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粗淺理解,在於頓悟,一念生,萬物開

2021-01-08 小小百姓視角

佛學,博大精深,奧妙玄幻,人生處世哲學,人類文學寶藏,更是迷茫中的明燈,痛苦中的救世主。

佛學幾千年的傳承,固然有其深遠的意義。佛教入門起點低,包容萬象,拯救蒼生。佛學更注重於悟道,一念生,萬物開。

一個悟,就是人生境界,有些人窮其一生精力,也難有更深的感悟。有些人,頓悟,一念之間,萬物開,通透,舒暢,看開了一切,一切歸於平淡,無所在乎。

然而更多的人,走入了迷途,片面地去理解一點,自以為掌握了佛學真諦,猶如盲人摸象,是這樣,但也不全是這樣。

佛普度眾生,佛度的是心。佛引導心靈走向光明,讓心胸開朗,豁達,坦然面對人世間。

佛在心中,時刻指導心靈,從精神意識上淨化心靈,最終抹去心靈上的塵垢,讓陽光普照心靈,心靈敞亮,自然容光煥發,心正,人正,得善緣。

佛在心中,淨化心靈,走向光明,得福報。

佛不單單是祈禱,祈禱大富大貴,祈禱萬事順意,祈禱心中所求,自認為只要是虔誠的祈求,佛就會幫你實現。

祈禱不是嘴上功夫,而是口與心交流,信念注入心中,指引前行。

佛學總有些迷信的色彩,注入了神力,無所不能。其實不然,佛學更多的是人生真諦,人生哲理,一種詮釋解讀人生的道。

佛學之道,更注重修為,上學之道。佛學不告訴你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教你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

佛學不分辨具體的對錯,好壞,而是跳出超越,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總結人生,指引人生道路。

