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在威海的地下工廠查獲大量成品「益聖丸」
▲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的加工車間
▲民警在威海查獲大量成品、半成品「益聖丸」
▲5月,陳傳吉落網,被押回威海(本版圖片均系警方提供)
本報記者 王震 通訊員 翟向民 張書江
一盒售價近200元的「益聖丸」,竟出自河南禹州的一個破落庫房,原藥丸噸價6.5萬元,經威海一黑窩點包裝,再經醫藥銷售網絡售出,噸價達到300萬元。
今年3月,威海市公安局環翠分局歷經六個月,成功破獲這起跨河南、山東、山西、北京、天津五省市的特大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抓獲17人,案值高達8千餘萬元。日前,本案已進入公訴階段。
神秘電話:「羊亭有個地下藥廠」
3月17日上午,威海市公安局環翠分局治安大隊副大隊長呂廷海的手機收到一陌生電話。
電話中,一男子稱「羊亭鎮南江疃村的一個二層小樓裡,有人生產假藥!」說完這句話,電話就掛斷了。呂廷海試著回撥,對方一直關機。「莫名其妙!難道是惡作劇?」呂廷海一度如此猜測,但聽對方的語氣,又不像惡作劇。
隨即,呂廷海帶兩個便衣偵查小組到南江疃村。南江疃村在羊亭鎮東南,是一個170戶的村莊。排查一天未果,次日,民警再次進村,最終,一棟隱藏在樹林裡的二層小樓引起他們注意。這是一棟磚混建築,從外面看仿佛閒置已久,但透過窗戶玻璃,可以看到房間裡不時有人走動。
偵查員找村民了解情況,並在小樓外圍蹲守,嚴密監控。消息很快匯總:小樓確實是一個藥品加工點,裡面有十幾個工人。中午時分,幾路民警碰頭研究對策時,呂廷海再次接到那個神秘電話:「你們查了沒有?造假窩點的人可能要搬走。」話音剛落,電話又被掛斷。從此,這個神秘的電話再也沒有開機,直至被停機銷號。
下午1時許,民警聯合相關機構突擊檢查二層小樓。一樓是加工車間,地面雜亂不堪,沒有任何的衛生安全措施,12名婦女圍坐一張大臺子周邊,正在把一種棕黃色藥丸裝瓶並包裝成盒。隨後,檢查人員在旁邊的庫房發現大量藥丸、包裝瓶(盒)、合格證,半成品以及10箱標價19萬餘元的成品藥,藥盒上標示「源本堂風溼關節炎(食療方劑)益聖丸」,廠家是「西寧綠因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地是「青海省西寧市城南新區逯家寨工業園」。
現場的原料、工具、包裝盒和成品(半成品)藥被清點取證、查封,現場12名婦女被帶回審查。
當日,環翠警方成立「3·18」專案組。
「黑」藥禍害:北京、天津、濟南、太原
警方查明,這一窩點屬於威海山海藥業公司,經理叫谷亮。3月20日,谷亮到案。
37歲的谷亮在醫藥界摸爬滾打十幾年,數年前與醫藥圈「大佬」孟常青結識,兩人成立威海山海藥業公司,孟任法人,谷亮任總經理。谷亮交代,兩年前,他聽說河南人張凱軍有一種藥丸,對腰腿骨病有療效,萌生了買回藥丸、加工包裝再銷售賺錢的念頭。在孟常青授意下,谷亮聯繫購買藥丸和買家,負責生產「益聖丸」。
孟常青交代,2012年2月開始,山海藥業與北京源本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生產「益聖丸」。所用原料藥丸由谷亮從張凱軍處購買。產品名稱、外包裝以及標註的衛生許可證號,由源本堂法人代表王軍提供。成品藥由王軍負責調度銷售,通過貨運公司,發往北京、天津、濟南、太原。
「益聖丸」包裝盒標明,該藥能祛除風溼、舒筋活血,但衛生許可證號卻標示「青衛食證字2008-******號」。3月下旬,民警到西寧找到「綠因子公司」。發現該公司早已於2009年更名,涉案的衛生許可證號原本是該公司的,但早已廢止,該公司從未生產或授權生產「益聖丸」。經青海省衛生廳、西寧市工商局等單位證明,專案組確認「益聖丸」是假冒產品。
根據谷亮、孟常青交待,兩個抓捕小組分赴濟南、鄭州,抓捕負責在濟南收貨的韓繼光、在鄭州負責原料供應的張凱軍。
4月18日,韓繼光落網,警方掌握了財務報表、帳本。物證顯示,「益聖丸」山東市場負責人是郭洪義,公司下設濟南前端信息諮詢有限公司、濟南固元堂大藥店、濟南佰泉堂大藥房,另有北京、天津、太原銷售公司。四個銷售公司同屬山西龍海藥業(化名)的分公司,山西龍海藥業的主要負責人為王新軍。
