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森羅萬象?看老法師如何從佛學角度講宇宙萬物,我都從哪來

2020-12-14 菩提心路

『森羅及萬象』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法界虛空界,世間科學家所講的宇宙。萬物從哪來的?現在科學家、哲學家研究這個問題,宇宙從哪來的?森羅萬象從哪來?生命從哪來?他還漏了一個,我從哪裡來的?

這個重要,我從哪裡來的沒有搞清楚,外面的事情永遠搞不清楚。佛法之殊勝,它頭一個把我從哪裡來的找到。你看禪宗話頭裡面有個很著名的,可以說共同的話頭,「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從哪裡來的。只要把我找到,什麼都找到了。

自性是我,此地所講的法性是我,真如是我。惠能大師講這五句就是講的我,父母未生前,我是什麼樣子?我是清淨的,我是不生不滅的,我是本自具足的,我是本無動搖的,我是能生萬法的。現在呢?現在迷了,迷了沒有關係,我沒有失掉,法性、佛性、真如與迷悟都不相干。

前面說過,在「顯體」的時候講過,悟了時候,那就是森羅萬象全都明白了,顯了,就是法性顯現了;迷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變成無明,隱了,森羅萬象的功德隱了,你見不到。所以只有隱現不同,除此之外毫無差別。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

森羅及萬象從哪來的?是『一法之所印』,這個「印」,用印好。印是什麼意思?一時頓現,沒有先後。我們現在講書本,或者講得更通俗一點,現在報紙很多,你們看報紙很大張,多少文字在裡面,它在印刷機裡一印全出來了,它不是一個字一個字有先後,沒有先後。所以古德用印讓你體會到一時頓現,印章裡面刻的字都很多,蓋下去之後同時現前,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出現的。

所以宇宙怎麼來的?宇宙就是一時頓現,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沒有時間,沒有遠近就沒有空間,這才是真相。空間跟時間從哪裡來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不是真的。說真的,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這很難懂。「一法之所印」,這一法是能現能變,森羅萬象是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佛法講能所,但是跟哲學裡面講能所不一樣,哲學裡頭講能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可是佛法裡面講能所,能所是一樁事情,能就是所,所就是能。

經教裡面常常用金跟金器來做比喻,金是能現能變,器是所現所變。金在哪裡?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是一不是二,用這個來做比喻。世間法呢?世間法好比是父子,父親能生兒子,兒子是父親所生的,可是父親不是兒子,兒子不是父親,它能所不是一個,是兩個,這就好比我們世間哲學裡面講的能所。佛法講能所是金跟器的關係,那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不是哲學,這歐陽竟無大師講得很詳細,不是哲學。

『一法』是什麼?一法,『所謂一心也』。一心不好懂,一心是真心。一心的對面是什麼?一心對面就是二心。可是二心是妄心,一心能現,二心能變;一心是真心,二心是阿賴耶,我們常講一心叫真如,二心是阿賴耶。二心是什麼?心還是一,沒有什麼一、二之分,不動的時候叫一心,心要一動就叫二心。怎麼個動?我們前面在《華嚴經》上講過,「迷唯一念,覺止一心」,一心就是佛,一念就是凡夫,他起了一念。這一念是什麼?這一念叫起心動念,他動了個念頭。

什麼原因動念頭的?沒有原因。你別去找原因,你找原因,愈找愈複雜,本來這個動念頭是微微的波,你再去找什麼原因,波浪就大了,愈來愈大,永遠找不到。要怎樣才找到?不找就找到了,所以講「息心達本源」,息心那個心是什麼?動的那個心,你只要把那個動的心放下,停止了,真心就現前。

這個功夫誰做到?《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們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回歸到真心,回歸到一心。

