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篡位之謎揭開了?十四爺後人:雍正篡位的證據找到了!

2021-02-13 李校長說歷史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李校長說歷史」,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有關農村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事件差點釀成一場流血的宮廷政變,太子黨、八爺黨、四爺黨、十四爺黨一齊上陣,為爭奪皇位鬥的不亦樂乎,當然最終的贏家是四皇子胤禛,關於胤禛即位的合法性一直以來被人詬病,康熙駕崩之前究竟將皇位傳給了誰我們不得而知,很多人宣稱康熙皇帝確實將皇位傳給了胤禛,理由是在康熙駕崩之前,特派胤禛前去祭天,而且還在一天之內從早到晚三次召見胤禛,因此,胤禛的即位合法性毋庸置疑。

前幾年康熙傳位遺詔又公開亮相,其中明確寫著傳位四皇子雍親王,看完這份遺詔之後,關於雍正皇帝的即位之謎似乎已經揭開了,根本不存在篡位之說,於是很多人便猜想雍正皇帝之所以背負了幾百年的篡位罵名,主要是因為登基之後大肆打壓兄弟,又因為新政太苛刻,導致百官和皇族對其不滿,因此才污衊其篡位。

但是無風不起浪,關於雍正的即位之謎,上海的一位名叫金恆源的學者稱雍正的皇位得來不正,就是篡位獲得的,他畢生都在研究這個問題,他自稱是康熙十四子大將軍王胤禵的七世孫,曾經寫作了大量的書籍來論證雍正的篡位之說,例如《雍正帝篡位說新證》、《南郊祭天解疑》、《論康熙帝之死》等等,據金恆源稱要驗證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可以把滿漢蒙三種文字的遺詔拿來對比即可。

雖然我們看漢文遺詔中有傳位雍親王的說法,但是在滿文的《康熙遺詔》中根本沒有出現傳位胤禛的字眼,據金恆源說這部漢文遺詔是由隆科多偽造的,在康熙駕崩之前,胤禛同張廷玉、隆科多火速密謀,篡改詔書,偽造了這樣一封遺詔,另外還有一個歷史細節也透露出了疑點,那就是據《清史稿》記載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22年的十月十三日夜晚,康熙駕崩,在此之前康熙急召皇子們入宮,其中有八爺黨和三皇子、七皇子等人,這就是歷史上記載的八人同受面諭,但是這個細節在1729年才被公布於世,而此時八爺黨已經被剿除乾淨,知情人死的死,圈禁的圈禁,很顯然雍正皇帝心虛,將知情人剷除之後才公布這一偽造的細節。

此外在胤禛代替康熙祭天之前,胤禛曾多次頻繁調動宮廷護衛,而此時的護衛調動權掌握在隆科多手中,如果沒有隆科多的支持,雍正沒有可能調動護衛,此外在《康熙實錄》中,胤禛是「候請聖安」而乾隆所修的《世宗實錄》卻變成了「恭請聖安」。其中一字之差意義大不相同,此外清史專家王鍾翰曾經親自對滿文版的《康熙遺詔》進行過考證,這部滿文版的康熙遺詔是殘缺的,但是其中並無傳位雍親王的字眼,這一點王鍾翰先生在《清史滿族史講義稿》中已經提出疑點。

細細思考,雍正即位充滿疑點,在康熙駕崩之後,雍正將康熙草草安葬,登基之後對之前的政敵兄弟們異常打壓,或許也正是為了堵住他們的嘴巴,雍正皇帝即位的十三年中雖然兢兢業業,十分勤懇,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勤政皇帝,但是卻由於篡位之謎被人詬病百年,如果拋去這個謎團,客觀公正的來說雍正王朝是清王朝的轉折點,如果沒有雍正皇帝,清王朝恐怕要早亡100年。

乾隆之後的皇帝大多都崇拜老祖宗創造的康乾盛世,但是末代皇帝溥儀卻對雍正皇帝情有獨鍾,認為雍正皇帝才是自己學習的楷模,如今歷史已經化為一縷煙塵,究竟誰是誰非恐怕也無需再去爭論了,只要對歷史做出貢獻的,皆是國民心中的英雄,即使雍正篡位確有其事,也瑕不掩瑜,無法遮蓋雍正皇帝勤勉為國、力挽狂瀾的事實。

