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雍正王朝》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科場舞弊案」的演變過程,產生過懷疑。反正小編覺得,整個「科場舞弊案」,乍看之下合情合理,可是細想之後,卻迷霧重重、非常詭異。
首先,在整個案件中,大清王朝的帝王將相、皇子權臣都牽涉其中,可謂牽扯甚廣、影響惡劣,即便是由此立馬引發一場滔天巨案,我們也一點不奇怪。可是,在主犯張廷璐匆匆被誅之後 ,此案就沒有了下文,頗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
再者,在此案中還有很多重要疑點尚待解答:
第一:弘時是怎樣從雍正那裡「偷」到的科舉試題的?他販賣考題的目的是什麼?
眾所周知,張廷璐雖然夾帶考生,但是,伯倫樓售賣考題的幕後之人卻並不是他,而是皇三子弘時。
可是,在劇中雍正曾經親口說過,試題是他「親自書寫、親自密封」,而且是藏在機密檔案柜子裡的。按理來說,弘時是不可能知道試題內容的;那麼,他到底是怎樣拿到科舉試題的,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而且,劇中明確交代,一份考題售價70兩文銀,再從後來李衛在考場抓獲的人數來看,作弊之人最多也不過20幾個,總獲利不到2000兩。弘時作為一個皇子,難道真的就缺這點錢?如果不是,那麼,他販賣科舉試題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呢?
第二、八阿哥當初為什麼要舉薦張廷璐為主考官?
難道他想要向張廷玉示好?可是,以張廷玉對雍正的忠誠來看,八阿哥這麼做,顯然是在做「無用功」;那麼,他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呢?
第三:李紱是怎麼知道有人在伯倫樓出售考題的?
販賣科舉考題,這種殺頭的買賣,自然是不會有人滿大街去吆喝的。那麼,身為副主考的李紱是怎麼知道的?而且,他剛一落座,就有人來向他兜售考題,是不是有點巧合?
第四、那個突兀出現的道士是誰?他怎麼知道劉墨林三人會取得「三鼎甲」的成績?如果是神機妙算,難道他不知道有人已經買得考題,可以作弊?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那麼篤定三鼎甲必定高中,難道劉墨林等人的實力,真的比人家作弊還要強?
是不是看完這些問題腦袋有點暈?沒有關係,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一一解答。
依小編看:整件事情,如果真的說破了,其實很簡單:從弘時拿到考題,到有人向李紱揭發,甚至是劉墨林等人「三鼎甲」的身份確定,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都是早已被人設定好的劇本演繹。換句話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場陰謀,而整個事情的幕後操作者,非常有可能就是雍正本人。
要說清楚整件事情,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在雍正繼位之初,他也曾躊躇滿志,信心爆棚,因為他不僅妥善地處置了,八阿哥與十四阿哥這兩個曾經最大的皇位競爭者;而且雍正自以為,皇權在手的他,只要稍一用力,就可以將整個大清天下,換成一副新氣象。
彼時八阿哥正在兢兢業業地做著那個總理王大臣,而且為鑄造新幣的事,出謀劃策、勞心勞力;而隆科多舉薦的「大清官」諾敏,也政績斐然,號稱要在半年之內,清還前任十幾年的虧空欠款。雍正很高興,也很激動。於是腦袋一熱就賜給了諾敏「天下第一巡撫」的匾額。
可是,假的終究是假的。在孫嘉誠無情揭露了「新幣鑄造」的弊端後,諾敏欺君造假的實情,也被昭示於天下。對於這樣的打臉,雍正好悔好恨,可是卻無計可施。因為,他手底下沒有人啊!
因為,當時的江南富庶之地,全在八爺黨的控制之下;而南方除了盛產富豪之外,才學士子也多出於此地。而八賢王的美名,可不止是樂善好施,更為重要的是「禮賢下士」。雖然劇中沒有明說,但是從種種跡象表明,八爺黨幾乎控制l了整個帝國的人才選用渠道。
以上就是「科場舞弊案」的背景。
現在,我們先回答,八阿哥為什麼要舉薦張廷璐為主考官,這個問題。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張廷璐本來就是八爺黨的一員。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這麼一個情節?在案發之後,張廷璐見到八阿哥的第一句話是,「八爺,救救我」!