相關焦點

  • 佛學第二講——佛陀領悟的宇宙人生真理「緣起性空」是什麼?
    在第一期佛學內容中,我們提到了「心無義」的概念,我們現在來回顧一下「心無義」是一種強調內心的修行方法,讓內心對世間萬物不產生執著,但是不否認世間萬物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心無義」是一個錯誤的理論,無論他在今天或者古代有多麼盛行,請記住,這個理論是錯的,在佛教裡是否認萬物的,一切都是空
  • 佛學智慧,佛家講的「深心」是什麼意思?
    佛教文化中,有直心、深心、菩提心,每一種都心都有不同的含義。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學智慧,佛家講的「深心」是什麼意思?它不僅在佛家看來重要,在我們生活中一樣的重要,為何說懂得落實在生活中,受益匪淺!維摩經第一品講的就是「心淨則國土淨」,佛家認為,宇宙的本質就是空,虛幻不實的。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只不過是人心的幻相。
  • 菩提論:四、哲學篇(印廣法師著)
    質變與量變,森羅現萬象。人於中揀擇,隨心應所量。否定章第二十六否定之否定,雙腿路上行。否定之否定,草木死復生。否定之否定,原始共產論。否定之否定,凡夫回佛聖。法師所住持的山西省太原慈航淨苑被評為二00八年省級文明單位。其個人被評為太原市五好個人。並被太原市宗教局認定為「佛學造詣頗深的經師」。
  • 「佛學·拾伍」-慧遠法師的「量變引起質變」
    在大家爭論的過程中還產生了一個更要緊的話題「善不受報」,這是上一期留下的懸念,並非是我故意,而是因為這個話題實在是過於複雜,只用一期內容很難講得清楚。那麼從這一期「佛學·拾伍」開始,我們就重點討論「善不受報」的話題。
  • 淨空老法師:英國漢學院餐後開示 (第四集)
    我說哪三個條件?第一個,你過去所學的,跟方先生學的,跟懺雲法師學的,他沒有說名字,過去所學的,我不承認,從今天起統統都放下,你才能跟我學。就是避免教學當中,我們會想到,從前章嘉大師怎麼講的,那不作數,完全全心全力跟他學習。包括在臺中這個期間,無論是哪個法師、大德居士,到臺中訪問,他們的講演或者他們講經,統統不能去聽;換句話,就是專門聽他一個人的,這是第二條。
  • 「全像宇宙」:萬物相互為變,人我皆是整體
    雖然我們很努力的運用智慧想從既有的資料去想像宇宙是什麼? 宇宙的起源是什麼? 宇宙會走向何處?原本的這棵樹上的任何枝幹、任何一部分每一小部分裡都隱藏有整棵樹的完整本質,沒有哪一部分有絲毫遺落……我們便可以自信地回答說:「有什麼我不能做嗎?」就像那個「田」字忘了自己的形體, 而變回最基本的本性,他也會回答說:「什麼字,什麼圖形,有我不能變的嗎?」
  • AUV【漫話佛學】全部文章都在這了!(2018年3月19日更新)
    期待每一天的重生師父,請問多慮、易怒、話癆,都什麼毛病?師父,我們死後會去哪?師父,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師父,我可以紋身嗎?師父,欲望是什麼?學佛要禁慾嗎?為什麼很多人非常固執?哪來的這麼多分別念?
  • 佛學的粗淺理解,在於頓悟,一念生,萬物開
    佛學,博大精深,奧妙玄幻,人生處世哲學,人類文學寶藏,更是迷茫中的明燈,痛苦中的救世主。佛學幾千年的傳承,固然有其深遠的意義。佛教入門起點低,包容萬象,拯救蒼生。佛學更注重於悟道,一念生,萬物開。一個悟,就是人生境界,有些人窮其一生精力,也難有更深的感悟。
  • 光泉法師:"講經"是佛學始終受歡迎的一大原因
    靈隱寺的周末佛學講座開設於2008年,旨在弘揚佛教文化,增強寺院對外文化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佛教、虔信佛教。2008年,周末佛學講座共舉辦過7次,受到四眾弟子的廣泛好評,取得了良好的弘法效果。時隔7年,靈隱寺延續優良傳統,再次於每周日定期講經弘法,希望能釋放佛教正能量,引導廣大信眾對佛法正解、正信、正行,促進人心清淨、社會和諧。  講經弘法是佛教的優良傳統和傳播之道。
  • 貫藏法師講《學佛三要》:二、我在宇宙之間
    (歟 yu,表疑問的口氣,或者反詰(jie反問)的口氣)    對這茫茫的人生,又考察到另一個問題,就是我生存在這廣大長遠的時空中,究竟有何種地位?   宇宙之大,上天下地,形形色色,萬化紛紜,吾人生來死去,行善作惡,皆在其中。但我們生存這宇宙之中,究竟是什麼地位?應該採取何種態度?
  • 明白了如來藏,如何修行,如何觀照?(法師答疑)
    每天都有分 享。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乃是宇宙萬法之真理真相!它是講真,講實,講宇宙萬物的起源以及所有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萬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既然如何度也度不完,菩薩還一直度什麼?何不學小乘做個自了漢,反正世界都是一個人。答:所以把這個分別法和無分別法要區別開來。無分別不妨分別,分別不妨無分別。拳頭變成了手掌,變成了剪子,變成了錘子,變成了什麼什麼,數量上這樣多,本來是一個拳頭相。變成了這許許多多,剪子、錘子增加了沒有啊?不能講它增加,也不能講它不增加。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如何了卻痛苦煩惱?
