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與正史比對的話顯然不成立,所以還是按照影視劇《雍正王朝》的情節來做響應的推理。正是十三爺臨終前和四哥的談話中提醒雍正,弘時身上有老八的影子。雖然沒有明說,但顯然是暗指要雍正堤防弘時。所以即便十三爺活著也許會求情保弘時一命(最低也是圈禁終生),但是絕對不會改變出發弘時的初衷。而雍正本身就刻薄寡恩且深受九龍奪嫡的危害,所以最終下狠手的可能性還是很大。況且弘時不但要謀害弟弟篡奪太子之位,而且還聯合老八搞八王議政陰謀推翻雍正;皇權面前無父子,雍正面對這樣的情況必然會鴆殺弘時。
雍正子嗣相對單薄,弘時作為長子在老八的薰陶下自然萌生了奪嫡的心思。對於八爺黨來說從來就沒有真正臣服過,志大才疏的弘時被鼓動奪嫡不過是九龍奪嫡的延續。老八胤禩對於從小陪伴的弘時親近不假,但是利用弘時參與奪嫡不過是報復四哥雍正的方式。當然弘時利慾薰心打算攫取皇位也嚴重觸犯了雍正的底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觸碰終於讓雍正動了殺機。為了江山有序傳承、避免類似九龍奪嫡手足相殘的情況再次發生,雍正還是鴆殺了弘時。
弘時也許有野心但是也不大,但是在奪嫡失敗八叔的鼓動下野心膨脹;老八胤禩並沒有安好心,弘時不過是他報復四哥的工具
太子是個高風險職業,但是依舊不斷有人前僕後繼的費盡心思地去爭奪。雖然距離皇位一步之遙,但是很容易成為諸位皇子的眾矢之的。古往今來很多太子都沒能熬到繼承皇位,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的太子胤礽都屬於此類。胤礽從幾歲被康熙立為太子,由於康熙的長壽經過幾十年依然是儲君。而清朝從來沒有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傳統,所以胤礽的太子之位引發了讓康熙惱火的九龍奪嫡。在太子黨倒臺後,本來打算順利上位的老八胤禩迎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對手-四哥胤禛。
最終人才單薄的四爺黨在鄔先生的籌劃下,乾淨利索地完成了坑老八、彎道超車奪取皇位的壯舉。老八胤禩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所以一直對於「投機取巧」的四哥充滿了深深地怨念。即便是雍正登基初期,老八在朝廷上呼風喚雨的實力也必然不會甘心。所以從小跟他親近的弘時就成為其報復四哥的工具,所以老八不斷鼓動弘時參與奪嫡。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本就不安分的弘時野心勃勃地走上了不歸路。
相對九龍奪嫡時諸位阿哥們勾心鬥角,弘時奪嫡過程更顯狠辣;弘時不但想除掉弘曆奪取太子之位,甚至還曾經進行過配合八叔、隆科多逼宮的嘗試
九龍奪嫡中諸位阿哥競爭非常慘烈,但是也僅僅是為了太子的位子;至少沒有上升到肉體消滅這種毀人慾滅人倫的地步,但是弘時的狠辣與匈奴單于冒頓有一拼:打算殺掉兄弟弘曆,趕父皇雍正下臺。冒頓的行為尚可以依據強者為尊的少數民族傳統,況且是尚且沒有完全進入奴隸社會的落後時代;而被儒家文化浸染數千年的清朝是不允許弘時這種極端行為,也就是說可以競爭太子位必須保持底線不被突破。弘時不但派出殺手直接下江南刺殺弟弟弘曆,而且陰謀聯合八叔、隆科多等人發動政變推翻父皇的統治。以整頓旗務為名,聯合多方力量圖謀推翻雍正。老八串聯關外王爺接管豐臺大營兵權,以弘時為名串聯九門提督隆科多控制內城。在這個過程中,弘時還陰險的利用的弟弟弘晝為自己背鍋。八王逼宮失敗後弘時果決的處理首尾,打算暗中處理掉隆科多終於被雍正發覺。
弘時的所作所為終被十三爺發覺,並在臨終前提醒四哥注意繼承人問題;尤其堤防弘時,所以老十三即使活著即使會求情也不會太堅決,所以終身圈禁是最大的可能
其實作為一位帝王掌控的資源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所以弘時從科考舞弊案開始計較奸詐就暴露在雍正面前。作為做得越多暴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即使沒有直接的證據雍正也在關注著弘時。老十三是真心為四個好,尤其是經歷了九龍奪嫡的他冒著風險隱含在臨終前提到了雍正繼承人的問題。老十三憑藉自己多年豐富的經歷,敏銳地察覺到了弘時的異常。所以才有「在他身上有八哥的影子」的提醒,其實雍正何嘗不知啊。通過夜審隆科多確定了弘時的直接罪證,結果弘時被悲慘的鴆殺。其實重情重義的老十三最看不上這種毀人慾滅人倫的行為,老八假仁假義都讓他痛心疾首更何況是對待陰謀弒弟篡權的弘時。所以即便是老十三活著也夠嗆能替犯下大錯的弘時求情,退一萬步說即便是求情也不會太堅決;而冷酷的雍正估計最大的可能還是鴆殺弘時,即便是留情最少也是終生圈禁。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