到雍正帝即位後的首次科舉考試,那個在伯倫不歸酒樓出現的神秘道士,為什麼能精準預測出恩科三鼎甲?究竟是那個道士確實有兩下子,還是說蹊蹺的事情背後,還有隱情?
  • 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著張廷玉的奏摺?
    康熙讓他追討國庫借款一案,在當時惹出了不小的麻煩,也正因如此,雍正在大臣們中並沒有多少好感度,所以,選拔人才,選拔一些可以為自己效力,站在自己身後的大臣,是雍正更為首要的一件事。因此,雍正對第一次科舉考試非常的重視。不僅自己親自出考題,更是親自欽定了主考和副主考人選,可誰曾想到,如此重視的科舉,竟然出現了科場舞弊的事情,關鍵這犯案者竟然還是自己欽定的主考官張廷璐。
  • 《雍正王朝》雍正死亡時一口血滴在奏摺上,這是在暗示著什麼?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也有雍正吃丹藥養生的橋段,比如他送喬引娣到景陵,喬引娣說:賈道士送來的丹藥好是好,但是也得慢慢調理才成。雍正臨終前,還蹣跚著打開黑盒,抓吃丹藥的鏡頭。這似乎就是對歷史上那個真實雍正的回應,暗示著雍正皇帝之死與吃丹藥有很大的關係。
  • 雍正王朝中弘時臨死前為什麼喊八叔是阿其那?老八胤禩:跟我鬥!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95期)上一期我們談到了雍正王朝中弘時的滅亡,說到底還是他自己的貪婪害了自己,同樣都是師從鄔思道,可惜弘時的聰明沒有用到正地方,關鍵時刻非要撒尿,結果沒有聽明白鄔思道說的萬事講究一個「理」字!
  • 雍正王朝:雍正帝為什麼看完老八胤禩臨終前寫的信後,暴斃而亡?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從即位那一刻起,就一直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可謂一路披荊斬棘。為了大清,為了江山,為了百姓,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甚至去世前的最後一刻,還在批改奏摺。但是在他去世之前,卻收到了老八胤禩的信,難道這封信成了壓倒雍正帝的最後一根稻草?
  • 雍正王朝:康熙信任張廷玉、雍正重用李衛,弘曆的心腹之臣會是誰
    導讀:在《雍正王朝》中,除了張廷玉這個將政治智慧發揮到極致狀態的老臣,打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朝廷慣例,在深得康熙皇帝信任和倚重以後,又被雍正皇帝視為肱股之臣。張廷玉之外的康熙朝重臣們,幾乎很難再得到雍正皇帝的絕對信任。在「九王奪嫡」事件中,皇四子胤禛以「孤臣」形象贏得康熙皇帝信任的同時,也必然會失去自身政治勢力的有效培植和拉攏。
  • 雍正王朝:老十三都不算是雍正心腹,那麼誰才是他真正的心腹?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之中,唐國強老師飾演的主角雍正帝胤禛,可以說是塑造了一個相當成功的雍正帝,使當時大眾一改對雍正帝殘暴冷血的印象,使人看到雍正帝勤政愛民,並且身為皇帝也是無奈心酸的另一面。其實隆科多這個人真不是雍正的心腹,縱觀全劇,兩個人私底下說心裡話是一次都沒有,基本上都是公事公辦的樣子,也就是老十三被發配到理藩院以後,隆科多燒了一下老十三這個冷灶,適當表現了一下親密。
  • "《雍正王朝》中有關八王議政這一段,但是為何沒有看到老三允祉?"
    在《雍正王朝》中,「八王逼宮」胤祉(雍正即位後改為允祉,為了方便,下面統一叫胤祉)未出現,很顯然他已經意識到將會發生什麼事情,而故意躲到了一邊。
  • 雍正微服出巡為何想見鄔思道一面?難道僅僅是為了敘舊嗎?
    雍正還未登基之前,鄔思道曾經是他的重要謀士,幫助他一次又一次的分析時局,做出正確的選擇。可以說,雍正能順利當上皇帝,鄔思道最起碼有一半的功勞,並且鄔思道知道很多雍正不為人知的秘密,這才搞得雍正登基當晚就想要幹掉鄔思道。
  • 雍正王朝李衛擔任的陝西布政使,權力之大,令人難以想像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雍正王朝》中的李衛,從一個地地道道的叫花子奮鬥到封疆大吏,其經歷就是一本普通人「逆襲」的活教材。在他的職位生涯中,陝西布政使是重要一環,這是他自我進化的道場,也是他成為督撫的跳板。
  • 《康熙王朝》為何省略雍正?只因《雍正王朝》珠玉在前要揚長避短
    而緊隨著《雍正王朝》的,便是於2001年播出的《康熙王朝》,也是一部經典的歷史愛情大劇,雖然在深度上不及《雍正王朝》,但正因為《雍正王朝》太有深度,所以很多人看不透徹,而《康熙王朝》相比之下加入一些愛情元素,還有些許個人英雄主義,或者說傳奇色彩,顯得滿朝文武都是庸人,不論什麼困難,面對康熙的英明神武,只需熱血操作一番就可以迎刃而解
  • 雍正王朝:在打擊「八爺黨」時,雍正為什麼對十阿哥網開一面?