佛學教人向善,看透真理,悟道得失,看中因果,舉頭三尺有神明,心中有佛,萬事萬物自有分寸。

佛學是值得研學的高深學問,用心去悟道,心中有佛強過嘴上有佛。佛不是萬能的,佛也是萬能的,全在修行人,怎樣悟道和修行,行善緣,結善果,人生美滿如意。

相關焦點

  • 粗淺解析佛學中理解的得失權衡
    人處外界的困惑在於心靈迷茫,要拜託外界的困惑,必先淨心。抹去蒙在心上的塵垢,心明則境靈,自然擺脫困境。心受困於塵世間,看不開,參不透,捨不得,難以坦然面對七情六慾,人情世故,如同無形的牢籠,禁錮心靈。佛學教人向善,從另一個角度詮釋生命真諦,指引處世之道,淨化心靈,使心靈開明敞亮。人生難參悟得失,一生在感悟,終究受困於得失。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這個解釋就是就是我們常說的「頓悟成佛」。也是我們從《大般涅槃經》中能夠順利推導出來的結論,邏輯非常鮮明,只是為什麼業力突然就能夠崩斷呢?「頓悟」從何而來,這就引出了竺道生「善不受報」的命題。在之前我們的內容中我們學習過「十四無記」的內容,知道了佛陀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輪迴的主體是什麼,但是輪迴確實是存在主體的。
  • 量子力學與佛學的區別與聯繫
    更有人把量子力學與佛學混為一談。常聽人說:「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發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到底量子力學與佛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和淵源?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通過六年苦修最後頓悟成佛,開創了佛學文化。佛學以「心」為根本,認為塵世萬物皆是心念創造的虛幻假象,宇宙是意識的創造物。
  • 《為什麼佛學是真的》用現代科學解釋佛學
    但是聽到《為什麼佛學是真的》這個書名,你可能還是很吃驚:一個美國人,居然要寫佛學?其實,佛學在美國也很流行,很多人都在學佛,甚至可以說西方已經形成了一整套佛學體系。也就是說,在這裡,我們討論的不是中國人通常理解的佛教,而是佛教的一個西方化的版本。這個版本,大約相當於是把亞洲佛教中的「超自然」因素全都去掉,只留下哲學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論。
  • 佛學智慧分享:心即是佛,佛在本心,不必外求!
    對於修行之人,開顯佛性,才是最要緊的事。3,如何開發般若智慧?追尋對真理的認識,達到解脫之目的,開發般若智慧,這些對修行者都極其重要。如何開發般若智慧呢?有的人智慧超絕,就在於他能跳出常人的思維認知圈子,居高臨下的全盤看問題。其實煩惱即菩提,煩惱和菩提是一體的兩面,其差別僅在於一念之間。一念善,煩惱成了菩提。一念惡,菩提成了煩惱。善與惡,正與邪,就在一念之間。修行要做到住心觀淨,長坐不臥。住心觀淨,就是看守住自己的本心,保持本性的清淨。
  •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何理解?科學與佛學的解釋來了
    科學的解釋宇宙的萬物,都是由不停運動的粒子所構成的。無論是我們肉眼可以看得見的東西(例如我們人體,樹木等),還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例如磁場,引力波)。老祖宗對宇宙陰陽屬性的描述,可以理解為地球的兩極,或者是粒子之間的吸引與排斥。儘管實際上它們陰陽屬性不是這樣簡單理解的。
  • 毛筆英文書法《頓悟》
    中文翻譯是頓悟,頓悟這個詞是個佛教術語,指禪宗的一個法門,相對於漸悟法門。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見性」法門。它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佛法的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當然這不是唯一途徑,頓悟更主要的是通過靈感來完成,就時間來說可能是瞬間。與密宗的理念是同一意趣。例如:著名的王陽明的龍場頓悟。
  • 從虛雲禪師的苦修,看學誠法師事件中,修行人該有什麼頓悟
    從虛雲禪師的苦修,看學誠法師事件中,修行人該有什麼頓悟 | 文 三隻眼讀史在學誠法師的事件中,我們已經看到,佛教商業化擾亂了正常的佛教活動秩序,損害了佛教形象和合法權益,敗壞了社會風氣。我們來看看近代佛學大師虛雲禪師的苦修經歷,從中領悟修行的真諦。虛雲禪師十九歲那年私下出家,二十歲依福州鼓山湧泉寺妙蓮老和尚受具足戒。虛雲的父親聽說他出了家,師父著急,派人四下尋找,虛雲不敢露面,隱山後巖洞中,念經學佛,雖然荒山野嶺,隨時都可能有虎豹豺狼,然而他卻一點都不畏懼。虛雲的父親見兒子佛心專注,勸說無用,也就放棄了。
  • 科學和佛學的密切關係,心心相印圓融無礙
    隨著一些科學研究新課題的誕生,科學和佛學在我們這個時代微妙地會和,它們心心相印,圓融無礙,同時也結束了佛教就是「迷信」的粗淺看法。近日,國家也出臺了白皮書,承認了佛教的合法性。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朱清時先生說:「當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 粗淺理解你們要行道
