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面對新造車企業的壓力、消費者的需求,傳統車企不得不做「數位化轉型」。但不少車企看不到數位化的商業價值、找不到轉型的方案,一邊心急如焚,一邊在疑惑中觀望。
近日,廣州威爾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爾森」)首席產品創新營銷官CMIO賴敏茹在36氪專訪中表示,汽車行業數位化轉型的本質在於車企應由「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轉變,挖掘車輛全生命周期的價值,在用戶買車、用車和增換購等環節不斷觸及用戶,提供其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增加用戶粘性。
威爾森主要為汽車行業數位化轉型提供全鏈路智能應用解決方案,目前已服務80多家主機廠。該公司稱,2019年中國銷量TOP20的車企中,超過90%是威爾森的合作客戶。
賴敏茹曾在國際知名諮詢公司擔任中國公司董事總經理、北美及亞太區副總裁等高管職位,幫助國內外客戶開發數位化產品、實現數位化轉型。
談及汽車行業數位化轉型比其他行業起步要慢的原因,賴敏茹表示:
第一,汽車行業結構複雜、產業鏈長、體量大,各部門角色整合難度大,如航母過彎,道阻且長,實現全鏈路數位化是一項龐大工程。
第二,傳統車企尚未完全實現數位化產品管理與運營,還處於「智慧型手機逐步替代功能手機」的時代。以車聯網技術為例,車企氪通過採集和分析消費者駕駛行為數據、車輛性能數據等,提供預警性服務、研發更適合消費者的產品,但目前傳統車企的車聯網搭載率僅在50%-60%左右。
第三,數據治理難度大,異構系統多且複雜,基礎數據缺失、標準不統一、各系統數據孤島化等問題,致使車企難以構建統一的「數據湖」,阻礙了數據資產管理和數據應用。
第四,戰略思維改變難。車企應該從「以產品為中心、銷售更多車型」為目標的傳統模式,改變為「以客戶需求和用戶體驗為中心」,發掘更多創新場景,為車主提供價值服務。
賴敏茹提到,與傳統車企相比,新造車企業數位化進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新建」比「改造/轉型」容易得多。新勢力品牌一開始就採用完全數位化的思維和方案——「以用戶為中心,建立人與車緊密關係基礎上的數字經濟」,包括持續不斷的OTA升級、充電換電的能源補給服務、車主社群的增值服務等。
賴敏茹認為,要想解決上面提到的四大「包袱」,傳統車企需要做四件事:
第一,制定明確的數位化戰略,以用戶關係為中心,進行戰略中長期布局,包括戰略領域投資、組織架構調整、生態合作等,建立數位化組織和體系,統籌規劃IT和BU等各部門的權責和擔當,協調短期和長期利益。
第二,優化組織架構。數位化轉型不僅僅是技術轉型,更重要的是業務模式和流程的變革。對此,車企目前主要採用了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完全建立新的公司負責數位化轉型。其好處在於不受原來架構和業務模式的束縛,可以完全「以用戶為中心」進行架構和規劃,更靈活地推動變革;第二種方式是成立獨立的數位化管理部門,專門負責梳理整個業務流程,包括建立業務中臺、數據中臺、設計C端用戶體驗提升方案等。
第三,引入新的技術架構和能力,建立符合數位化轉型所需的技術架構,實現數據匯聚、數據資產管理、數據工程和數據應用能力;建立「穩後臺+大中臺+小前臺」技術框架,消除數據煙囪,通過小前臺/各業務應用,倒逼數據資產管理的提升,真正體現數據應用的價值。
第四,優化業務應用,以用戶最佳體驗為目標,提供數位化智能產品和服務。例如,主機廠應與經銷商進行生態合作,做好線索管理、智慧門店、用戶生命價值管理,提高車主續保率、維修和保養返店率,構建全數位化的線上線下客戶服務流程。
——————
我是36氪記者王藝瑾,業務交流可添加微信catherineyijin,請備註公司+姓名+職務+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