    本文是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的觀後感,純屬個人心得感悟。常言道:沒錢有苦惱,有錢也很煩惱。生活之中,痛苦煩惱好像總是揮之不去,人的一生,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幸福生活也就唾手可得。
  • 印廣法師 用佛學凝聚和諧正能量
    對於佛法究竟是宗教還是迷信,印廣法師通過講經開示給出答案,闡述自己對佛教信仰的觀點,以期喚醒眾生迷惑。他認為真正的佛法,不是宗教、信仰,更不是迷信,而是講辯證法的。從哲學與科學的角度,揭示宇宙人生、天地萬法的起源及其相互關係。    歷經苦行,心有所悟發心出家   印廣法師,俗名倪德彪,1949年出生於江蘇省如皋市。
  • 學誠法師在《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上致辭_佛教_鳳凰網
    各位專家學者、各位法師、各位朋友:今天是佛教界、學術界乃至文化界值得紀念的日子,由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正式出版發行了!在此,我謹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向三年來為編輯出版《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付出辛勞的中華書局和臺灣印順文教基金會表示熱烈祝賀!印順法師(1906—2005),俗姓張,名鹿芹,浙江省海寧縣人。20歲始接觸到佛法,經過四、五年的閱讀思惟,發現自己所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內心的嚴重關切,因此發願說:「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願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學。
  • 六十載風雨,不離孝親尊師/淨空老法師
    學院舉行「先師長善護追思紀念法會」,今年正好又是我講經教學六十年,所以一併紀念。諸位可能都知道,我從三十三歲出家就開始講經教學。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六十年過去了!用中國傳統的天幹地支紀年,六十年稱為一甲子,從甲子到癸亥,整整一個循環。這就讓我們想起一個問題,在周而復始、無窮無盡的生命循環中,如何讓全人類過上最幸福、最美滿的生活?答案是普世教育。
  • 佛門裡面培養弘法人才,就採取這個模式(淨空老法師)
    我們也看到,對那些同學怎麼特別好,都是笑咪咪的?我們雖然不說話,我們那個態度老師看出來了,找我,跟我講,為什麼對那些人那麼好?不肯學,不聽話。不聽話、不肯學,你責備他,他不接受,他有怨恨,何必跟人結怨?你肯學,我教你;你不肯學,好,隨便,旁聽吧!我們才了解老師的用心。這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決定不要去得罪人,這個重要。肯學是他的事情,不肯學也是他的事情,何必勉強?古時候那個教學可以勉強,為什麼?
  • 淨空老法師說出了自己的接班人……(萬人念佛祈福)
    悟道法師簡介悟道法師,俗姓林,名正道。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一日生於臺灣省臺北縣,幼居汐止、五堵。年少時即感到人生無常,生死事大。一九六六年經家兄介紹佛法,對於佛法生起無比的興趣,遂放棄世學,專研佛學。初期學佛,於高雄壽山寺星雲老法師為皈依三寶,法名慧明,聽賢頓、淨心等諸位老法師於電臺佛學講座講《阿含經》、《法句經》等。
  • 聖嚴法師:不悔惱過去,不擔心未來
    聖嚴法師,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辦人。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
  • 老子的宇宙生成觀——萬物是如何產生的?
    老子講「道法自然」,字面上看即「自然」是道效法的對象,可以說是「道中之道」。因此對「自然」的理解,是關乎悟道的重大原則問題。一些人認為老子說的「自然」作名詞解,指「自然界」,相當於今天所說的「大自然」。這種說法的根據是,老子的自然觀都是以天地萬物來比喻的。老子所說的「自然」和今天所說的「自然」是一回事嗎?
  • 海濤法師【 什麼都是假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比較重要】
    因為你有護法神,我們如果有在修行就會有護法,有護法有時候你就沒有辦法(感覺到),你父親沒有辦法接近你,但是它要透過別人讓你知道,但是他是不是痛苦?不知道,但是他執著這個家裡,是會的。所以這個情況你可以跟他問問看,或是擲籤或是請示懂的人,它痛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