相關焦點

  • 雍正皇帝的繼位之謎,死亡之謎
    所以又再次立自己的這個嫡子愛新覺羅胤礽為太子,才將未接解除,可事實上並非康熙皇帝想的一樣。而這時的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在朝中崛起,形成了太子黨與八爺黨的對峙,在康熙一朝中爭鬥不已,而此時的雍正皇帝在中間兩邊不得罪,各不相幫,和死黨十三爺胤祥獨立成為一派。
  • 雍正到底是不是謀權篡位?這個在中國的外國人道出了答案
    雍正的即位登基令人猜疑百出,他實行的嚴厲治國政策讓人評說不已,他的突然暴死,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謎。關於雍正繼位這件事,各界的學者一直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可以說,在清代歷史上,這是一個眾人矚目的案子。雍正本人曾經更是特別強調以下兩點:其一,他是按照康熙的遺旨合理的承繼大統的,並且,他跟他的兄弟沒有任何仇恨。
  • 故宮修繕時在太和殿天花板發現一物,竟意外揭開了雍正篡位之謎!
    大家都知道太和殿又稱作「金鑾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登基時的龍椅就坐落在太和殿中央的須彌式坐檯上。龍椅的正上方對著的是一個貼金的盤龍藻井,藻井上臥著一條金龍口中銜著一個巨大的寶珠。就在工作人員修繕盤龍藻井時卻意外的發現了一個牌子,上面有滿漢蒙三種文字,後來經專家鑑定才知道了此物的作用。
  • 《雍正王朝》八爺黨本可藉此機會一舉推翻雍正,最後為何全軍覆滅
    他的賢只不過是拉攏人心的一種低劣的手段,但是八爺黨在朝廷上確實根深蒂固,康熙皇帝為了穩住八爺黨,逐步剪除八爺黨的黨羽,選定了真正的繼承人四阿哥胤禛,為其登基鋪平了道路。在《雍正王朝》中,康熙死後,八爺黨大鬧一場,最終被張廷玉和隆科多壓制下去,十三爺關鍵時刻前來護駕,才使得雍正皇帝順利登基。
  • 雍正皇帝死亡之謎
    後人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正常死亡說這是官方史籍記載的說法。比如,最早記載雍正之死的第一手資料《起居手冊》是這樣記述的:8月21日,上不豫,仍辦事如常。。22日上不豫。子寶親王、和親王朝夕侍側。呂留良之獄,一時株連無算,於是漢人之義憤大起,如甘鳳池輩,日夜謀報復,清廷雖極力搜捕不能止。留良孫女某,劍術之精,尤冠儕輩,為祖父復仇,入宮行刺 ,故胤禛死於留良女孫之手。這位史家雖然所上述「傳聞之辭,言甚奇異」,「志之以備一說而已」,但多少也反映了他對雍正的暴死是頗有疑惑的。
  • 此人不除,剛剛登基的雍正皇帝,怕是會從皇位上摔下來
    雍正是清朝比較有作為一個皇帝,但是其皇帝位的取得,歷史民間有多種傳說,比如篡改遺旨,把十四子改為於四子,還有弒父篡位說。雖然目前,有發現雍正即位的聖旨,但非康熙親筆書寫。雍正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自己皇位是來得正大光明,怕皇位坐不穩,所以即位後立即處理了一些事情和人,比如處理趙昌。
  • 清史專家說雍正就是篡位,大義覺迷錄是欲蓋彌彰,這位專家看那本書嗎?_曾靜
    原標題:清史專家說雍正就是篡位,大義覺迷錄是欲蓋彌彰,這位專家看那本書嗎?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取還是逆取?雍正帝為此親撰上諭駁斥,編纂《大義覺迷錄》一書,就「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十項「大罪」進行自辯,頒行天下。
  • 乾隆藏起的一道秘詔,被溥儀無意間發現,揭開雍正繼位謎團
    文/歷史人物趣事乾隆藏起的一道秘詔書,被溥儀無意間發現,揭開雍正繼位謎團中國封建社會,君權至上,君主作為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可是最終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場奪嫡當中最後的勝利者卻是雍正皇四子。而在雍正繼位之後,民間更是流傳著許多的說法,有人說雍正是篡位而來的,而也有人說,雍正繼位之後,他的那些兄弟大多相繼去世,其實是被雍正給害死的。
  • 雍正登基第二天,十三爺從閒散宗室一躍為親王,康熙這棋布的完美
    在這段簡單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孟森先生對雍正皇帝的幾個點評,一、雍正治國的才能很高;二、雍正繼位一事存在蹊蹺,尚可推敲;三、即便繼位蹊蹺一事落了實錘,以雍正皇帝對國家的貢獻,他絕對是一個唐太宗一般的人物,雖得位不正,但是守業開拓立下了大功。
  • 《雍正王朝》裡,老十三娶阿蘭可以,老十四娶喬引娣違背祖制?