4月19日,張凱軍落網。他交待,經營中藥材的陳傳吉有一種能治風溼病的自製藥丸。2011年4月,谷亮聯繫張凱軍買藥,他找陳傳吉商量。明知沒有生產許可,陳傳吉仍答應生產,以每噸6.5萬元賣給張凱軍,張凱軍再以每噸10萬元轉售給谷亮。
4月23日,王軍到威海投案。王軍稱,他以源本堂名義與谷、孟籤訂生產合同,但所有產品僅做禮品贈送,沒有銷售,還提供了蓋有綠因子公司印章的產品生產標準、企業資質證明、產品檢驗證明等材料。經鑑定,這些材料系偽造,「益聖丸」根本不含包裝盒上標註的蟲草、鹿茸。
這個王軍正是王新軍的堂弟,韓繼光則是王新軍的同學。
一張便箋:牽出幕後黑手
4月25日,「益聖丸」山東市場負責人郭洪義到案。
郭洪義很狡猾。他禁止財務部門製作電子帳,對紙質帳本也要定期銷毀。
就在警方苦於證據不足時,一張龍海藥業山東分公司的便箋引起他們注意,上面印著「每月5日前,財物人員應將上月財物報表通過郵件傳給王新軍審閱」。取證之路從此峰迴路轉,民警調取電子郵件,掌握了山東市場銷售「益聖丸」的情況。
隨著偵查深入,6月下旬,本案基本明了:山西龍海藥業公司是「益聖丸」的銷售總部,設有山東、山西、北京、天津四大分公司。其運作模式是在媒體發布虛假廣告,欺騙、誤導消費者購買,進而達到非法斂財目的。山西龍海藥業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是王新軍。
從王軍投案開始,王新軍就「消失」了,涉案人員的通訊方式全部更改。對此,部分涉案人員交代,王新軍通過電話遙控指揮市場運作,他的電話號碼頻繁更換。7月17日,王新軍在北京落網。此時,他已銷毀了大量證據。以北京分公司為例,患者信息登記系統中的8萬多患者信息已被刪除。
王新軍到底賺了多少黑心錢,從他花600萬元聘請律師為自己辯護可見一斑。在王新軍刑事拘留30天期滿的8月16日,多輛山西牌照的轎車趕到威海看守所門口,鼓譟要迎王新軍回家。然而,警方在天津分公司提取了尚未銷毀的帳目,已認定他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
髒粉末:賣價6.5萬元/噸,兩次倒手300萬元/噸
在河南鄭州市區有一家「康德藥材行」,主要經營中藥村,老闆就是陳傳吉。
張凱軍落網後,陳傳吉易裝藏匿,5月8日終於落網,民警在他包內查獲了13張假身份證、9部手機。他很少用自己的身份證,到銀行開戶存錢都用假身份證。他還供認用白芷、當歸配製了大約23噸藥丸賣給了張凱軍。
根據陳傳吉的交待,民警搜查了他隱匿在河南禹州市郊區的工廠。在一間租來的庫房,兩臺粉碎機轟鳴,幾個工人在粉碎藥材,房內粉塵飛揚,原藥粉末堆積地上。另兩個工人用鐵鍬把粉末裝進機器,加工出棕黃色藥丸。
這些原藥被裝進普通編制袋,隨意堆放庫房一角,連簡單的防潮、防塵措施都沒有。就是這些藥丸,還是這樣的包裝,張凱軍買走後,通過物流運到威海,還是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條件下,「華麗」變身「益聖丸」。而根據鄭州一負責發貨的物流人員回憶,張凱軍每次辦理託運,都標註「飼料」。
在威海,谷亮取回這些原料藥丸,直接裝瓶分裝,標註則改成鹿茸、蟲草等名貴藥材,然後進入銷售網絡。每噸藥丸可包裝300箱成品,一箱售價近1萬元,從陳傳吉的出廠價一噸6.5萬元,到消費者層面的一噸300萬元,一噸白芷、當歸混合物身價「暴漲」46倍。
龍海藥業廣告部主管劉義新落網後交代,他仿照某健康訪談節目,挑選職工冒充專家,請群眾演員充主持人、觀眾,並在北京僱傭導演拍廣告,肆意誇大產品療效。這則廣告也在多家電視媒體播放。
在民警追蹤調取的部分患者電話錄音和銷售記錄中,有消費者已出現了胃痛、浮腫症狀,嚴重者住進醫院,但「益聖丸」的專家藥託接受在線諮詢時,仍堅稱療程未到,要求患者加大劑量,繼續購買,這種老把戲、老套路,真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更該引起消費者的警惕。
(由於案情重大,本案涉案嫌疑人均採用化名,部分公司採用化名)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虛擬的系統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