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被譽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發布了《2018全球大都市監測報告》,報告通過梳理研究全球300個大都市的經濟指標發現,這300個主要大型城市的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的近一半,對全球經濟總量、就業和人口吸納的貢獻率已呈現出「不成比例」的壓倒性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早在2012年布魯金斯學會也曾選取全球300個典型大都市進行研究分析,當時中國上榜的城市只有48個。而在今年發布的報告中,這個數字增加到103,超過北美和西歐的總和。報告以人均GDP增長率和就業增長率為兩大指標,評估了過去幾年這些城市的表現,從數據來看,近年來中國大城市的表現在所有國家乃至地區中最為矚目,發展勢頭強勁。除北上廣等「老牌大都市」,一些新興都市的表現非常突出。其中,成都的表現尤為亮眼,以人均GDP增長率7.2%和就業增長率5.9%的成績,僅次於愛爾蘭都柏林和美國聖何塞,全球排名第三,在上榜的中國城市中排名第一。
分析認為,雖然北京和上海從規模上來講仍然具有不可撼動的主導地位,但它們不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成都等新興超級城市正在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字面上看,人們對超級城市的定義非常簡單: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但在邁向城市化的不可逆轉的道路上,關於何為超級都市,以及這種居住和發展模式又將如何反作用於人類自身的思考也從未停止。
「超級城市是經濟改革的先鋒,它同時反映著決策者對創新和生態的需求。」 在《中國,超級城市正在崛起》的報導中,美國The BenBulletin 網站曾這樣總結中國現代城市群崛起背後的驅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理念恰恰與成都確定的城市發展戰略相呼應。
成都提出,以經濟形態的變革推進創新驅動的實踐,以發展方式的變革催生新舊動能的轉換,著眼開放型高質量經濟體系建設,實現城市轉型的新作為。
去年,成都在全國率先成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出臺支持新經濟發展的18條政策措施,新政實施以來全市新經濟市場主體新增3萬多戶。成都蓬勃發展的新經濟不僅帶動GDP增長,也製造出龐大的就業創業機會市場。成都位列「海歸創業最愛選擇城市」第三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前不久成都發布的上半年經濟運行指數顯示,上半年成都新增就業14.66萬人,同時人才資源快速聚集,人才新政實施以來,累計吸收20.7萬本科及以上人才落戶,70%以上在成都成功就業創業。
作為一座將創新作為城市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的城市,成都對人才的吸引力也成為海外關注的重點。今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站在名為《去東方吧,年輕的創業者!》的報導中,介紹了成都正在競相吸引海外企業家的到來。報導以俄羅斯一家信用評分創業公司的創始人瑪利亞·維克漢為例,講述了她帶領企業進入中國為何選址成都的故事。
吸引瑪利亞的,正是成都對於人才和高新技術公司的各項優惠政策和定製服務——為創業者提供了幾乎所有的輔助設施,其中包括辦公空間、基本家具和物流服務,以及關於創業方法的詳細指導。
除了源自創新的核心動力,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也是成都在全球城市經濟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驅動性因素。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內地第四大國際機場,2017年旅客吞吐量達4980萬人次,來自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數據顯示,2017年在往返北京的國內航線中,成都-北京航線的年吞吐量僅次於上海虹橋-北京航線的年吞吐量,位居第二。截至今年5月底,雙流國際機場航線總數達317條,其中,國際(地區)航線106條,通達全球五大洲,居中西部第一。
目前,成都第二座國際機場--天府國際機場也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之中。新機場計劃在2019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入使用。屆時,成都將成為內地繼北京、上海之後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不僅如此,從成都出發的中歐班列(蓉歐快鐵)運行至今,運輸網絡已拓展至境內14個城市、境外16個城市,成為連接亞歐的重要樞紐網絡。這座不沿江不臨海的內陸城市靠著航空和鐵路領域的優秀表現,在全球城市的競爭中贏得先機。
同時,總長1.69萬公裡的天府綠道也正在建設之中。目前在全世界的城市中,就市域級別的綠道而言,天府綠道是最長的,也是規模最大的。建成後,天府綠道將覆蓋成都全域,串聯起成都境內的生態區、公園、小遊園、微綠地,將整個成都變為一座巨大的「公園」。
無論是城市規模、產業構成還是發展規劃……從任何一個角度而言,成都都早已不再只是「安逸之城」。它既古老又年輕,既安逸又充滿活力,它偏安西南一隅,卻正瞄準世界梯隊,向「超級城市」進發。
(責任編輯:苗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