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多年前,亞里斯多德這樣揭示城市發展與人類生活的完美關係本質。
2300多年後,超級城市的風潮吹向東方——人們熱衷談論的不再只是紐約、巴黎和倫敦,還有北京,以及上海……
「超級城市是經濟改革的先鋒,它同時反映著決策者對整合、創新和環保需求的理念。」在一篇題為《中國,超級城市正在崛起》的報導中,美國The BendBulletin網站這樣總結中國現代城市群崛起背後的驅動力。
外界同時注意到的還有,在中國城市化進程走到十字路口的今天,新一輪關乎城市雄心和未來布局的賽跑正趨白熱化:東部杭州、中部武漢、西部成都……
看上去,這更像是一場事先聲張的競賽,北上廣深之後,中國的下一個騰飛的超級城市究竟會是誰? 而這座未來之星又將帶給中國城市革命怎樣的不同?
從目前來看,成都仿佛越來越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
從字面上看,人們對超級城市的定義非常簡單: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
但在邁向城市化的不可逆轉的道路上,關於何為超級都市,以及這種居住和發展模式又將如何反作用於人類自身的思考也從未停止,由此,才有了關於城市概念和外延的不斷革新。
伴隨這一進程的,則是向宜居、可持續、未來性等特質傾斜的衡量比重——這也是全球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這座城市不再只有大熊貓……它如今還是擁有1600萬人口的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技術和創新中心之一。」
澳大利亞indaily網站在2月一篇報導中描述成都的這句話,巧合地印證了其作為一座超級城市存在的合理性:人口眾多,經濟驅動和活躍的創新力。
▲澳大利亞indaily網站報導截圖
報導指出,雖然四川成都以養殖美麗的大熊貓著稱,但它真正的吸引力遠不止於此——無論是近期頻頻上熱搜的人才爭奪戰,還是對科技創新企業獨角伸出的橄欖枝,亦或是從綠道到溼地公園再到森林城市的全面規劃……從任何一個角度而言,成都早已不再只是「安逸之城」,正相反,它又古老又年輕,又安逸又充滿活力,它偏安西南一隅,但卻正野心勃勃地瞄準世界梯隊,向「超級城市」進發。
2010年3月,聯合國人居署在「世界城市狀況」報告中對於城市發展再次做出新的預測,指出世界各地的超級大城市,正逐漸匯聚合併成更大的超級都市區(mega regions)。
這意味著,一座城市的內在聯通和次元壁打破變得越來越重要。交通必須是四面八達,社區功能必須是開放且良性互動的,城市布局必須是科學的。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理念,幾乎都在去年啟動的成都第五輪城市總體規劃編修工作內容中得到呼應:「成都已經被定位於國家中心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明確將邁向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媒體報導截圖
而作為一座向來被外媒青睞有加的中國網紅城市,成都的雄心沒有被忽略。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2月16日報導就認為,那些從未去過成都的人來說,永遠無法體會它有獨特的美麗、風格和魔力。而在當今中國,成都更是工業和文化領先的大都市之一,「正站在貿易和商業機會的十字路口」。
▲《每日電訊報》網站報導截圖
報導還援引一位駐成都的韓國外交官的話指出:成都的現代化程度可以與紐約相媲美。「我是成都的粉絲,既因為它豐富的傳統文化,也因為它的都市氛圍。」這位外交官說。
除了都市魅力,文章還介紹了成都希望在2022年將打造成為世界級中心商業城市的野心。
「為打造高品質,和諧宜居的城市,成都決定推動消費服務業發展。它的目標是,到2022年,成都消費服務業的增加值將達到5000億元人民幣(558億英鎊)。」報導說。
上月,美國的在線平臺Elite Daily發布了2018年最酷城市的名單,成都上榜。
「酷」,一個具有明確年齡屬性的詞彙。成都,一個曾經的「養老之城」。二者之間產生化學反應的背後,是成都這些年裡從城市功能到形象定位的巨大變化。而這種變化,既有時代的迫切,也有出於進取心的進化自覺。