    希望之光粗淺理解你們要行道雅1:22隻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2:14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有的人一講到行道,以神所說的經文:「不在乎行為」相牴觸,雖然聖經中有講到:「不在於行為【羅9、11(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做出來,只因要顯明 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11、6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這裡的行為泛指傳統的道德行為,也是傳統上的「好人」。
  • 淺析佛學、唯物辯證法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係
    但這裡的「唯心」和「唯識」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人的思維意識、精神活動,也不能機械地等同於唯心主義。因為佛教中,往往把人的思維意識認為是「妄心」,而與「妄心」相對的,則是「妙明真心」,此妙明真心,從根本意義上說,似乎更傾向於指宇宙的本體。所以,萬法唯心,其本意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顯現,都是宇宙物質和能量本體表現的形式。也就是說,這句話本身代表的是對宇宙本體和宇宙現象的思考和闡述。
  • 佛學:心中無形,自然平平淨淨
    六祖慧能的佛偈體現出了一種至高的佛學境界,它告訴人們修佛重在修心,而修心講究向內頓悟,並非向外求道。生活在紅塵俗世中的我們只有心中無形,一切雖過心但不留痕,乾淨來又乾淨去,方能頓悟。五祖弘忍看到這兩篇偈子後,知道慧能悟性極高,能夠理解達摩祖師「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真諦,於是便將衣缽傳給了慧能。從兩首偈子的境界來看,心滿的神秀較之心無的慧能,平添了更多招惹塵埃的可能,也就無法保證內心的清明乾淨。所以,能夠做到萬物入心皆不留痕跡的人往往可以摒棄雜念,規避汙濁,長久地保持內心的乾淨。
  • 老子:答案在於頓悟人性
    障眼法實際上,真正的難度在於,即使我們拿著《道理經》,99%的人還是無法真正觸達老子的精華,無法改變人生的,只有極少數真正頓悟的人,才有可能進入那個境界。《道理經》我也讀了幾年了,一直到最近,才開始慢慢明白如何處理老子的東西,才能真融入到我的人生裡面。
  • 佛學中的「真如本性」是什麼該怎麼理解
    佛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佛學經典中有很多的語言句子都是非常深奧,有些語句甚至讓人無法理解,有些學習精進的人自己理解了卻講不明白是什麼回事。這樣說好像很玄的樣子,但是事實的確如此,所以佛學中有一個字叫「悟」經典是需要用心悟的。
  • 數學之周期函數一點粗淺理解
    具體化簡步驟如下:個人理解的粗淺結論:周期函數是起到「把自變量由大化小」的作用,利於複雜關係的研究,複雜問題簡單化的作用。同時周期函數還是高等數學傅立葉變換的重要基礎,後續小編慢慢會帶來高等數學的理解。
  • 為什麼從佛學談起——《婚姻情感通識課072》
    低認知是說,你缺少一個必需的概念,用來理解自己的處境和周圍的環境。比如說,在我沒有掌握系統思維的負反饋概念之前,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雖然想改變,但每次改變都以失敗告終。因為無法理解,所以壓抑苦悶,頭腦中偶爾還會浮現出宿命兩個字。
  • 馮煥珍:對現代中國佛學研究的反省
    印順法師的批評是否毫無可商之處,這是另一個問題,我的用意在於說明,即便是熊十力先生這樣極具創造性與穿透力的「我本型研究」的大家,在援用思想資源時也應當了解與尊重其所屬本文的歷史真實性和意義整體性。除熊牟二先生從價值論進路的「我本型研究」,那種有意用西方各家哲學觀支配其理解佛學過程的哲學研究亦屬於「我本型研究」30,其區別只在於其進路是知識論的。
  • 衝破黑暗走向光明,頓悟之後的人生就是聖
    其實對於人生來說處處都是道,但是最好的道莫過於頓悟二字。對於一個人來說,無論你身處什麼樣的困境,其實都不是最可怕的,除非是到了生死關頭。真正可怕的還是得歸結於自己的思維。對於自己身陷的困境,其實想想辦法還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說借用一些外力突破的。但若是一個人的思維卻很容易畫地為牢,將一個人封鎖在內。
  • 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李贄研究佛學,始於北京受到的心學的影響,也有個人經歷的原因。五十歲以後,他曾經大病一場,幾乎死掉,因朋友介紹而翻閱佛經,了解生死問題。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
  • 關於佛學的因緣與超脫
    佛說,萬物皆為佛佛說,四大皆空佛說,一切皆因緣起,皆因緣滅佛說,無喜無悲佛說,西方有極樂首先,佛認為天地萬物皆可成佛,人人都是佛,物物都是佛,只是你的佛性有沒有顯露罷了。另外,佛認為天地萬物皆因緣而起,都是因為緣而存在的。你能夠看到萬物,聽到聲音,聞到味道,那是因為萬物於你有緣,如果萬物於你無緣,那麼你眼中的萬物就會消失。所以佛有四大皆空一說,如果因緣不到,那麼萬物都是空的,包括佛也是空的。即道空、天空、地空、人空。也就是說,如果因緣不到,那麼天、地、人、道,萬物都是不存在的。