這句話,乍看之下沒有問題。可是你稍微想一下,就會發現:張廷璐這句話非常不合常理——張廷璐本是一個四品侍讀學士,離總理王大臣八阿哥有著千山萬水的距離,更不要說他們之間還夾著一個張廷玉。也就是說,因為張廷玉的存在,八阿哥和張廷璐之間,原本有著隱約的政敵關係。
按照常理來說,人是不會向敵人求救的。那麼,張廷玉之所以會這樣「貿然」求救,只有一種解釋:他和八阿哥本來就是「自己人」的關係,所以,他才會急於向自己的黨魁求救。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回答,八阿哥為什麼要舉薦張廷璐為主考官了。在劇中,雍正曾經明確說過,康熙四十二年之後,科舉試題屢有洩露。如果小編沒有猜錯,這件事的幕後,一定是賢名遠播的八爺黨早搞鬼——他們在拿著國家「名器」,招攬人才(就如虧空國庫,賺取賢名一樣)。
現在雍正繼位,他們想要繼續靠著洩露考題、夾帶考生的方式,來扶持自己人,肯定不能像以前那麼明目張胆了。於是,八阿哥想到了張廷璐,他雖然是八爺黨,但是一直隱藏的很深。所以,舉薦他為主考官,更容易取得雍正的同意,從而實現自己繼續夾帶考生的目的。
後來,張廷璐被捕之後,承認了自己夾帶考生(不收錢的),也可以很好的證明這一點。
現在,我們回到雍正這一邊:
有著強大信息網的「四爺黨」,非常有可能早就發現了八爺收買新科士子的的秘密。於是,在這一次雍正自己的恩科中,他們決定打破八爺黨對人才的壟斷,著手發現培養「自己人」。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在王文昭、尹繼善、劉墨林三人高中的時候,有人是喊了他們的籍貫的:狀元郎王文昭是貴州人,榜眼尹繼善是滿洲鑲黃旗(皇帝直接管轄),而探花劉墨林是順天府(北京地區)的。這屆科舉考試的三鼎甲,竟然沒有一個出自於文風鼎盛的江南地區,是不是有點違背常理?
而且,尹繼善和劉墨林的出生之地直接屬於皇帝管轄,狀元王文昭所處的貴州地區,雖然不受皇帝直接管轄,可是也遠離八爺黨的大本營——江南富庶之地。這樣一說,是不是更值得懷疑?
那麼,那個神機妙算的道士是誰呢?雖然在電視中沒有明確表示,但是在字裡行間,導演都曾給過我們暗示:從雍正臨死之際吞服的大量「仙丹」,以及喬引娣曾經提過的「賈道士的仙丹雖好」,這些情節,我們不難推斷出,這個「深通天機」的道士,就是雍正的絕對心腹——賈世芳。
也就是說,雍正早就看好了劉墨林等人,於是,讓賈世芳前去洩露天機,早早地將幾人招致麾下,從而完成自己的隊伍建設。
事情到了這裡,就剩一個問題了:怎樣才能保證劉墨林等人高中?要知道他們的競爭對手,可是才學滿天下的「江南才子」,而且還事先知曉了考試題目。
只有一個辦法了:讓八爺黨夾帶考生的事實昭告於天下,從而徹底毀了江南士子。
可是,像這種極其機密的「私相授受」,是很難抓到把柄的。於是,雍正想到了弘時,他的這個兒子早就有奪嫡之心,而且也想借著科舉考試來培養自己的政治班底。那麼,弘時能夠輕易的得到考試試題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是雍正「無意間」(故意)透露給他的。
然後,就是最後一步,借著清流領袖李紱之手,點了這個炮仗(書呆子李紱能夠知道伯倫樓有人販賣科舉試題,絕對是有人故意洩露給他的)。
至此,我們可以將整件事情串起來了:在經過「諾敏案」之後,雍正深深地發現,自己身邊的人才缺失。於是,他和十三阿哥準備著手培養一些「自己人」。可是,那些科舉考試出色的江南士子,全都在八爺黨的掌控之下,他們是很難插手的。於是,雍正的眼光,瞄向了京城以及八爺黨不屑於插手的雲貴地區。
而想要劉墨林等人順利「出位」,就需要找個由頭,廢掉成績更好的江南士子的功名。那麼,「科場舞弊」絕對是最為有效的一條途徑。
於是,雍正借著弘時之手,將題目成功地散布出去;而後再令人偷偷地通知了清流領袖李紱,最終成功地把售賣考題之人和張廷璐受人之託夾帶的考生(八爺黨看好的新人)一舉剷除。
到了這個時候,雍正皇帝親自為其掌過燈的王文昭等人金榜題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沒有競爭對手了)。可以說,整件事情全部都在雍正的算計之中,只是八阿哥和弘時他們不自知罷了。
縱觀整個過程,絕對是《雍正王朝》裡最為腹黑且精妙的一次權謀算計!那麼,你對這件事怎麼看呢?歡迎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