《華盛頓郵報》網站3月8日報導了成都啟動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
▲《華盛頓郵報》網站報導截圖
報導介紹,該公園面積將達200萬公頃,是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兩倍多。另外,這座園區的建設,有助於緩解四川省17萬人的貧困狀況。
《紐約時報》網站則在3月6日報導中稱讚了成都越來越完善而強大的交通系統。
▲《紐約時報》網站報導截圖
「我推薦你乘坐成都乾淨高效的地鐵系統去探索這座城市。」文章作者、美國記者盧卡斯·皮特森這樣寫道:於2010年投入使用的成都地鐵,正在以令人目眩的高速度擴建著。現在共有6條地鐵線路在運營,意味著這個有著1600多萬人口的城市每16個月左右就新增一條地鐵線路。
同時,皮特森還驚奇地發現,在成都,沒有人會衝下樓梯趕地鐵,「因為差不多每過3分鐘都會有下一班地鐵到來。」
▲3月13日,備受關注的成都地鐵1號線三期13座車站揭開了神秘面紗。
而除了地鐵,成都還在通過國際航線的不斷拓展來增加其與世界的聯通。美國《空運世界》雜誌網站報導了這座中國西部城市國際航線的迅速擴張——計劃在2025年之前開放新的航線,到達杜拜、馬爾地夫、新德裡、伊斯坦堡、羅馬、溫哥華和舊金山等目的地。
「根據旅客吞吐量計算,中國第四大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去年在315條航線(104個國際和地區)上吞吐了4980萬人次。到2022年,機場的目標是將國際航線增加到120多個。」文章說。
▲雙流機場夜景風光
國際「朋友圈」、「財富圈」雙拓展:成都更加開放地擁抱世界
正如我們常說的那句老化:城市,以人為本。
而人才,更是一個城市的核心處理器。
作為一座將科技、創新作為城市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的城市,成都對於人才的狂熱早已成為外媒熱議的焦點。
今年2月底,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站在名為《去東方吧,年輕的創業者!》的報導中,介紹了中國城市正在競相吸引海外企業家的到來。
而成都,正是其中極具競爭力的佼佼者。
▲《經濟學人》雜誌網站報導截圖
報導以俄羅斯一家信用評分創業公司的創始人瑪利亞·維克漢為例,講述了她在帶領企業進入中國如何以及為何選擇將選址定在成都。
吸引瑪利亞的,恰是成都對於人才和高新技術公司的各項優惠政策和定製服務——為創業者提供了幾乎所有的輔助設施,其中包括辦公空間、基本家具和物流服務,以及關於創業方法的詳細指導。去年3月,成都高新區更開設了辦事處,為外籍人士提供創業服務,包括企業註冊。
據統計目前約有3000名外國人在這裡工作,許多人經營自己的企業。
「成都的目標是追趕北京、上海和深圳,他們擁有超過10億美元的私人創業公司。」報導說。
美通社的報導則進一步解釋了大力吸引人才之外,成都邁向國家中心城市的另一「秘籍」:開放性。
▲美通社報導截圖
報導認為,建立一系列國際合作工業園區,用以加強對外開放、擴大國際合作,並在全球範圍內擁有數十個友好合作關係城市,正是成都不斷拓展的國際「朋友圈」,帶動了其「財富圈」的不斷擴大。
公開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有近300家落戶成都。英特爾、一汽大眾、西門子......這些頂級世界品牌更是正在「扎堆」擴大在成都的投資。
而為了讓外國人在這裡生活和工作有更好的環境,成都市政府於2016年開始,啟動了「家在成都」項目。
▲資料圖片:去年7月27日,成都高新區創新中心知名「雙創」品牌活動——「創業學堂」,首次在菁蓉國際廣場PitStop(外籍人士創新創業之家)亮相。
而更多的外國網友,則通過社交媒體表達了他們對成都的心聲:
美通社評價說,在新的歷史時期,過去的西部盆地如今抓住了自己的機遇,成為開放的高地。
「在建設中國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中,成都更加開放地擁抱世界。」文章最後總結道。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歡迎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