    在看《雍正王朝》的時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在徹底粉碎八爺黨密謀篡權(八王議政)的陰謀後,雍正皇帝終於亮出了自己的獠牙,不僅將老八、老九褫爵抄家,還將他們削去宗籍,冠上「阿其那」、「塞思黑」的惡名,意圖給這些恨之入骨的政敵,以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
  • 辛卯科場案:一場讓皇帝都頭痛的「高考」舞弊案
    但江蘇巡撫張伯行卻堅決不同意:科場舞弊,非同小可!老子要挖的就是這條利益鏈!必須一查到底!於是,一場科場舞弊案,升級成了兩個封疆大吏之間的戰鬥。在會審之後,張伯行的奏疏很快放到了康熙的案頭上。這份奏疏的主要內容就一個:兩江總督噶禮很可能捲入了這場科場舞弊案,受賄金額可能達到50萬兩白銀。
  • 有人說雍正皇帝是真性情,歷史上真實的雍正是怎樣的
    雍正皇帝的個人簡歷雍正皇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是入主中原,定都北京的第三位皇帝,前面兩位是順治帝和康熙帝。雍正原名愛新覺羅胤禛,在位13年。2.設立軍機處皇帝挑選大臣組成軍機大臣,軍機處成為皇帝發布命令的場所,而大臣只是傳達皇帝旨意,軍機處是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標誌,在當時的情況下,有利於統治。
  • 雍正王朝:雍正和老十四才是親兄弟,為何與他最親密的卻是老十三
    文/青史留名 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 雍正無疑是雍正王朝裡的最主要的人物,雍正王朝用了將近一半的劇集來記錄九子奪嫡的爭鬥,為雍正皇帝的統治來進行鋪墊
  • 雍正王朝:康熙賞賜保舉雍正的王掞中藥「續斷」,是在暗示什麼?
    《雍正王朝》中的王掞,是整部劇中一位非常悲情的角色人物。他耗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所培養太子胤礽,最終遭到康熙的廢黜,王掞之前所有的努力就此全部付諸東流,這對於他的打擊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王掞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因為他雖然遭遇了如此重大的人生挫折,但依然對康熙、對整個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並且為了幫助他心中的「賢德」之君雍正順利登上皇位,不僅被遭到了康熙的罷黜,同時還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實際上,在《雍正王朝》的原著之中,王掞在「斃鷹事件」之後保舉雍正為皇位繼承人,是他第二次就傳位問題向康熙進行勸諫了。
  • 雍正王朝:雍正為什麼要把喬引娣放在身邊,原來還有這層含義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把老十四身邊的人全都調進了宮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喬引娣,也是老十四最心愛的人,雖然雍正把喬引娣調進了宮裡,但是自始至終都沒有難為過她,甚至還特地囑咐不要強迫她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 劉和平談《雍正王朝》:雍正不是一個合格的中國人,康熙是!
    《雍正王朝》的編劇劉和平大師在創作劇本時,是圍繞「家與國的矛盾」這一主題來創作的。電視劇中,無論康熙還是雍正,儘管可以談笑間處理國家的諸般大事,但是在「家」和「國」的矛盾牽扯中,很難做到「家國兩全」。劉和平大師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康熙和雍正處理家與國的關係時,曾說過:從這一點看,雍正不是一個合格的中國人,相反,康熙是!
  • 《雍正王朝》為何看似不起眼的十三爺一到,形勢就發生了變化?
    《雍正王朝》為何看似不起眼的十三爺一到,形勢就發生了變化?文/愛上閱讀喔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出現了許多皇帝,有勵精圖治的明君,也有昏庸無能的昏君。各種歷史劇中也必不可少的出現皇帝這一角色,但是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加以修飾過的皇帝。萬事都有例外,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應該是中國歷史上還原的最為真實的一位了。儘管,在古代皇帝是權威的象徵,也被眾人推崇為「真龍天子」,但無論是九五之尊還是平民百姓,作為一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七情六慾,這些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豐富,同時也會影響個人決策的實行,那麼對於皇帝來說便更是如此。
  • 雍正皇帝篡位之謎揭開了?十四爺後人:雍正篡位的證據找到了!
    前幾年康熙傳位遺詔又公開亮相,其中明確寫著傳位四皇子雍親王,看完這份遺詔之後,關於雍正皇帝的即位之謎似乎已經揭開了,根本不存在篡位之說,於是很多人便猜想雍正皇帝之所以背負了幾百年的篡位罵名,主要是因為登基之後大肆打壓兄弟,又因為新政太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