    《雍正王朝》裡面,阿蘭、喬引娣本為民間女子,胤祥能和阿蘭在一起只能以「入籍」已「抬旗」方式讓其擁有合法身份。這本很難做到,在胤祥眼中並不難,他能通過雍正提高阿蘭身份,從而達到自己目的。阿蘭本為張五哥之妹,江夏鎮和胤祥相識,因其兄長張五哥成為劉八女替罪羔羊,阿蘭無奈之下,找到十三爺胤祥。
  • 康熙遺詔在200年後被發現,揭開了當年雍正奪位的真相!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康熙是歷史上著名的千古一帝,他的兒子也是歷史上最優秀的一批皇子,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秀的皇子,使得皇位繼承人的爭奪變得非常激烈,最終低調的雍正成功繼承大統,而對於雍正的皇位是否名正言順,也是這二百多年以來歷史上最大的爭議。
  • 盤點雍正兩大歷史之謎
    20年代中,明清史前輩孟森先生首先發表了《清初三大疑案考實》26,其中《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一文,不承認雍正(清世宗胤稹)預於奪嫡之列,而奪嫡者乃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禎與皇太子胤礽諸人之事,與其無關,是將雍正超然置身局外人之列,認為「康熙諸子奪嫡為清代一大案,因將世宗之嗣位與雍正間之戮諸弟,張皇年羹堯及隆科多罪案,皆意其並為一事,遂墜入五裡霧中,莫能了其實狀
  • 易中天:九子奪嫡,雍正繼位之謎
    胤禛在康熙的精心安排下當上了大清帝國第五任皇帝,是為沒有康熙的精心安排他當不上這個皇帝;正因為康熙的安排如此精心,他這個皇帝當得十分彆扭。雍正即位之始,人們就懷疑他得位不正。直到康熙「龍馭上賓」後,隆科多才向他口述皇考遺詔雍正因為並無思想準備,竟然聞之驚慟,昏僕於地
  • 這項貢獻沒有皇帝可比,真實的雍正是這樣的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之隆盛,在中國歷史上可比於漢唐盛世,後人大多知道漢唐盛世得益於帝王內用黃老之術,而很少有人知道清朝帝王深通於禪宗心法,尤其是這三代盛世中承上啟下的雍正皇帝,更有融法王兼人王之尊於一身的殊勝風採。但由於野史的影響,雍正皇帝在後世的小說、影視劇中,往往被刻畫成一位好色暴虐、改詔篡位、心狠手辣的皇帝。
  • 雍正是矯旨篡位的嗎?
    但以當時雍正的情況來看,並沒有以上三種可能。繼承皇位這個事情,不是說幹掉皇帝你就能上位,要真那麼容易,康熙的兒子們早就這麼幹了。何況,康熙作為威望極高的皇帝,那是那麼容易被兒子內外勾連給幹掉的?他沒有真正死透,是沒有人敢染指他帝位的。所以雍正幹掉康熙這種說法不合邏輯。
  • 雍正繼位後,老十四能躲過一劫重見天日,而老八下場卻如此慘?
    老十四胤禵雖是雍正的一母同胞,但黨同八爺胤禩,又聽傳聞說康熙臨終前傳位給他,是雍正篡改遺詔,老十四胤禵遠在八爺黨的忽悠下,認為皇位是傳給他的,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首先被雍正整頓的是十四阿哥胤禵,十四阿哥是雍正最後的對手,也是「熱門」競爭對手,一度認為他會當皇帝,因為晚期被康熙冊封為大將軍王,並獲得了軍權,只不過一手好牌被他打爛了。
  • 雍正批註奏摺時都寫啥?"朕就是這樣的漢子",堪稱段子界鼻祖
    事實證明,批閱奏摺中的呆萌雍正只是一個假象。 首先,事情的發展都是複雜的,深入其中我們才能找到其真實意圖。在給年羹堯的另一封奏摺回覆中,人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此事與你何幹?" 雍正皇帝的言外之意便是,你為什麼要多管閒事?
  •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十三爺胤祥為何在軍中有很高的影響力?
    看電視劇《雍正王朝》,我們會發現十三爺胤祥有兩次力挽狂瀾的表現:第一次康熙爺駕崩,雍正剛上臺,十三爺火線復出奪得豐臺大營的兵權,帶兵進宮護駕,一看十三爺帶兵進宮,「八爺黨」人立馬變得老老實實!第二次八旗王爺逼宮,有是十三爺帶病恢復豐臺大營的兵權,又帶兵進宮化解雍正的危機。
  • 《雍正王朝》八爺黨為何敵不過病入膏肓的十三爺?
    其實關鍵因素,在於以下幾點:雍正一生最寵愛的臣弟,淺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十三爺雍正上臺後,除了他一人是皇帝,皇權至上,十三爺胤祥算是第二號人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核心的權力—兵權,自然是十三爺掌握。
  • 雍正皇帝當年風華正茂,為何突然暴斃?正史記載令人唏噓!
    愛新覺羅·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雍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