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為何看似不起眼的十三爺一到,形勢就發生了變化?
文/愛上閱讀喔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出現了許多皇帝,有勵精圖治的明君,也有昏庸無能的昏君。各種歷史劇中也必不可少的出現皇帝這一角色,但是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加以修飾過的皇帝。萬事都有例外,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應該是中國歷史上還原的最為真實的一位了。儘管,在古代皇帝是權威的象徵,也被眾人推崇為「真龍天子」,但無論是九五之尊還是平民百姓,作為一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七情六慾,這些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豐富,同時也會影響個人決策的實行,那麼對於皇帝來說便更是如此。然而,皇帝必須是理智的,所做決定也關乎著千萬人的生命,那麼作為人的七情六慾同作為皇帝的冷靜克制便必然會起衝突。雍正作為皇帝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遭遇的因為作為人的世俗情感與皇帝之間束縛的挫折卻有很多。
要說最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挫折是哪一個,自然就是「八王逼宮」了。大家都知道,八王逼宮以失敗告終,而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中,雍正帝原本處於劣勢地位,在危急時刻為什麼這體弱多病,看似不起眼的十三爺一到,形勢便發生了改變,八王逼宮也就失敗了呢?在小編看來,八王逼宮表面的目的是為了恢復舊時制度之中的八王議政,但根本上確是為了推翻雍正帝,將他拉下皇位。那麼八王議政是什麼呢?其實八王議政是清朝建立初期的一個舊例,它在清政府建立之前便已經出現,只是影響力不夠大,體系也不夠完善就是了。八王議政的形成時期是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之時。雖然此時中國社會已經進去了封建社會,但在此之前所沿用多年的奴隸制度依然影響深遠,因此奴隸制度也依舊在滿族存在。
當時的國家大事,像軍事決議等等都是通過各個宗世討論而決定的,而這些宗世大多都同努爾哈赤有著親戚關係。任何制度在實行前期都是利大於弊的,八王議政在實行前期不僅可以更好的集思廣益鞏固清朝統治,而且還可以更方便的對宗世進行分封。但隨著中央集權和皇帝專權的不斷加強,八王議政的弊端也就日益顯露出來,對國家的危害也就越來越大。格局分散,意見不統一,由此清政府便取消了八王議政這一政策。沒有想到在雍正的時期,由於八王的挑撥,八王議政制度也就漸漸呈現復興趨勢。在《雍正王朝》中,這一事件可差點就讓皇帝離開皇位了。換個角度來說,皇帝兵權受到威脅無法鎮壓,而文官大多又為保全自己而反對新政策的實施,自然也就跟著八王一起反對雍正帝了,此時也就只有老臣張廷玉支持雍正了。
面對這種棘手的情況,如果小編是雍正帝,那小編一定就落荒而逃了。然而小編不是他,他是勵精圖治,聰明機智的國君。在這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雍正請來了十三爺八王逼宮這一難題便迎刃而解了。那麼,為什麼十三爺一來,八王逼宮毫無優勢而言,並且失敗了呢?在小編看來,還是因為兩個字——兵權。大家都知道,現代社會之中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科技等多方面,但軍事是一個國家穩定與強大的前提。當然在古代社會也不會有什麼不同,而在雍正時期,那軍事便是兵權了。在雍正處於劣勢之時,十三爺一來也就意味著兵權重新回到了雍正手中,八王自然也就不敢造次。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上的皇帝都要牽制手握軍權的大將軍了,年羹堯不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